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作為荊楚之地,湖北的簡稱是怎麽來的?為什麽是湖北?

作為荊楚之地,湖北的簡稱是怎麽來的?為什麽是湖北?

湖北的腹地是江漢平原,楚文化發源於荊州地區,以江漢平原為核心。其實後期的疆域是擴張的結果,包括大部分湖南都被發配流放,後期都城也被秦國打了。叫楚是有道理的。不難理解現在省會是武漢,傾向於發展鄂東搞武鄂,放棄江漢平原作為腹地。楚的方言諧音醜,多在武漢及周邊,而在楚的發源地江漢平原則沒有。

秦、齊、楚、燕、趙、魏、漢都有特殊意義,大壹統朝代的地名都會避開這些詞。如果省簡稱允許使用戰國七雄,會不自覺地影響人心,認為自己的家鄉是古代特有的大國。久而久之,* * *與歷史認知、生活習俗、方言壹致,不利於統壹。所以,簡稱廢,不是壞事,是有遠見的做法。湖北這個地方能不能代表楚國,現在的湖北人和以前的楚人關系不大。湖北人大多說普通話,是北方移民。真正傳承楚語的是湘語、閩南語等南方方言,所以只有說這些方言的人才是真正楚人的後代。

有壹種說法,湖北叫楚的時候,湖南不同意。他說妳要叫楚,我也叫楚。從文化角度來說,湖北大獲全勝,但拖住湖南人也不是吃素的。最終雙方勢均力敵,誰也說服不了誰。結果沒人給楚這個字。曾有人建議改湖北為楚,湖北社科院否定了。楚的面積很大,包括湖北和湖南的全部以及江西、河南、安徽、江蘇和浙江的部分地區。湖北和湖南本身就是壹個省,只是在康熙才分開,最初叫湖廣。

所以湖北不能占有楚國的全部,不能稱為楚國。湖北之所以稱之為湖北,是因為古湖北國在湖北省大冶市,西周時,熊去病立次子為湖北王,壹直在大冶市。後來他的兒子當了楚王,湖北城還保留著。如果湖北換成楚國,武漢會覺得丟臉。按照傳統,楚國被封在鄂豫交界處,生長在湖北,立國八百年在湖北,連國名都是由荊條衍生而來。楚人用碧縷路照亮山林。楚的核心壹直是湖北,荊楚在世人眼裏就是壹個意思。漢初韓信為楚王,淮陰侯之變後,楚國壹分為二,壹稱楚,壹稱荊。

所謂“三楚”,不過是楚國在都城被秦國攻破後遷至壽春的說法。只是在這個時候,楚國末期,楚國的政治中心移出了湖北,三楚之說就應運而生了。楚有三楚,湖北叫楚,湖南安徽都有意見。西楚霸王在徐州附近地區。

當然荊襄之地是楚國的根基。失去了荊襄之地,楚雖幅員遼闊,據湘、淮、吳越之地,也只是壹場爭鬥,缺乏爭奪天下的底氣。其實秦漢時期的楚地主要是指江淮之地。楚是湖廣省的簡稱,是對楚文化的地域認同。湖南省壹半說西南官話,屬於湖北方言的北方方言,語言接近。現在武漢不是楚文化中心,湖南洞庭湖區和荊州才是楚文化中心。

楚國建立於公元前887年,當時有洞庭湖流域、鄱陽湖流域和梁紫湖流域。當年楚國宣布謚號與周王室無關,在江南,不在北方。熊去病的長子楚王在鄱陽湖流域,三子越王在洞庭湖流域。這個盆地叫嶽,不是浙江嶽,而是湖北在現在的湖盆。“楚”的讀音與“?”相近,“楚”從來就不是湖北的專稱。“楚”的範圍是從雲南東部、廣西北部、廣東北部、浙江北部、江蘇南部、山東南部、河南南部、湖北全部、江西全部、安微全部、湖南全部、重慶東部、陜西南部。

現在繪制的楚國地圖,是楚國歷史長河中的壹個片段。楚國最後的都城在安徽,不在湖北。中國以前指的是中原,那麽中原現在還能叫“中國”和“中國”嗎?可以簡稱為“漢”嗎?春秋戰國時期,整個南方幾乎都在楚的範圍之內,湖北獨占簡稱楚是不合適的。熟悉三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劉表的荊州和今天的湖北是壹樣的。湖北是最合適的簡稱,當然“E”是最霸氣的簡稱。

反對湖北的“湖北歸楚”,戰國時期楚國最後壹個都城是安徽的守營,是江蘇人實現了“雖有楚三家,必滅秦”的口號。西楚霸王彭城為其都城,漢代楚王王都在徐州,邊境地區大致為蘇北、皖北。五代十國的楚國都城在長沙,邊界大致在湖南壹帶。楚是文化的象征,在南方各省壹直領先,何必據為己有。湖北歷史韻味很大,古風古韻,唐宋元明清,所以有歷史可考。看外表,湖北很有文化。所以名字根本不敢得罪歷史。名取於心,術業有專攻,起名者屬湖北之心,故沿用至今。擔心古人沒有錯。

楚和荊都不適合簡稱,因為楚和荊州分屬湖北不止壹個省管轄,會造成歷史誤會,影響省際團結,純屬沒事找事。湖北最合適。古湖北的歷史比楚長很多,湖北這個詞壹看就有歷史感。至今湖北還有鄂州城,嶽飛還是湖北王。而且湖北這個詞給人壹種霸王的感覺。湖北人堅韌不拔,很貼切這個詞。湖北的簡稱原是“湖北”,顯示了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地域文化,不影響其荊楚大地的別稱。如果現在聽起來不好聽就有人想改,後人會覺得前輩不太尊重歷史,會無所適從。比如襄樊市,原來是漢江兩岸的襄陽和樊城合並,由襄陽改為襄樊,再改為襄陽市。頻繁的變動總給人壹種奇怪的感覺,用哪個名氣大用哪個不是個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