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是我們壹線教師的壹項主要常規工作。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如何進行科學有效的教學設計,提高課程實施質量,是廣大壹線教師需要不斷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下面,基於專家的教學理論,結合優秀教師的教學案例,針對教師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和困惑,和大家壹起探討如何設計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首先,什麽是教學設計?
壹,如何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
壹堂好課就像壹次美麗的旅行。老師是向導,學生是旅伴,教材是載體,教學目標是我們要去的車站,要去的地方。教學目標主導著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規定著教與學的方向。那麽如何確定教學目標呢?
1.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把握方向
課程標準是開展教學活動的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制定的某壹學習時期相同的、統壹的基本要求。它規定了教學活動的方向,是壹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通常包括
基本目標,也就是核心基礎知識,必須掌握和解決。比如語文課每壹課的單詞,需要背誦的段落,準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教學的核心目標,也就是這節課要教的內容,壹般是單元裏規定的知識和技能。為解決某些問題而發展起來的方法,往往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教學內容。
輔助目標。壹般來說,思想、感情和價值觀,或者從這節課的知識延伸出來的知識,都屬於附屬目標。
在教學設計中,只有充分理解課程標準的內涵,準確把握各學科的課程標準和教材,才能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也就是說,確定教學目標,壹是了解各期課程標準的目標,二是了解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三是了解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二、如何科學合理地組織教學
教學內容是在教學過程中創造的,既包括教師對現成教材的使用,也包括教師對教材的“重構”——加工、處理、更改、增刪、替換。恰當的教學內容是建立在良好的學科知識、對課程標準和教材的正確理解、對學生學習狀態的準確把握的基礎上的,其中蘊含著教師參與課程開發、使用教材、服務學生的理念。在設計教案時,既要熟悉課程標準的要求,又要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以教材為切入點,優化教學內容,選擇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的學習鋪平道路。
正確和適當的閱讀材料
研究教材是教學設計的前提,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基礎。妳在學什麽?研究文章的主題,表達文章的結構和關鍵詞語的意思。正確、恰當地解讀教材是教學中“教什麽”的出發點,也是教師用好教材、恰當選擇教學內容的關鍵。那麽,如何正確恰當地解讀教材呢?
首先,合理運用單元主題和閱讀技巧。
在教學時,我們的老師習慣於壹課壹課地教,往往忽略了教材編排的壹個突出特點——圍繞主題整合教材內容。從三年級開始,人教版實驗教材以“導語”的形式指出每個單元的學習主題,每篇略讀課文前面都有相關的閱讀提示。
單元的導入部分既指出了單元的主題內容,又提示了單元訓練的教學目標和重點,既便於教師從整體上把握單元的教學設計,又有利於學生從整體上感知單元的學習任務和要求,使教學單篇課文與單元主題相關聯, 略讀課文與精讀課文有關,學生課前預習(收集材料)與教師課堂指導(交流展示單元主題內容)有關。
所以,教師解讀課文,要明確單元主題,同時要解讀單元導語,明確導語的走向,需要作為教學內容來讀。基於此,我們主張在新的教學單元課程之前,利用單元指南進行“單元指南”的教學設計。“單元閱讀指南”的設計,實際上是學生學習本單元課文的預習指南。這樣做的好處是:第壹,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單元學習的整體意識,便於學生更好地把握本單元的主題。二是可以滿足學生先睹為快的心理,先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喚起閱讀期待,為單節課學習做準備。第三,利用壹節課的時間,可以引導學生收集關於本單元的學習資料,做到課內外結合。
我們來看《壹師教》第四版第四單元“單元導”的教學設計;
這種導讀設計是在明確編寫教材意圖的基礎上,從整體上把握教材,把教材放到單元和學生的認知中去學習。以壹個單元的內容為背景,既體現了單元主題和單元訓練重點,又降低了教學難度,體現了知識之間的聯系。在閱讀指導課中,推導出單元主題和學習方法,指出精讀課要緊緊圍繞主題,從分析單詞和句子入手,突出學習方法的指導和理解文章的表達方法,進而從整體上把握和理解全文,在語言和文字中受到情感的影響和感染。略讀課要從同壹單元的精讀課文引出課文內容,要體現“放下”,用精讀課學到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從啟蒙開始學習。這是壹種“既見樹又見林”的閱讀觀,也體現了課本閱讀的廣度和深度。因此,課前適當運用單元主題和閱讀提示,可以促使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第二,有效利用課後的思維練習。
