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如何欣賞篆刻?

如何欣賞篆刻?

“篆刻欣賞”

“篆刻是中國獨特的傳統藝術。顧名思義,就是篆書刻成的印章。”這是對篆刻最普遍的理解。然而,“篆刻”並不是傳統篆刻藝術最準確的稱謂,更不是理解這門藝術的基礎。稱之為“篆刻”並不是壹個不可動搖的真理。從語言學上分析,“篆刻”的稱謂必須經過各種文字的大量應用,才能突出刻字的獨特性。據我們所知,最早使用“篆刻”壹詞的楊雄是在隸書廣泛使用之後的漢族人。漢代以前的篆刻不能稱為“篆刻”,即使在漢代以後,“篆刻”的稱謂也很少見。在印度的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大多數被稱為“篆刻”、“鑄造印章”和“制造珍寶”。

明代,關旭在《印度古今史》中提到了“篆刻”這個名稱,這可以說是“篆刻”壹詞首次出現在專著中的地方。“如果妳封了地圖秘書而不知道六書,妳豈不是很慷慨?”該詞僅指印章刻制的操作,而不是印刷管理的全部藝術。“篆刻”壹詞在關旭之前和之後的更多印刷專著中都沒有提及。篆刻藝術最早被稱為清代袁三軍的《篆刻三觀》。此後,“篆刻”之名流傳開來,出現了壹些以篆刻為名的作品。《篆刻》的作者是壽世功先生,但其文本多處稱之為“篆刻”、“印管”、“刻制”和“印刷”,但只提到壹兩處。篆刻的內容不限於用篆書刻制印章的討論,而是涵蓋了名稱、派別、選材、構圖、風格和印章等多個方面。可見,壽世公先生並不單純認為印刷管理的藝術是“篆刻”,而以“篆刻”為名,只是遵循習俗而已。直到晚清,文人大多使用篆書進行刻制。因此,他們說“篆刻”與管理印刷的做法並不矛盾,但它可以使文人感到高人壹等——表明他們是懂古漢語的知識分子——這當然是閑話。因此,認為管理印度的藝術原本就是簡單的“篆刻”是壹種語言上的誤解。

三人成虎,魯為魚,但他們不熟悉另壹個更恰當的名字,這個名字是與管理印度的藝術壹起發展起來的。翻看古今版畫作品可以發現,以篆刻為名的作品占絕大多數。然而,只有少數以“篆刻”為名的作品的內容實際上默認了“篆刻”只是壹個代名詞和壹個普通名稱,對印章的討論和描述占了絕大部分篇幅。在楊《印木》的第壹句中,直接將管理印刷的藝術稱為印學。“尹牧”還談到了臨摹、雕刻及其藝術要求和標準,並對印刷管理藝術的藝術性進行了全面討論,如評估、欣賞、構圖和刀切。建立了基本完整系統的藝術理論體系。楊選擇“印學”而不是“篆刻”是因為“印母”是壹門關於臨摹、雕版、質印、印人、印譜和印刷理論的學問。“印度研究”不僅指向真諦,而且其包裝能力也是俗名“篆刻”所無法比擬的。只要妳重視它;妳會發現,印章並不都是用篆書刻出來的,也並不是只有用篆書刻出來的印章才具有藝術價值,印刷科學所要研究的知識也不是壹個“篆刻”所能包含的。印刷整個管理的各個方面都需要印刷科學來研究。他們交流的關鍵是印章,是圍繞印章的藝術實踐和知識。因此,對於我們的藝術實踐和理論研究來說,摒棄“篆刻”的俗名,恢復“印”的名稱更為妥當。

在此之前,“篆刻”和“印刷”的區別可以忽略不計。現在,我們為什麽要“挑毛病”,重提“舊事”?這是因為管理印刷的藝術實踐壹直受到“篆刻”的束縛,因為這種差異影響了印刷科學的進壹步發展。“只要歷史是有限的”(郭沫若的原話)。作為歷史文物,篆書不能再發展了。在篆刻實踐中,歷來是先查漢陰分雲合編,再查《說文解字》。“如果《說文》中沒有單詞,妳應該多查壹些書,不要匆忙地用偏旁部首來匹配它們...妳總是期望有壹些書,妳不能自己制作篆書。”“如果古代篆書沒有對韓立的渴望,韓立就不可能沒有它”。明清時期,大量的考古發掘為印度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篆書材料,創造了壹批大師和佳作。陶文、甲骨文、古碑、碑刻和磚瓦銘文,無論是青銅器銘文(鐘鼎彜器、春布、鏡鏡、重量、聖旨),印度學術界都不會陌生。未來不太可能出現面貌煥然壹新的考古發現,即使有也是有限的。作為壹種已經失去社會現實生活基礎的書寫形式,篆書的創新是缺乏基礎的。隨著文物發掘量的有限和篆書材料的減少,面對唯壹被反復咀嚼的原材料,藝術的創新和發展自然受到限制。

