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也來分析壹下康熙的身世。從小與母親分離,接受嚴格的學歷教育,由當時的奇人吳慈佑先生執教。可以說他讀了詩書,熟悉了典故,但生活上卻衣食無憂。建國後,朱元璋指揮北伐,平定內亂,殺光群雄。14歲,康熙活捉鰲拜,平定三番,60歲收蒙古統壹。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頒布的政策和立法,這是影響後代的重要手段。牛郎朱元璋在政策和立法上有很多可笑的條款,甚至本末倒置,經常做出違背歷史規律的事情。但就是朱元璋,能憑借傑出的軍事才能、獨到的眼光和超級勤政的品質強制執行這些條款,卻給她的後代帶來了無盡的災難。比如他把社會等級劃分為士、農、工、商,他出身農民,所以把農民的地位定得很高,規定只有農民才能穿紗緞,商人不能穿金銀,但事實恰恰相反。農民哪來的閑錢買那些綢緞?商人是社會上最富有的人之壹,溫飽問題解決後,當然是奢侈消費品占主導地位。這些法規大部分是因為他沒上過學而制定的。唐太宗曾經說過,歷史可以資鑒。只有報名讀詩書,才能從更全面的角度和高度看問題。
他們都是鼓勵開墾和珍惜農業的皇帝。然而,在康熙時期,各行各業欣欣向榮,而在朱元璋時期,百姓怨聲載道。原因是政策是好的,但政策的執行者出了問題。康熙年間,官銀市場從幾千到幾萬不等。雖然官員也腐敗,但整個社會秩序和諧發展。而朱元璋時期官員的最高工資只有2400石,只夠維持壹家三口。但雇不起仆人,坐不起轎子,養不起包打聽,導致官員瘋狂貪汙受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踢館迎客”。名曰:民交官糧,官皆壹次,谷米散了壹地,謂之“失”雖然朱元璋的本意是好的,但他無視了“清水不養魚”的歷史潛規則,反而適得其反。朱元璋真的不懂這個潛規則嗎?我不這麽認為。他只是不了解這種潛規則背後的整個產業鏈及其後果。而康熙則受過良好的教育,對經濟規律有著清晰透徹的看法,所以他們的政策執行結果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