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封建社會時期,河南,戰國,秦漢(公元前475年-公元220年)

封建社會時期,河南,戰國,秦漢(公元前475年-公元220年)

從公元前475年開始,歷史進入戰國時期,而根據大多數史學界同誌的意見,中國的封建社會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為了敘述方便,我們把戰國到鴉片戰爭這2300多年的歷史分為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遼宋金元、明清五個時期。

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壹全國,歷時254年。經過200多年的吞並戰爭,春秋時期,100多個諸侯國,留下了齊、楚、燕、趙、韓、魏、秦七大豪傑,此外還有宋、魏等十幾個小國。七雄、中韓、魏國的大部分疆域在河南,楚國的部分疆域在河南南部。

七國地主階級在取得權力鬥爭的勝利後,為了擴大地主階級的利益,加強對農民的統治,競相進行政治改革。魏文侯在李悝的變法是當時河南的大事之壹。他廢除了奴隸主世襲爵位的舊制度,根據功績和能力挑選官員;他頒布了法律經典,建立了封建法規。他實行“物盡其用”的政策,挖掘土地潛力,發展農業生產。經過改革,魏很快走上了富強之路。

在秦國,秦孝公任命河南人商鞅進行變法,使秦國“壹統天下”,在秦晉高原上迅速崛起。秦即位後,任用楊寨(河南蔚縣)人招徠天下賓客,大力擴張勢力,積極準備攻滅六國。後秦王嬴政采納了上蔡人李斯的建議,“遠攻分而治之”,對山東六國發動了大規模的吞並戰爭。前230年,秦滅韓,取其地為潁川郡;前225年,秦決定用黃河灌溉(開於河南)大梁,滅魏。前221年,秦朝被消滅,統壹。

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技術進壹步應用和普及,極大地促進了舊社會聲能的發展。在河南輝縣、鄭州、新都等地的戰國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犁、鋤、鐮等農具和斧、鑿等手工具。鐵器的廣泛使用,為大規模的農田開墾、水利建設和耕作技術的提高提供了條件。正是在這個基礎上,西門豹才能在漳河兩岸興修水利,造福百姓。鄭國能,河南人,在秦國建立了鄭國渠,導致水鏡進入羅,使關中成為壹個肥沃的地方。魏惠王可從滎陽引黃河水,使其流經中牟、開豐,南轉通許太康,入淮陽,連接冀、濮、汴、綏、潁諸河,在黃淮平原上形成水路交通網,對各地經濟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秦朝是壹個短命的王朝,歷史上存在了十幾年。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的陳勝和楊霞(今河南太康)的光武率領900名成年士兵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第壹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不久,他們攻占了陳(今河南淮陽),陳勝被推為王,在這裏建立了“張楚”政權。大澤鄉起義雖然不到半年就失敗了,但為推翻秦朝的統治奠定了基礎。後來劉邦和項羽終於在公元前207年攻占鹹陽,推翻了秦朝。秦亡後,劉邦和項羽打了楚漢戰爭,歷時四年。為了爭奪天下,劉和項在滎陽和進行了長期的戰爭。滎陽光霧山腳下至今仍有戰爭留下的遺跡,被稱為“漢巴二王”。

公元前202年,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西漢的政治經濟中心雖不在河南,但“文景之治”後的河南卻出現了壹派繁榮景象。當時鐵農具已經推廣到中原以外的地區,牛馬耕田技術進壹步普及。田地替代法的出現和犁車的使用增加了糧食產量。隨著農業的發展,手工業蓬勃發展,冶鐵在手工業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國發掘的西漢冶鐵遺址中,南陽北關瓦房店和珙縣鐵生溝村規模最大。發掘表明,這兩個作坊冶煉工藝集中,設備齊全,技藝精湛。在珙縣朱鐵溝還發現了煉鋼爐,這表明河南的工匠在西漢時期就已經掌握了煉鋼技術。更重要的是,在鐵生溝還發現了原煤和型煤,這是中國最早使用煤炭的遺跡,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罕見的。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給商業帶來了繁榮。除都城長安外,洛陽、邯鄲、臨淄、萬(今南陽)、成都也是著名的商業城市,當時稱為“五都”。隨著商業的發展,出現了許多富商,如南陽孔夫子,“大鼓鑄造,整治陂池”,富商王侯;洛陽的師史專門搞運輸,也發了橫財。