糾正印學的名稱,就是要糾正對印學的認識,使印學的實踐不再囿於“篆刻篆書”而固步自封。只要看古今印論,第壹個涉及的技法就是篆刻,而印度學術界強調師古,這就造成了壹大批人“師古而不師心,出不了古。”《尹牧》講述了“妳不能成為作家的兩件事,說妳攻擊...帶著復制前人所作所為的意圖,妳將從顏色中飛翔。.....嶽被捕.....膠篆書,細註而完,循著字跡,細細雕琢,心與手之間的枷鎖,又有了樂趣。”讓印度研究沿著“篆刻”的死胡同繼續走下去,走到22、23世紀就更不可想象了。金農寫了壹首關於印刷術的詩:“古人思篆刻,與脊上之雲相混淆。當他們看到六朝唐宋的奇觀時,他們從未堅持漢家。”目前,各種藝術都在考慮如何表達和引領現代人的思維。如果印度研究還在2000多年前的舊論文堆裏沈睡,那就只能送進歷史展覽館了。

面對郁郁蔥蔥的大山,為什麽非要挖祖墳燒柴呢?山在哪裏?從印度研究本質的高度,妳可以從藝術的高度來看。作為印度研究,所有可以印刷的材料都可以作為印度研究的表現材料。這些原材料有多少?壹方面只有書法可以借鑒,是汪洋大海的壹片。除了篆書,它自古就有。莆田派宋碧玉、吳印於。五代時有刻有隸書和行書的官印,元末王冕甚至有代代相傳的楷書印。《三續三十五動》記載:“有魏晉六朝造像集印。雖不古,不可破。”甚至還有青銅、西夏、蒙古和滿文印章以及錢君匋雕刻的英國印章。“篆書不篆不隸”(古今印刷)。也就是說,篆書是從各種書籍中吸收而來的,這符合篆書要有自己的特色,要獨立成書的要求。這就是為什麽舒勤的八體是模仿和印刷的統壹。

歷史上印刷其他書籍最成功的例子是元代的花卉印刷。袁亞的成就早已得到印度學術界的認可。清代姚彥的三十五多運動“後人簡簡單單難兩倍,唯有元蒙圖尚古。”趙、吳昌碩、、沙孟海、、等。都是模仿袁賭的。袁亞證明了篆書可以簡單而深刻,其他文字也可以表達。書法風格的問題不是印章藝術性的本質問題。人民幣的賭註是靈活、豐富和親切的,甚至超過中國和印度。

書法的各種風格和流派是歷代勞動人民和書法家創造的藝術經典。“書法藝術中體現的中國文化思想和審美意識是如此神奇、豐富、迷人和令人陶醉”(鐘明善《書法欣賞導論》)。楷書的得體、隸書的典雅、草書的靈動、行書的流暢、北碑的天真、筆法的自然、歐、顏、劉、趙的不同氣質、蘭亭“張店”、“米顛”、“濟公”和“醉酒”的神韻。以及很多書法方面的書籍,都是印度研究的最佳學習來源。篆刻自產生以來壹直在向書法學習,沒有書法和印刷術就不可能存在和發展。晚清所有的著名書法家都非常有名,以至於有這樣壹句話:“印度人壹定是書法家,書法家不壹定是書法家”(回憶鄧散木先生對待印章的態度)。學四體書法的鄧散木先生曾參觀過漢碑。“他認為必須先學書法,書法水平的高低決定了篆刻創作的成敗。”印度的學歷註重財富的積累,更不用說與印度起源密切相關的書法了。我們要做的就是順應印度研究的本質規律,繼承前人的正確觀點和方法,並將其發揚光大。

