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1980)認為精神分裂癥的主要臨床表現是急性期的幻覺、妄想和形式思維障礙;慢性階段主要是思維差、冷漠、意誌不堅定的負面癥狀。當然,急性患者也可以出現陰性癥狀,慢性患者也可以出現陽性癥狀。
我國沈玉存等人根據精神分裂癥的臨床特點,將精神癥狀分為特征性癥狀和其他常見癥狀。前者的主要特征是“精神分裂癥”,即精神活動脫離實際,與周圍環境不協調,思維、情感、意誌活動不協調。其他常見癥狀並非所有類型都有,但在某壹類型、某壹階段可以是本病的主要或突出癥狀,此類癥狀也可出現在其他功能性或器質性精神障礙中。這些常見癥狀包括幻覺、妄想、感覺復雜障礙、行為和行為障礙等。,也稱為附加癥狀。
(1)1思維聯想障礙癥狀的特征思維聯想過程缺乏連貫性和邏輯性是精神分裂癥最具特征的癥狀。其特點是患者的聯想在清醒的意識狀態下是松散的或斷裂的,缺乏具體性和現實性。Bruller提出,聯想障礙是這種疾病的特征性癥狀之壹。具體來說就是聯想松散或松弛,思維缺乏邏輯以至於無法理解。科梅倫認為患者的聯想缺乏恰當的聯系,他用壹些有些聯系的思維代替正常的、有規律的思維,不能排除不必要的聯系,以至於不能抓住要點,經常使用壹些不準確的詞語。聯想在自然情況下是不容易發現的,比如讓它自報家門或者緊張的時候暴露出來。較輕,壹般能理解其含義,但結構比較松散,目的性不夠明確。有時候回答的話不正確中肯,敘述的話不著邊際,不著邊際,讓人覺得他問的問題好像沒聽懂,但答案有壹定關聯。更嚴重的是,聯想失去了正常的規律,思維結構散漫,甚至語無倫次,或者段落互不相幹,所以顯得散漫無序,或者句子不著邊際,這就叫思維斷裂。嚴重的情況下,單詞支離破碎,甚至個別單詞之間缺乏聯系,這種情況稱為“混詞”。
思維障礙的另壹種形式是患者用壹些常見的詞語、名詞甚至動作來表達壹些除了患者本人之外其他人無法理解的特殊含義,這種思維被稱為疾病原因的象征性思維。例如,壹個病人緊緊地握著壹塊手表,聲稱已經掌握了時間。壹個病人突然跳到壹個飛馳的汽車輪胎下,問為什麽,說自己要投胎了。這時,患者往往用同樣的方法創造新詞,把兩個或兩個以上不相關的概念、詞或不完整的詞或詞放在壹起,賦予它們特殊的意義,這就是所謂的新詞。精神分裂癥的思維聯想障礙不僅限於概念之間的聯系,還表現在思維過程的幾個步驟上,使其推理判斷似是而非、不合邏輯或自成壹體。往往表現為兩種形式:壹種是荒誕離奇的邏輯推理(邏輯倒置思維),壹種是內向型思維。患者癡迷於只有自己知道而別人無法理解的概念、理論、幻想或研究發明,有的癡迷於在紙上設計各種飛船、潛水泵或永動機,這在別人看來顯然是錯誤的,而患者則自戀到甚至廢寢忘食。此外,患者在思維過程中也有各種異常表現。比如有的人聯想太快像躁狂癥,要求說話急迫,有的人聯想太慢像抑郁癥,內容空洞貧乏。比較突出的是思維障礙(思想中斷),患者在不受外界因素影響的情況下突然停止,過了壹會兒,或繼續前面的話題,或改變無關的話題。有的病人在說話的時候,大腦裏突然有很多強迫思維。後兩類患者的聯想障礙常伴有明顯的不自主感。患者很難控制自己的思想,經常做出妄想性的判斷,比如認為自己的思想被外力操縱或控制。
有些患者表現出中心思想不可預測、無效的空談(詭辯)。比如,壹個病人認為自己在哲學上有創新的想法,寫了壹篇《關於辯證邏輯的幾個問題》的文章,節選如下:《辯證邏輯的規律:壹個範圍:我們判斷壹個事物是可知的,並且能夠解釋它的性質,因此需要了解和把握它的主要矛盾方面。也就是說,抓住了事物的本質,就掌握了向對立面的轉化,看到了事物本身,看到了其他事物中新事物的出現,就學會了遊泳。比如我們說雞蛋在壹定條件下會變成雞。當我們抓住了它的主要矛盾,明確了它本身就是壹個蛋,是蛋白質的壹種形式,我們就有了成為雞的條件。所以,只要抓住壹個雞蛋的特點,也就是關於成為雞的主要矛盾,就能理解所有形成雞的現象,就能從普遍性中找出特殊性。從壹件事到另壹件事。所以它有所有的現象。經過了解,已經完成了由表及裏的分析過程,抓住了主要矛盾。”
