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生物系統紊亂

生物系統紊亂

粗略地說,有序是指客觀事物存在和運動中的穩定性、規律性、反復性和相互因果性,無序是指不穩定性、不規則性、隨機性和相互獨立性。人類理性的作用主要在於把握對象世界中的秩序,形成對世界規律性的認識,而無序則是它難以應對的。經典科學的世界觀認為,有序(體現在必然規律中)構成了世界的本質,而無序(體現在偶然事件中)純粹是表面的,從而使有序和無序相互對立。

現代科學的發展揭示了無序也是世界的壹個基本要素。例如,熱力學第二定律顯示了宇宙中物質和能量的自發無序趨勢。人們曾經在很長壹段時間裏對這壹定律感到恐懼,因為無序意味著衰退和死亡。直到20世紀末,人們才發現有序與無序在壹定範圍內密切相關、相互促進。比利時物理學家普裏戈津的理論指出有兩種有序現象。壹種是靜止有序的現象,如晶體、雪花、鐵磁體等。,它們是在熱平衡條件下形成的,並且不與環境交換能量來維持它們。雖然它們在空間上表現出壹定的規律性,但它們不會演化,只會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退化。另壹類是在遠離熱平衡狀態的條件下形成的動態有序現象,如生物和人類社會。它們通過與環境交換物質和能量並使內部熵減少的趨勢來維持自身,因此它們可以向前進化(耗散結構)。只有靜態秩序現象排除無序,而動態秩序現象必然包括無序運行。動態有序的事物之所以能夠在結構中生長和進化而不僵化,是因為內部無序因素對現有結構的破壞有助於系統不斷自我重組。新復雜性科學指出,像生命這樣的自組織系統只能在有序和無序並存的復雜環境中產生。法國生物學家亨利?1979年,阿思蘭出版了壹本名為《在晶體和煙霧之間——論生物組織》的書,其中的主標題寓意深刻:晶體代表著壹種嚴格有序的狀態,而煙霧則代表著壹種極度無序的狀態;阿斯蘭說,這兩種狀態都是死亡的形式,而生命是這兩個極端之間妥協的產物。美國聖達菲研究所提出,復雜適應系統在“混沌邊緣”工作最佳,這意味著有序和無序適度結合的條件。

在常識中,人們更喜歡有序而不是無序,因為他們認為有序會帶來效率,無序會導致混亂。事實上,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有序和無序對於自組織活動具有辯證的雙重意義。有序性使人們容易追求既定的目標,也使人們有規律可循,但過於有序會制約主動主體的創造性發揮;無序不僅會幹擾主體工作計劃的實施,還會給主體帶來自由和流動性,但過多的無序會使主體在行動中失去依靠的條件。總之,有序和無序都是發揮主體能動性的必要條件和制約條件,因此它們的適度結合將構成自組織系統的最佳運行環境。

過去,人們不理解無序和主動之間的關系,這導致了對主動的機械唯物主義解釋。例如,如果妳知道客觀世界的規律並有意識地遵循它,妳就會獲得自由。事實上,動態主體(如生物)和被動客體(如石頭)的區別在於,後者被動地適應外界角色的變化,而前者則根據實現自身目的的需要和外部角色的性質做出反應。因為現實世界的存在是有序和無序的混合,它不能完全歸因於規律(以及創造各種機會的偶然事件),同時,那些規律也表現在不同的層面上(具有不同的適用範圍)。對於不可避免和違反的基本規律,如四季循環規律和新陳代謝規律,主體遵循它們(使他的目的適應它們);對於大量根據條件行事的非基本定律,主體有選擇地使用它們(使它們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例如使用土地輪作和休耕來保持土壤肥力,使用電磁感應原理來制造發電機。有序與無序的結合也使客觀世界的事物具有各種發展可能性,也使主體具有各種實現目標的途徑。因此,主體在實踐中面臨壹個選擇:如何實現客體對主體目的最有利的可能性,以及如何以最經濟有效的方式實現實踐目的。自由是通過選擇來表達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主觀能動性的基礎是法律和自由。法律為主體提供了行動的手段,而自由使主體能夠瞄準自己的目的並努力以最佳方式實現它。

在復雜的適應性系統中,壹個大型的多主體自組織系統(如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最佳的管理方式必須是有序和無序的適度結合。其中,有序性用於確保整體的協調性,而無序性用於使每個組成單元根據當地條件和時間在每個部分中實現最佳可能性,從而實現最佳的整體功能。提出“復雜性範式”的埃德加·莫蘭在系統論的範圍內提出了“整體小於部分之和”的原則,以補充“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原則,從而避免將整體原則絕對化,這意味著系統中應該存在某種無序以確保組成單元的創造性自由。我們所經歷的事實似乎說明了這壹原則。過去,中國模仿蘇聯實行中央計劃經濟,導致社會生產力低下。經濟改革後,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央政府將權力下放到地方政府和生產單位;國家只是在宏觀上運用壹些經濟杠桿來控制國民經濟的總體方向,在微觀上允許生產單位在價值規律的調節下,根據社會需要走向市場自主組織生產和經營。這導致了中國在過去二三十年間生產力的巨大進步,甚至出現了“經濟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