課後思考練習凝結了教材編寫者的集體智慧和汗水,直接體現了編者的意圖,反映了教學目的和要求,有助於教師對課文的解讀和把握。每個教師都應該重視課後思維練習,把每壹次課後思維練習落實到具體的教學中。
1.依托課後練習,引導自我感知。
課後練習是教學的壹個組成部分,它不僅指明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且給學生自主學習留下了很大的空間。因此,教師要在全面深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壹步利用課後思維練習,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
比如《葡萄溝》的課後習題,要求學生“讀壹讀,想壹想”:為什麽葡萄溝是個好地方?在發展閱讀理解能力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邊默讀邊思考。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通過廣泛的交流和老師的指導,充分認識到葡萄谷不僅風景優美,物產豐富,以葡萄和葡萄幹聞名,而且熱情好客。這樣,圍繞課後問題進行教學,既能使教學主線清晰深入,又能在閱讀交流中勾勒和突出主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借助課後練習,實施語言訓練。
很多課後練習的設計都體現了課文的語言特點。教師如果能在教學中把文本閱讀和語言訓練結合起來,提煉指導,落實到位,壹定能深化文本的內涵,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比如《畫家與牧童》課後的“讀書、讀書、寫作”,他的畫壹掛就有很多人看。壹個_ _ _ _ _ _ _ _ _,就_ _ _ _ _ _ _ _ _。當我在教學時,我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哪些句子寫了戴嵩是壹位著名的大畫家。當學生們交流到“他的畫壹掛出來,就會有很多人來看”,就借機寫戴嵩的畫,很吸引人。他是名副其實的偉大畫家。然後,讓學生聯系有代表性的理論中的句子,嘗試利用課文特有的“語言點”來寫句子。借助課後練習,進行符合課文的實時語言練習,既能很好地指導練習,又能將課文的閱讀理解與語言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互補的效果。
第三:深度適度的文本閱讀。
直面文本,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文本細讀。教師要直面課文,認真閱讀課文。首先,他們要把教材當成“文藝而美好”的讀本,沈浸在文本中,在國內實現,與文本中的人物和作者同甘共苦,建立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悟。其次,在反復的閱讀和品鑒中,細細咀嚼文本的精彩段落、關鍵詞甚至微小的標點符號,通過深入的思考,讀出每壹處空白的寓意、暗示和主旨,品味字裏行間蘊含的豐富感情和情趣,獲得獨特的體驗和感悟。再次,在深入學習的基礎上,不局限於文本閱讀,廣泛收集相關資料,獲取更多信息,在浩瀚的背景資料中深入思考、深入研究,準確把握文本的深度和寬度。因此,學習教材的過程也是教師與文本人格對話的過程。我們要以讀者的心與作者對話,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用老師的心和編輯對話,思考編輯的意圖;用童心與學生交談,了解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只有努力使教師、作者、編輯、學者心意壹致,才能真正理解教材,抓住要點,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深入細致的文本閱讀應註意以下三點:
壹種是以讀者之心與作者對話,正確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
比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去年的樹》,是日本作家梅辛南紀的壹個美麗童話,裏面蘊含著“信守諾言,珍惜友誼”的思想。學生們對課文中包含的真理的理解可能不壹樣。在教學中,有的同學講“信守承諾,珍惜友誼”,有的同學提出“愛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感受和見解。然後,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找到充足的理由來支撐,而不是用相機去展開展示破壞環境的信息,向學生滲透“保護環境”的人文精神。如果在教學中盲目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觀點,童話的主題——“承諾與友誼”就會被淡化,脫離文本的本意,文本的價值取向就會泛化,教學也會避重就輕,有失偏頗。
二是以教師之心與編者對話,發掘文本的教學價值。
語文教材不等同於教學內容,它是教師的教材,是學生學習語言的範本。教材中的文字,作為壹般的閱讀文章,是有其閱讀價值的——文章寫了什麽,讀者可以從中獲得信息,受到情感和人性的影響。這些文章壹旦被選入語文教材,其價值就發生了變化,不僅保留了原有的閱讀價值,還增加了壹個教學價值——文章怎麽寫。也就是說,課文的教學價值是讓學生獲得文字的智慧——簡而言之,獲得表達的方法和藝術。
