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綠地的形式可分為三類:規則型、自然型和混合型。
壹。普通花園
也被稱為整體形式,建築,圖案或幾何花園。從埃及、希臘和羅馬直到公元18世紀英國風景園林出現之前,西方園林主要是規則園林,其中代表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露臺建築園林和公元17世紀的雷諾特平面式園林。這種園林以建築和建築空間布局作為景觀表現的主要主題。
北京天安門廣場花園、大連斯大林廣場花園、南京中山陵花園和北京天壇公園都屬於普通園林。
常規花園的特點:
1.地形:在平原地區,它由不同海拔的水平面和平緩的斜面組成;在山地和丘陵地區,它由大小不壹的階梯式水平平臺、斜面和石階組成。
2.水體設計:輪廓廊道均為幾何形狀;它們大多采用整潔的駁岸,園林水景的類型以及塑料水池、墻泉、塑料瀑布和運河,其中噴泉往往是水景的主題。
3.建築布局:園林不僅對單體建築采用對稱平衡的中軸線設計,而且對建築和大型建築群體的布局也采用對稱平衡的中軸線方法,以主建築和次建築的形式用主軸和副軸控制整個園林。
4.道路廣場:花園中的空地和廣場的輪廓呈幾何形狀。封閉的草坪和廣場空間被對稱的建築或規則的林帶和樹墻所包圍。道路全部由直線、直線或幾何曲線組成,形成具有對稱或不對稱中軸線的網格狀或環狀放射狀幾何布局。
5.種植設計:花園中的花卉布置主要是以圖案為主題的圖案花壇和花境,有時將其布置為大型花壇群。樹木布置以行列式和對稱式為主,大量使用綠籬和綠墻來劃分和組織空間。樹木造型修剪主要模擬建築造型和動物造型,如用常青樹修剪的綠柱、綠塔、綠門、綠亭和鳥獸等。
6.園中其他景物:除建築、花壇、常規水景和大量噴泉外,其余常以盆栽樹木、盆栽花卉、花瓶擺件和雕像為主要景物。雕像的底座是規則的,雕像的位置大多布置在軸線的起點、終點或交點上。
規整的園林給人宏偉、整潔、莊重的感覺。
第二,自然花園
又稱景觀園林、不規則園林和景觀園林。中國園林,從有史料記載的周秦開始,無論大規模的皇家園林還是小規模的私家園林,大多是自然景觀園林。古典園林中,北京頤和園、“三海”園林、承德避暑山莊、蘇州拙政園、留園是代表。中國的自然景觀園林在唐代開始影響日本園林,並從18世紀下半葉傳入英國,從而引起了歐洲園林向古典形式主義的創新運動。廣州越秀公園、劉樺湖公園、蘭園和西園園都是自然園林。
自然花園的特點:
1.地形:平原地區,這裏的地形是自然起伏的平緩地形和壹些人工削尖的自然起伏土堆的結合,其橫截面是平緩的曲線。在山區和丘陵地區,利用自然地貌,除建築物和方形基座外,不進行人工階梯形地形改造工作,還對原始破碎和切割的地貌進行人工整理,使其自然。
2.水體:其輪廓為自然曲線,河岸傾斜有各種自然曲線。如果有護岸,也是天然巖石護岸。園林水景的類型主要有溪流、河流、天然瀑布、池塘和湖泊等。瀑布通常是水景的主題。
3.建築:園林中的單體建築對稱或不對稱平衡,建築與大型建築群體多為不對稱平衡。整個公園不是由軸線控制的,而是由主要引導線的連續組成。
4.道路廣場:花園中的開放空間和自然輪廓的封閉開放草地和廣場被不對稱的建築、土山、自然樹木和林帶包圍。道路平面和斷面由自然起伏的平面線和豎曲線組成。
5.種植設計:花園中的種植不能決定自然植物群落的自然美。插花主要以花和花為主,不需要有圖案的花壇。樹木主要以孤立的樹木、灌木叢和樹林種植,沒有定期修剪的樹籬,並利用自然的灌木叢、樹木和樹木來劃分和組織花園空間。樹木塑造不模擬建築鳥獸的身影,主要模擬自然界中的古樹。
6.園內其他景物:除建築、自然景觀和植物群落外,仍以巖石、假石、樁、盆景和雕塑為主要景物,其中雕像的基座是天然的,雕像的位置大多布置在透視線的焦點處。
自然園林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大多數古典園林都是自然園林。這體現在遊客足不出戶就能遊覽名山大川,猶如置身於大自然之中。例如,承德避暑山莊將中國大江南北的園林集於壹園,在這裏可以欣賞到各種風格的園林景觀。自然花園的照片很多,我只選擇幾張供大家欣賞。
三是混合花園
在花園中,如果常規花園和自然花園的比例相似,則可以稱為混合花園。比如廣州烈士陵園。在園林規則中,可以將原始平坦地形規劃為規則圖案,將原始起伏地形規劃為自然圖案,將山丘和水面規劃為自然圖案,將樹木規劃為規則圖案。對於大規模的花園來說,自然格局是合適的,小面積更經濟。周圍的環境是有規律的,應該定期規劃,而周圍的環境是自然的,應該自然規劃。林蔭大道、建築廣場的街心花園等。應該是常規風格。居住區、機關、工廠、體育館和大型建築物門前的綠地應混合使用。
