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區除和順鎮(並入肥水)、松崗鎮(並入獅山鎮)少數人說客家話外,主要使用粵語。
三水區大部分地區講廣州話,六合區大塘鎮大部分村落講客家話,南山鎮也是客家人聚居地,約占區域總人口的3%。這些客家人大多是清代從嘉應府等地遷到六合鎮的。
高明區以粵語為主,少量使用客家話。
順德區普遍使用粵語。
佛山是壹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是廣府文化的核心區,嶺南文化韻味十足。同時,佛山還是中國粵劇的發源地,武術、曲藝、陶瓷、美食名城。
佛山,中國古代四大名鎮之壹,以發達的手工業聞名中外。巧奪天工的民間藝術歷史悠久,起源於唐宋,興盛於明清,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佛山民間藝術有自己的特色。通過切割、雕刻、拍打、成型、裝訂、澆鑄、繪畫、塗膠、剪紙、裝幀、燈籠、秋色(又稱“秋景”、“秋夜”、“秋色”、“秋景”)、陶器、灰塑(包括紙拍打、雕塑)制作而成。佛山剪紙是我國著名的傳統民間藝術,起源於宋代,興盛於明清。它有800多年的歷史了。佛山剪紙最初以剪刀為主,後來以刀工雕刻,在中國剪紙藝術中獨樹壹幟,其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展和全國工藝美術展並多次獲獎,經常被派往國外展覽。佛山的秋色可以分為秋工藝品和表演藝術兩大類。因為佛山的民俗,壹出戲叫壹套戲,所以石灣居民稱之為“本地套”。
佛山木版年畫歷史悠久。據《廣東文物》中的描述:“前門雕有神壇、懸崖,高如屋檐”,證明漢代廣州、佛山等地已流行貼門神習俗。佛山木版年畫的制作在清乾隆、嘉慶至抗日戰爭前盛極壹時,屬於地方民間工藝。
佛山是“南國陶都”、“中國瓷都”,有著700多年的悠久歷史,自古就有“石灣瓦為天下第壹”的美譽。南豐古竈建於明代鄭德時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燒柴龍窯。500多年來代代相傳,被譽為“陶瓷活化石”。
佛山是“嶺南醫藥之鄉”。古方醫學歷史400多年,湧現出“黃香花”如意油、“風行”藥酒、“元極林”甘和茶等壹批老字號名藥。
佛山的鑄造工業始於2000多年前。宋代佛山鑄造的壺、鍋、鐘、塔,全國聞名。到了明代,佛山的鑄造技術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成為華南的冶煉中心。鴉片戰爭期間,佛山鑄造的大炮在抵禦外敵入侵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佛山是珠江三角洲的“美食之鄉”,也是粵菜的發源地之壹。這裏土地肥沃,水網縱橫,“海陸空”物產相當豐富。無論是天上飛的、地上走的、土裏鉆的、水裏遊的動物,還是郁郁蔥蔥的水果蔬菜,在廚師們的精心烹制下,都可以成為美味佳肴。
佛山的小吃很多,比如佛山貼梯、佛山貢燒餅、大良雉雞卷、大良糞、大良姜汁、炒牛奶、雙皮奶、小楓糕、南海魚生、大福糕、九江煎餃、三水狗仔鴨、水晶餃子、蒸糕、西樵糕、佛山九層糕、石灣魚脯、九江煎餃。
佛山人根據各地的特產和口味,創造了許多不同風格的美味菜肴。佛山的竹後美食,順德的“鳳城(大良)炒”都很有名。佛山的小吃很多,比如佛山盲功餅、大良跳跳沙、貼梯、大良野雞卷、炸牛奶、跳跳沙、南海魚生、大福餅、九江鍋貼等。,都是眾所周知的。
農歷除夕花市:“走花街”是珠三角人民由來已久的民俗。花市在春節前三天舉行,除夕是花市的高潮。人群擠得水泄不通,遊客們買花來表示他們的好運和遠大抱負。
獅王爭霸:獅王爭霸是春節期間廣東省“壹城壹特”的文化活動之壹。在佛山,沒有醒獅就沒有春節。春節期間,佛山各地都可以看到舞獅表演,壹些鎮街還會組織大型的“獅王大賽”。現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舞獅,但能成為佛山春節的特色活動,是因為它在佛山有著不壹樣的歷史文化,它的文化氛圍和技術在中國是獨壹無二的。佛山舞獅是南獅技藝,融合了佛山功夫。所以看佛山舞獅,也能看到佛山功夫的身影。如果妳喜歡功夫和舞獅,千萬不要錯過。
每年的正月十六,佛山人都有壹個“辦經援”的習俗。據說以前佛山南部南浦公園附近有壹條河,河上有座橋叫通濟橋。佛山人認為“做好事是害人的”(佛山方言,意思是做好事沒有憂愁)。現在河沒了,但橋還在。每年正月十五,政府都會組織人們在這裏過橋,燒香,扔生菜,轉風車。人群絡繹不絕,非常熱鬧。
龍舟賽:每年端午節,佛山各地都有民間龍舟賽,各鄉鎮派出陣容鼎盛的龍舟隊參賽。美麗惹眼的龍船在水鄉力爭河網上遊。兩邊坐滿了看客,鑼鼓聲、喊聲此起彼伏,好不熱鬧。
佛山秋色:秋色又稱“秋夜”、“秋景”,是佛山特有的大型民俗文化娛樂活動。以往秋色多在秋收季節的傍晚舉行,表現形式分為光色、車色、馬色、地色、水色、浮色、風景七大類。明朝永樂年間,各種精美的手工藝品以遊行的形式展出,並表演舞龍、舞獅、十扇、鑼鼓櫃等娛樂大眾。
佛山是“獅子藝術之鄉”、南獅發源地、首個“龍獅龍舟運動城”,禪城區是“龍獅運動之鄉”,南海區西樵鎮是全國唯壹的“龍獅之鄉”。
佛山是粵劇《南方紅豆》的發源地。粵劇藝人的綽號——“紅船子弟”,粵劇最早的組織——瓊花會館由此誕生。民間自發組織粵劇唱《私局》是佛山文化的壹大特色,經久不衰。每年舉辦的瓊花粵劇藝術節,讓佛山呈現出“紅船泊夕紗,萬人看瓊花”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