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傳入中國。
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康熙字典》既沒有“咖啡”壹詞,也沒有“咖啡”壹詞,這表明中國人在清初還沒有接觸過咖啡。清朝中期中國是否有咖啡(飲料)仍在尋找中。筆者仔細查閱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出版的幾本清中葉至清末的字典、詞典等書籍,壹無所獲。例如,清乾隆年間翟浩所編的《通俗文》(商務印書館時有1958版本)、清嘉慶年間顧張思之的《儒林外史》、清嘉慶年間郝懿行的《民間文考》、清嘉慶年間高敬亭的《正音提要》等。起初,咖啡的中文翻譯肯定不統壹,例如“吃脂肪”。(1)並且不排除被音譯成其他單詞的可能性。然而,今天的中文正式名稱“咖啡”應該轉化為日語“加爵”。因為如前所述,日本人最早接觸並記下咖啡,先開咖啡店,並將其寫成“加爵”。從1894開始,日本大規模侵略中國...所以它被中文命名為“咖啡”。據我所知,最早的“咖啡”壹詞大概出現在民國初年的《漢語大詞典》(中華書局,1915)中,意思也是“咖啡、西方飲料,如中國茶、英國咖啡”。此後,20世紀30年代出版的《辭源》中也收錄了“咖啡”壹詞,解釋詳實無誤。可見,“咖啡”壹詞在民國時期進入漢語詞匯,並被固定下來廣泛使用。
似乎很難確定來中國的外國人何時何地會在中國煮咖啡和喝咖啡。然而,據我們所知,在鴉片戰爭前的嘉慶時期,來到當時中國最大的貿易港口廣州的外國人已經自己煮咖啡喝了。中國人也有這種飲食習慣。“有酒嗎...還有國外的黑葡萄酒,飯後鬼也能消化。”(2)根據《廣東通誌》中所說的鬼怪、黑酒、飯後飲用、可助消化等判斷,所謂黑酒應指咖啡。類似的可可大多被制成巧克力,喝可可不像喝咖啡那樣受歡迎。
同治年間,個別中國人開始品嘗和飲用咖啡。同治五年(1866),在上海的美國傳教士高丕棣夫人出版了《烹洋食》壹書,這本書是為來中國吃西餐和在中國培訓廚師和廚師的外國人而寫的。除了將咖啡音譯為“切割脂肪”之外,書中還教授了制作和烹飪咖啡的方法:“用旺火烘烤脂肪,經常鏟它,不要使它變成棕色。烤好了,趁熱加些奶油,放在有蓋的瓶子裏,需要的時候就卷起來。”(3)這裏首先談到了烤熟的咖啡豆,當妳想煮飲料時,只需粉碎並立即煮熟即可。稍後,我將談論如何添加煮咖啡。但它沒有說任何關於添加糖的內容。可能有遺漏。那些接受外國人培訓制作西餐和咖啡的人大多是來自中國的就業人員,由於工作需要,他們將不可避免地品嘗咖啡。當外國人在中國吃西餐和喝咖啡時,他們有時會邀請中國官員和他們在中國的熟人吃飯喝酒。因此,同治年間中國人就已經品嘗到咖啡了。晚清時期,中國出現了商業咖啡館。清末民初的徐克說:“喝咖啡:歐美有咖啡店,有點像中國的茶館。天津上海也有,中國模仿者也有。賣糖果喝。”徐克的書做了很多清朝的筆記,可以推斷他所談論的內容出現在清朝晚期。然而,這本書的出版時間比《漢語大詞典》晚壹點,因此很難確定哪本書最先使用了“咖啡”壹詞。然而,第壹部用鉛字印刷的是《漢語詞典》。可以看出,民國時期,各大城市普遍出現了附屬於旅館和酒店的咖啡館或咖啡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見清代同治五年高丕棣:《制作外國米書雜記251》,中國商務印書館。1986第52頁。
(2)清嘉慶年間陳昌齋等人撰:《廣東通誌》卷九十五《土地、物產、五谷》,附遊記、車語錄,同治三年出版,頁1646。
(3)清代同治年間高丕棣:《制外國米雜書·二五壹》,第52頁。
更不清楚咖啡是何時何地在中國引進和種植的,以及其種植是如何傳播的。《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卷》和《中國農業大百科全書·農業卷》中的咖啡吧均稱咖啡於1884年傳入中國臺灣省,1908年傳入海南省,後又傳入雲南、廣西、福建等地種植。然而,文章中沒有書面證據,沒有信息來源,沒有論點或參考資料。因此,該理論有待驗證。基於這壹線索,筆者查閱了清末余的《續臺灣省誌》、清末集中編纂的《臺灣省通誌》、清末陳壽祺的《福建通誌》、清代陳昌齋的《廣東通誌》、清代謝其坤監制的《廣西通誌》和清代王文韶的《雲南通誌》。此外,作者還查閱了清鹹豐年間英國人撰寫的《博物新編》和清光緒年間吳啟榮撰寫的《植物名實考》及其長篇集,這些都是書中沒有提到的。所以這個工作還得繼續,希望知道的人指點壹下。中國大陸最早引進咖啡可能始於20世紀。當時,壹位法國傳教士帶了壹批咖啡苗到雲南省大理州賓川縣種植。雲南屬亞熱帶熱帶氣候,近代屬於法國的勢力範圍,與其接壤的越南和老撾已經是法國的殖民地。因此,我認為更可信的說法是法國人在20世紀初將咖啡種植引入雲南。到了民國時期,中國已經有了咖啡的栽培和生產。在臺灣省省從1926到1936,日本殖民當局鼓勵種植旨在排擠甘蔗和水稻的作物,咖啡就是其中之壹。【7】(p368)從1932年到1942年,咖啡也是臺灣省大量種植的作物之壹。【7】(p370)在中國大陸的海南、廣東、廣西、雲南等地也有引種栽培。因此,只能肯定的是,在民國之前和民國期間,中國已經有咖啡種植和生產。解放後,咖啡種植有所發展。【1】(P25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