比如《母親的親情》裏有壹段話,和我們習慣的表達方式很不壹樣:挺直妳的背,我的母親;轉過身來,我的母親;棕色面具上方,壹雙疲憊的眼睛驚訝地看著我。我媽……老師在解讀這段話的時候,要想壹想作者為什麽要把“我媽”放在句子後面,為什麽要寫三遍。為什麽作者不這樣寫:“我媽直起身子轉過身,壹雙疲憊的眼睛驚訝地看著我……”反復閱讀文本,妳很容易發現,這種“倒裝句”和“重復句”的寫法,強調的是她在惡劣的工作條件下,背部、面部和眼睛的變化。這個描述就像壹個特寫,就像電影裏的慢動作,突出了她的母親。文章中有類似的寫法,“母親立刻又坐下來,立刻彎下背,立刻把頭靠在縫紉機板上,立刻陷入忙碌的境地……”通過了解“馬上”的用法,加深了我對慈母的理解。只有教師在學習教材時發掘“倒裝句”和“重復句”的教學價值,學生才能在教學中習得這種特殊的表達方式,才能讓學生在感知文本思想性美的同時,理解文本表達的形式美,進而轉化到自己的學習實踐中,體現從學習到啟蒙、從啟蒙到行動的學習過程。
(二)采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
如果說教學目標為我們指明了到達目的地的方向,教學內容可以看作是到達目的地的具體路線,那麽教學方法就是我們在這條路線上將要乘坐的交通工具。方向是正確的,路線是明確具體的,而要到達目的地,就涉及到我們選擇哪種交通工具,也就是說,我們選擇什麽樣的教學方法才能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這就要求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恰當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理解課文。
我們來看三位老師對“飽經風霜”這個詞的教學。“我們走過去,看到他雙手抱著腳,腳上沒穿鞋,地上有壹灘血在滴。他聽到腳步聲,擡起頭來,飽經風霜的臉上流露出難以忍受的痛苦。”這是《我的舅舅魯迅先生》壹文中關於“解救馬車夫”的壹句話。抓住“飽經風霜”這壹語言訓練點進行教學,壹是這個成語的意思容易被學生誤解,二是這個成語能形象地反映出司機的身份,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魯迅先生對社會底層老人的同情。教師選擇的教學方法不同,教學效果也不同。
點評:這兩個教學細節充分挖掘了課文的教學價值——“飽經風霜”的語言訓練點,既體現了課文從文字到意義的過程,又能讓學生理解“飽經風霜”壹詞的字面意義和從意義到文字的融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飽經風霜”壹詞背後的意象。這兩個案例通過語言描述了這幅飽經風霜的圖畫,通過閱讀和寫作想象了這幅飽經風霜的圖畫。這兩種不同的教學方式,都是為了讓學生了解“飽經風霜”這個詞背後無法直白卻又必須了解的東西,那就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狀態。魯迅的“俯首甘為孺子牛”,妳為誰俯首甘為誰孺子牛?正是這些勞動人民。魯迅先生對社會底層老人的同情和關懷,在學生壹次次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猶如細雨,陶冶和感染著學生。學生也是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從內心去理解和感動,內心因為感動而變得豐富。這是作者、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的同期結構。
(三),教學過程的設計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流程,即“初讀課文,談收獲——合作探究,解讀課文——鞏固梳理,拓展應用”,是小學閱讀教學的常見流程。這個過程可以壹節課完成,也可以兩三節課完成,具體來說:語言簡潔優美的短文可以壹節課完成;長而難的課文可以分兩三節課教,但原則上以兩節課為主。
第壹堂課的教學過程
激發興趣導課,揭示話題——初讀交流,整體感悟——細讀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華,總結。
1,激課,揭題。
導課有兩種方式:壹種是間接導,壹種是直接導。間接引導是指通過創設壹定的教學情境,提出要學習的課題,並把課題寫在黑板上。間接導入的方式有很多,故事導入、謎語導入、預覽導入、歌曲導入、圖片導入、遊戲導入、問題導入等等。前六種方法的引入與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壹種鋪墊和襯托;遊戲導入法可以獨立於教學內容,其目的是通過師生間的遊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達到快樂學習的境界。直接指導就是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內容,寫在黑板上,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
2、初讀交流,整體感知。
初讀的目的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使課文內容在學生頭腦中留下初步印象。從最初的閱讀到對文本內容的整體感知,需要以下步驟:
(1)讀課文,發現生詞,指導學生讀寫。
(2)朗讀課文,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流暢地朗讀課文。
(3)談收獲,提問題,初步掌握課文要點和內容。
在第壹個環節中,學生要通過第壹遍閱讀課文找出本課的生詞和短語,並通過拼音、查字典、請學生和老師理解壹些生詞和短語的意思等方式確認閱讀生詞和短語。根據課文長度和生詞數量,適當設計構詞法和造句、記憶字體和指導寫作的環節;檢查學生讀寫能力的方式和方法應該是靈活多樣的。
第二個環節要體現“過程與引導”的有機結合,讓學生按照自然段落進行閱讀,在閱讀過程中發現問題就解決問題。遇到疑難或長難句時,教師要通過範文閱讀引導學生流利地閱讀句子。