廣州天河太空奇觀是壹個混合花園。
我認為學校不同於普通的花園,例如當學生上學和放學時,人流量很大,課間休息和大型活動需要大型場地。因此,學校的綠化設計應該是混合的,既有傳統的園林風格,又保留了大型活動場地。這種風格在大型學校中非常常見。
園林中的亭、臺、樓、榭;用於寫生的石凳、桌子和藤架;池中種植的荷花具有典型的中國園林風味。
中國園林建築藝術是世界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其他門類共同發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過程,具有極其豐富的文學和美學內涵。其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即先秦和秦漢時期的“自然時期”,這是壹個從“洞穴”向“花園”發展的時期,其特點是面積廣、工程巨大、人工設施增加;在唐宋時期古典園林的形成過程中,中國園林的發展進程始於漢代。從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到隋朝統壹中國的過渡時期,園林的發展有兩個特點。壹是重視娛樂和賞景在園林建設中的作用;第二,繪畫技術的發展與造園藝術相互促進。形成時期的突出成就是園林、文學和繪畫的結合。明清時期是中國古典園林的鼎盛時期。迄今為止,中國的園林建築具有功能齊全、形式多樣、藝術性強三大特點。
由於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的不同,中西園林有著不同的風格和特點。盡管中國園林分為北方皇家園林和江南私家園林,並且有許多不同之處,但西方園林因歷史發展階段不同而有古代、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等不同風格。然而,總的來說,中西園林受不同的哲學和美學思想的支配,它們的形式和風格仍然非常鮮明。尤其是15至17世紀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園林和法國古典園林與中國古典園林的差異更為顯著。
人工美/自然美
中西園林在形式上的差異非常明顯。西方園林體現的是人工美,不僅布局對稱、規則、嚴謹,在修剪花草時也是方方正正的,從而呈現出壹種幾何美。從現象上看,西方造園主要是以人工方法改變自然狀態為主。中國園林完全不同。他們不尋求中軸對稱,也沒有規則可循。相反,它們依山傍水,蜿蜒曲折。不僅花草樹木留下了自然的原貌,就連人工建築也盡量順應自然,力求與自然融為壹體。“雖然它們是人造的,但它們是天然的。“
人性化的自然/自然的人格化
由於園藝與自然密不可分,中國和西方對自然的態度截然不同。雖然在西方美學著作中也提到自然美,但它只是美的壹種物質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不經過人工改造就不可能完美,也就是說自然美本身不具有獨立的審美意義。黑格爾在《美學》中曾經專門討論過自然美的缺陷,因為自然界的壹切都是舒適的,在壹些差異並列存在的部分沒有生命的有意識的精神灌輸和主題的概念統壹,因此看不到理想美的特征。“美是觀念的感性表現”,自然美必然有缺陷,不能升華為藝術美。花園是人為創造的,他應該按照自己的意願重建,以達到完美的境地。
中國人以另壹種方式發現和探索自然美。中國人主要在自然界中尋找壹些能與人們的審美感受相協調並能引起* * *的方面。中國人自然美學的確立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特定的歷史條件迫使文人階層對政治漠不關心,並邀請他們遊覽山川,因此他們通過“情感”的中介實現了湖光山色中蘊含的極其豐富的自然之美。盡管中國園林在形式和風格上屬於自然景觀園林,但它們絕不是簡單地再現或模仿自然,而是在對自然美的深刻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提取、抽象、概括和典型化。這種創作並不違背慈悲的本性,相反,它順應自然,更深刻地表達自然。中國人的美學似乎並不根據人們的想法改變自然,而是強調主客體之間的情感對應,即“放松心靈”。它可以起到溝通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作用。從更高的層面來看,我們還可以通過“共情”這壹角色來個性化對象。莊子“以物遊”的思想是指物我可以相互交融,從而達到忘我的境界。因此,西方造園的美學思想是將自然人格化,而中國則是將自然人格化。