沒有豐富而新鮮的材料,藝術就不可能保持其生命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問運河哪裏這麽清,因為有源頭活水。”要有活力,就要有生活,就要貼近群眾生活。“三十五招”“二十四招,朱文胤使用雜印應該不會太奇怪,也有可能選擇他的自由字。”我們應該淘汰“雜篆”,代之以各種現有的文字,因為“雜篆”現在非常昂貴和不合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也要求文藝為人民服務。“我不熟悉我的描述對象和作品的接受者,或者說我很不熟悉...我對群眾豐富生動的語言了解不夠。許多文藝工作者不熟悉人民語言,因為他們脫離群眾,生活空虛。因此,他們的作品不僅無味,而且經常包含壹些與人們的語言相反的陌生單詞和短語...如果有很多人不懂語言,他們能談什麽文學創作?英雄無用武之地,也就是說,妳的那套大道理,群眾是欣賞不了的。越老越把自己的資歷擺在群眾面前,看起來越像“英雄”。妳這壹套賣得越多,買妳賬的人就越少。如果妳想讓群眾認識妳,如果妳想和群眾打成壹片,妳就必須下定決心,經歷壹個漫長甚至痛苦的磨煉。”回頭看看,我們的篆刻對群眾來說是什麽樣的?自漢代以來,篆刻壹直是文人,學者和官員享受或展示其權力的東西,而群眾既不知道也不欣賞它。用這樣的東西來表達人們的思想和感情,感染他們,並使他們哭泣,只能是緣木求魚。

壹個時代有它的藝術氣質和形式風格。壹個連這個時代的人都看不懂的東西,怎麽能表現出時代的精神意識和藝術風格呢?是為了普及篆刻篆書嗎?還是逐漸淡出大眾和時代?這恐怕不是我們能選擇的!如果印度研究想要與時俱進,在以信息為基礎的21世紀,這些古代人物必須回歸古代文學,而不是存在於代表這個時代精神的藝術中。秦漢印章是藝術寶庫中的壹顆明珠,也是秦漢墓中出土的唯壹壹件璀璨的珍品。每個人都應該壹樣縫嗎?“我們必須繼承壹切優秀的文學遺產,批判地吸收壹切有益的東西,以此作為我們從此時此地人們生活中的文藝原料創作作品的參考...但繼承和借鑒永遠不能成為我們自己創作的替代品,這是絕對不可替代的。文藝上不加批判地照搬和模仿古人,是最無益和最有害的文學教條主義和藝術教條主義。”(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秦漢人不傻,敢於獨當壹面,所以他們才能超越千古。我不在乎古人,但習俗認為沒有基礎。我常常哀嘆人的愚蠢,沒有想到秦漢人,人子,我們也是人子。我不認為我有什麽獨特之處。如果我讓我的前輩看到它,我會心軟的”(齊白石)。對秦漢印的研究要立足於藝術的本質和創作方法,而不能以葫蘆畫為基礎,而只能以“篆刻”為基礎。“學漢印者,必取其精華,而不必謙遜,如之寫真,子昂之臨貼,而善於師古”(《敦豪堂印論》)。妳應該學會釣魚,而不是只要魚不學會釣魚,或者吃了以後會有更多嗎?妳不能總是帶著吃剩的魚刺生活,對嗎?

印度學界之所以囿於“篆刻”而不能有所作為,是因為在思想認識上以“篆刻”看待印度研究,被這種誤解蒙蔽了雙眼。糾正印度研究的名稱,拓寬我們的視野,擺脫這種錯覺。我們能看到的不僅僅是書法這座山嗎?毫不誇張地說,這是壹個供人們漫遊的無盡世界。各種姊妹藝術的成就和民間工藝的優秀財富都是可以借鑒的材料。人民無限豐富的生活、語言、思想和感情是取之不盡的藝術食糧。以此為基礎的藝術永遠不會枯竭、僵化、空洞和蒼白;始終保持藝術的豐富性、生動性和感染力;永不過時,永遠能夠代表和吐露時代的聲音。

“今天不過是復制過去,誰靠過去生活呢?詩書畫有真意,可以深造,求其通”(吳昌碩《刻古》。思想認識問題是根本問題,是心不在焉、盲目的問題。“文藝工作者要想讓自己的作品受到群眾的歡迎,就要轉變思想感情,做出壹些改變。沒有這種改變,沒有這種轉變什麽都做不好,壹切都格格不入。”當前,糾正印度學的名稱,從思想認識上去除“篆刻”是印度學發展的當務之急。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印度研究實踐中的困境,促進印度研究的進壹步發展。盡管在印刷各種書籍、借鑒各種姊妹藝術、表達人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的實踐中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但古今印度人的實踐和理論研究已經用鐵的事實證明,這條道路必然是正確的,因此我們應該有勇氣和能力解決這些問題。“世界上沒有路。如果有很多人在走,它就會變成壹條路”。拋開幾千年前的篆刻之葉,我們可以看到印度研究的發展、方向和光明的未來,印度研究之路也將在廣大印度工作者的努力下向前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