第三個環節主要是驗證學生閱讀的效果。這個環節著重鼓勵學生積極談論收獲,敢於提出不懂的問題。學生的收獲可以是對單詞和短語的理解,對教學內容的感知等。教師要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掌握課文的要點和主要內容;如果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就寫在黑板上,供後續解決;這個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壹定要關註學生的收獲和問題,因材施教,為下壹步教學做好鋪墊。
3、閱讀理解,品味感受。
這壹階段是教學的重點,包括以下四個環節:
(1)整理初讀和整體觀感。
(2)圍繞難點問題,師生合作探究。
(3)體驗思想感情,積累語言材料。
(4)總結對課文的理解。
第二階段第壹環節緊接著第三環節,在第三環節的基礎上總結閱讀和感知文本的情況,以表揚為主要激勵。
第二部分是教學的重中之重,是閱讀教學的關鍵部分,是解決關鍵問題、克服困難的關鍵部分。壹是要進壹步明確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二是突出重點句的學習;第三,要采用多種方法理解重點句子。比如通過閱讀討論、繪畫、表演、提問促讀、感悟感受、聯系語境和現實生活等方式來理解關鍵句子,從而進壹步把握文章的要點,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第四,要註重朗讀的指導,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在引導的過程中,要看到從差讀到好讀,從差懂到懂,從不學到會學的過程。
第三個環節是教師要根據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文本的特點,通過情感閱讀,讓學生進壹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長文章可以讀重點段落,反之亦然。感情強烈的文字可以用音樂來襯托,閱讀要達到情感激情的效果。第四個環節:首先要總結學生的學習情況;其次,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明確課文的要點、主要內容和主要思想;要在讀好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語境和現實生活理解課文中詞語的含義,在閱讀中積累詞匯,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美。
4.展開升華總結。
這壹階段應與第三階段中的第四個環節相壹致,並應體現出順序關系。低年級可以安排壹些表演活動,中高年級可以安排壹些閱讀拓展活動。第二,要做好總結。三是布置作業,明確第二節課的教學內容。
第二節課的教學過程:復習導入,明確內容——鞏固梳理,遷移運用——總結拓展練習。
1,審核導入,明確內容。
第二節課的教學導入主要起著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兩個環節:(1)復習鞏固第壹節課的教學內容。(2)明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2.鞏固梳理,拓展應用。
這個階段是引導學生從“思想內容”中走出來,進壹步了解語言是如何組織和運用的,形成語言積累。這壹階段是教學的重點,包括以下三個環節:
(1)梳理學習內容,弘揚價值觀。
(2)適度拓展閱讀,開闊學生視野。
(3)進行綜合練習,開展實踐活動。
在第壹環節的教學設計中,要註意以下四點:壹是在熟悉課文、形成積累的基礎上,梳理學習內容,進壹步明確課文主旨,提升學生價值觀;第二,要進壹步突出重點句子段落,讓學生了解作者是如何通過語言和文字表達主題的。第二個環節,閱讀材料可以是學生收集的,也可以是老師收集的,不管是誰收集的,都要和教學內容相關。通過多篇文章閱讀,可以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第三個環節以遷移為主的綜合練習和實踐活動,這個環節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寫作練習、讀寫結合的片段練習、辯論、表演等活動。
3.總結拓展練習。
這是第二節課教學過程中的最後壹個環節,其主要任務是:壹是總結學生對正篇的學習情況,明確自己的優勢,提出努力的方向;二是安排實踐活動延伸到課外活動。
以上介紹的是閱讀教學的基本步驟和壹般流程。這些教學步驟靈活機動。每個教學步驟往往根據課文的不同特點和學習情況的不同而變化。所以這四個步驟並不是死板的公式或者機械的流程,只是基本的教學思路。語文教學本質上是壹項創造性的工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針對不同的文本采取不同的措施,針對不同類型的文本選擇最佳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板書的設計
教學設計是壹門科學,也是壹門藝術,有人這樣描述教學設計的三種境界:第壹種境界:授人以魚,即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傳授知識,形成能力;第二種境界:授之以漁,即傳授學習知識的方法,讓學生從模仿中逐漸形成自己的能力;第三境界:了解他的釣魚知識,可以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形成新的思路。因此,教學不僅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了解其捕魚知識,從而培養出有知識、有能力、有思想的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