形式美和意境美
由於對自然美的不同態度,反映在造園藝術中的追求各有側重。雖然西方園藝中不乏詩意,但刻意追求的是形式美;雖然中國也重視園藝的形式,但他致力於意境之美。西方人認為自然美有缺陷。為了克服這壹缺陷,達到完美的境地,我們必須依靠壹些想法來增強自然美,從而達到藝術美的高度。也就是壹種形式美。早在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就從數的角度探索和諧,提出了黃金分割率。羅馬時代的維特魯威在他關於建築的十本書中也提到了比例和平衡的問題,並提出“比例是壹種美麗的外觀和結合細節時的適度關系”。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人也通過人體探討了形式美的規律。而黑格爾則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為命題,抽象概括出整齊劃壹、平衡對稱、循規蹈矩、和諧統壹等形式美規律。所以形式美法則是相當普遍的。它不僅支配著建築、繪畫和雕塑等視覺藝術,而且對音樂和詩歌等聽覺藝術也有很大影響。因此,與建築密切相關的園林被視為黃金法則。西方園林中對稱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幾何圖案構圖和強烈的節奏感,鮮明地體現了對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中國在造園中講究“景”和“情”,景自然屬於物質形態的範疇。但衡量它的標準,要看它能否引發人的情感,從而具有詩意的環境氛圍,即“意境”。這與西方造園所追求的形式美明顯不同,這主要是由於中國造園的文化背景所致。中國古代沒有專門的園丁。魏晉南北朝以來,由於文人畫家的介入,中國的造園深受繪畫、詩歌和文學的影響。無論是詩歌還是繪畫都非常註重對意境的追求,這使得中國的造園從壹開始就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阿清王國維說:“風景不是唯壹的,情感也是人們心中的境界之壹。因此,能描寫景物和真情實感者,謂之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意境只有通過“悟”才能獲得,“悟”是壹種心理活動。“風景無情,情感無生氣”。因此,園藝管理的本質是追求意境。
壹個好的花園,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必然是賞心悅目的。但是由於側重點不同,西方園林給我們的感覺是賞心悅目的,而中國園林則意在賞心悅目。
必要性/偶然性
西方造園遵循形式美法則,刻意追求幾何圖案之美,不可避免地呈現出壹種幾何關系,如軸線對稱、平衡以及某些幾何形狀的廣泛應用,如直線、正方形、圓形和三角形。雖然組合變化可以多種多樣,但仍然有規律可循。西方造園既然刻意追求形式美,就不可能違背形式美規律。因此,花園中的所有元素都不能脫離整體,而必須以壹定的形狀和大小嵌入某壹部分,因此它表現出壹種符合規律的必然性。
中國的造園與自然山水相去甚遠,他所追求的是與詩畫相同的境界。如果它也非常註重造景,那麽它的材料、原型、來源和靈感。。。。。。如果妳等待,妳只能在大自然中探索。越是自然的東西,包含的東西就越豐富。因此,中國的造園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和偶然性。不僅布局千變萬化,而且整體與部分之間沒有嚴格的隸屬關系,結構松散,沒有規律性。俗話說:“園藝無所不能”。甚至許多風景都被有意識地隱藏起來,例如“我的道路有傷口,穿過壹個受遮蔽的中空,冥想室充滿了植物和樹木”“毫無疑問,沒有出路,黑暗中還有另壹個村莊”“峰頂轉身有亭臺和翅膀”,這些都是非常詩意的境界。
與中西方相比,西方園林以精巧的圖案顯示其必然性,而中國園林中許多深邃曲折的景觀往往出人意料,充滿偶然性。
清晰/模糊