西漢時期,河南出現了幾位著名的政治家。賈誼,洛陽人,曾任文帝顧問,長沙王老師。他提出了減少諸侯、加強中央集權的主張,以及“忘體、忘國、忘家、忘公、忘私、慎利、慎害、唯義”的政策,要求統治者仁義,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願望;潁川(今蔚縣)人晁錯進壹步建議景帝“削藩”,以鞏固中央集權;南陽堵陽(今河南方城)人,在擔任文帝大夫、中郎將、廷尉期間,堅持守法,執法不嚴,使“法為民所信”成為佳話;著名的金融改革家、洛陽人桑弘羊,在漢武帝時期推行鹽、鐵、酒的專賣,設立平準甚至虧本機構,調整交通,穩定物價,下大力氣算賬、征婚,打擊了富商大家,增加了政府收入,加強了中央集權。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公元8年,他改名“辛”,開始統治全國,並打著拓跋扈改革的旗號進行了壹些改革。但結果是壹系列的社會混亂,導致了綠林赤眉起義的爆發。出生於西漢宗室的南陽豪紳劉斌、劉秀也趁機加入起義。公元23年,綠林英雄嬴王葬於昆陽(今河南省葉縣)。不久,綠林軍和赤眉軍先後入侵洛陽和長安,推翻了王莽的統治。南陽豪強地主劉秀竊取農民革命的勝利成果,於公元25年重建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和明帝劉莊推行恢復生產、穩定社會秩序的政策,使因戰爭而破產的社會經濟迅速恢復,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水平超過了西漢。這壹時期,王景、王武疏浚黃河及支流運河,促進了中原農業的恢復和發展。汝南知府陳燈修洪奇陂,南陽知府杜氏管塘,大大方便了農業灌溉。在手工業方面,文縣出土的單孔疊層鑄造粘土模型是當時世界冶金史上最早、最先進的技術。杜氏總結了南陽地區冶鐵工匠的生產經驗,制成了液壓鼓風機,是世界冶鐵史上事半功倍的偉大發明。但由於以皇族為核心的統治集團以1大肆兼並土地,農民流離失所,生活依然十分痛苦。壹些大家族控制著當地的政治和經濟權力,而地方官員則名存實亡。比如南洋人祖籍是汝南太守,在本郡受委托給範滂;弘農(今河南靈寶)成為南陽太守,並委托政府李岑縣。當時有壹首歌說:“汝南提督(顧),南陽祖師畫儺;這時,評價人物的“清談”之風開始形成。壹些名人,他們暴戾,清清白白,在相當程度上評判人,操縱輿論。如汝南名人許韶、許婧等,喜歡談論鄉鎮人物,故在汝南被稱為月丹評論。後來,國子監成為清朝的中心。國子監的領袖是平輿人陳蕃和偉人李穎。他們嫉惡如仇,剛正不阿,抑惡揚善,非法糾察,深受人民愛戴。當時人們稱贊“李媛莉(假)世範,陳忠巨(範)不畏強暴”。李穎和陳蕃嚴懲不法宦官,引起宦官集團的嫉妒。宦官敦促桓皇帝與李穎結婚,並逮捕了200多名黨員。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黨派之爭的災難”。由於外戚和宦官在專制權力中交替,導致了東漢末年政治黑暗、吏治腐敗、人民貧困。184年春,黃巾軍起義爆發。潁川(今河南蔚縣)蔡波率領的黃巾軍和張滿成率領的黃巾軍成為起義中的兩支重要力量。黃巾軍起義雖然被東漢政府殘酷鎮壓,但動搖和瓦解了東漢的統治,名存實亡。

戰國秦漢時期,由於中原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科學文化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戰國高潮時期,墨家創始人翟墨、道家代表莊周、法家宗師韓非都是河南人。他們或著書立說,或聚眾演講,為“百家爭鳴”的交響樂註入了強音。漢代南陽人張衡發明了渾儀和地動儀,在中國自然科學史上樹起了壹座豐碑。醫學家張仲景撰寫了《傷寒論》,奠定了我國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後被稱為“醫聖”。張蒼,吳恙(今河南原陽)人,漢高祖、文帝時期長期擔任謀士、宰相。他非常精通歷法和算術,為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桓寬,西漢時期汝南人,著有《鹽鐵論》,被後人譽為“壹部處理經濟題材的對話性歷史小說”。汝南人許慎所著《說文解字》是中國第壹部分析部首、闡述古音、總結語義的字典。它是中國文獻學史上壹顆璀璨的明珠。蔡邕,陳(今祁縣)著名學者,精通學問,通曉音律,擅長詩詞賦。有***104代代相傳的詩詞。她的女兒蔡琰(文熙)是中國文學史上傑出的女詩人,她的代表作是悲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