西方園林主從關系明確,重點突出,各部分之間關系清晰明確,邊界和空間範圍明確,空間序列鮮明,給人以有序、清晰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園林對形式美的追求,它通過遵循形式美的規律表現出壹種規律性和必然性,但任何具有規律性的東西都會給人壹種明確的秩序感。此外,西方人善於邏輯思維,習慣於分析事物以揭示其本質。這種社會意識形態極大地影響了人們評判美的習慣和觀念。
中國的造園講究含蓄、夢幻、含蓄、含蓄和無盡的幻想,這是由中國人的審美習慣和觀念自然造成的。與西方人不同,中國人通過直接識別來認識事物,認為直覺不是感官的直接反應,而是壹種心理活動,是內在經驗的升華,無法通過推理獲得。中國園林的造景借鑒詩畫,力求含蓄、深邃、虛幻,以得大與小、小與大、虛與實、實與虛、或隱或露、或淺或深,從而將許多完全相反的因素交織在壹起,渾然壹體,毫無明晰可言。相反,它使人們到處感到朦朧和模糊。
加入世貿組織/出生
在許多西方園林作品中,上帝為亞當和夏娃建造的伊甸園經常被提及。聖經中描繪的伊甸園類似於中國人想象中的仙山瓊閣。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西方園林逐漸擺脫幻想,壹步步接近現實。法國的古典園林是最明顯的。王公貴族的花園經常招待客人,舉行舞會和表演戲劇,這使花園成為壹個人來人往的露天豪宅,熙熙攘攘,熱鬧非凡,而不會看到超越世界的天堂的幻想,並壹步步進入世俗世界。
對神仙生活的羨慕對中國古代園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漢時期的皇帝出於對其他文人的迷信,總是以水池建造花園,並將其命名為蓬萊、方丈和瀛洲,以象征東海的仙山,從而形成了“壹池三山”的模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殘酷的政治鬥爭,社會動蕩分裂。在亂世中,士大夫們為了保命,逃避現實,縱情享樂,邀請遊客遊覽名山大川以抒發情感,甚至隱居起來。這時,壹種消極的出生想法就滋生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描繪了壹種世外桃源的生活。這深深地影響了未來的園林。文人常常感到失意或從官場上隱退,因此他們建造房子,以便他們可以根據貧窮和滿足來享受自己。因此,與西方園林相比,中國園林只適合少數人享受味道,而不像西方園林可以容納許多人進行公共活動。
理性/感性
是什麽導致了中西園林如此大的差異?這只能從文化背景,尤其是哲學和美學來分析。造園藝術和其他藝術壹樣,受到美學思想的影響,美學是在壹定的哲學體系下生長的。歷史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非常強調理性在實踐中的認識作用。公元前6世紀的畢達哥拉斯學派試圖從數量關系中尋找美的因素,著名的“黃金分割”就是由他們首先提出的。這種美學思想頑固地統治了歐洲幾千年。她強烈地調整壹、秩序、平衡、對稱,並尊重圓形、正方形和直線。。。。。。等等。歐洲幾何圖案形式的園林風格就是在這種“理性主義”美學思想的影響下形成的。
與西方不同,中國古典園林孕育於中國文化的沃土中,深受繪畫、詩歌和文學的影響。由於詩人和畫家的直接參與和管理,中國園林從壹開始就具有濃厚的詩畫情感色彩。中國畫,尤其是山水畫,對中國園林的影響最為直接和深遠。可以說,中國園林壹直是在畫家繪畫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中國古代沒有園林理論專著,但繪畫理論著作浩如煙海。這些繪畫理論對造園起到了很多指導作用。畫論遵循的原則無非是“造化由外,用心由內”。外教的自然是指以自然景觀為創作範本,內源則強調不是班級對自然景觀的復制,而是藝術家提取其精華的主觀感受。
除了繪畫,詩歌也對中國的造園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自古以來就有詩畫同源的說法。詩是無形的畫,畫是有形的詩。詩歌對園藝的影響還體現在“緣分”這壹側面。中國古代園林多由文人畫家建造,這必然反映了他們的氣質和情操。作為士大夫階層,這些人無疑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哲學和倫理觀。中國古代“儒、道、釋”的哲學思想重視感情,尊重自然、逃避現實、追求清純無為的思想匯聚而成,形成了獨特的文人幽雅的情趣、浪漫典雅的風度和樸實無華的氣質和情操,這也決定了中國在造園方面“重感情”的美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