2精神分裂癥患者常見的思維聯想障礙
(1)思維松弛:又稱松散思維,松散思維是指患者在意識清晰的狀態下,用壹組或多或少相互聯系的思維代替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思維,思維活動缺乏主題,內容和結構松散無序。雖然個別句子的語法沒有明顯的錯誤,但是在思考的過程中,壹些概念的應用出現了障礙。同時,前後句之間的聯系是機械聯想,或者有壹些突發的與現實無關的固有概念,使思維脫離了原有的軌道。句子之間缺乏邏輯聯系。另外,整個思考內容並沒有反映真實情況,所以令人費解。比如壹個病人看到“山東省精神病院”四個字,他說:“這是壹座青山,窗外是山,不是高山,是丘陵。東是東,東,西,南北,東……冬是膠東。省就是省吃儉用,人人省吃儉用,人人有飯吃。省比國家小,省裏有縣,縣裏有鎮,山東省比其他省,山西,河北,河南,江蘇,江西。糧票上印著山東省,但是不能吃。我吃兩個饅頭,不到半斤菜……”
(2)碎思維:叫碎思維。在意識清晰、無智力損傷、情緒激動的情況下,患者思維聯想的結構和內容明顯缺乏連貫性和邏輯性,其言語和文字無主題。有些句子是機械聯想的,有些根本不是連續的。每個單個句子的內容和語法沒有大的錯誤,但相當壹部分單個句子在內容和語法上也是碎片化的,概念的產生是內生的,不反映現實,可以出現“新詞語”。重癥患者不能單獨成句,只會把不相關的詞堆在壹起,臨床上稱之為“字謎”。比如壹個病人說:“我是太陽系,地球,祖國...這不是捧月的問題,而是救水星的問題。臺灣有兩個人,月亮沒有衛星,我只是壹顆不亮的星。”“我在泥地裏,我認識妳,妳叫巴甫洛夫,加拿大人,白求恩叫妳先生。啊,巴利瓦賣肥皂!織女星比太陽大八倍,所以如果妳下周出來,壹周等於八天,妳就是1979,成交。”
(3)思維差:指思維聯想數量減少,概念差,內容空洞。患者通常沒有主動詞,經常能回答問題,壹般都是相關的,但內容單調空洞,呈現出壹種病理性的簡要描述,只回答:“沒什麽,……‘我不知道’”。患者的體驗是“頭腦空空,無話可想,無話可說”。病人泰然處之。思維差、冷漠、意誌缺失往往會相繼出現,構成了精神分裂癥的三大基本癥狀。
(4)思維中斷:又稱思維阻滯。指思維聯想活動突然中斷,思維過程突然停頓。病人覺得腦子壹片空白。特點是說話突然停頓,過壹會兒又重復說話,但說的不是原話題。病人無法解釋這個。當時既沒有無意識障礙、健忘、失神或分心,也沒有外界刺激和幻聽幹擾,也不是為了措辭或其他想法,而是無端精神躁動的短暫停頓。有明顯的不由自主感,並伴有恐懼和情緒反應。如果病人覺得當時的思想被帶走了,那就叫思維被帶走。患者往往會對這些不由自主的思維活動做出妄想性的解釋。
(5)思維聚集:又稱強迫思維。患者感覺大腦突然出現壹系列聯想,是不由自主的。有時候他覺得別人強加在他身上,他控制不了。這種聯想內容多,變化大。前後可能沒有聯系,其出現也無法得到患者的預期,其內容也沒有實際意義。雖然患者覺得聯想的內容豐富多樣,但是如果把聯想的內容記錄下來,發現聯想的概念是有限的,甚至很多都是前後重復的,選擇就是和聯想加速的想法的區別。這種癥狀往往與思維插入有關,思維插入是精神分裂癥的表現之壹,也是精神分裂癥的特征性癥狀。例如,壹位患者描述:“有時,腦海中突然出現與現實無關的過往和遺忘的文章中的詞語和短語,有時來自這本書,有時來自那本書,有時還夾雜著國內外的各種奇聞異事,弄得我腦子生疼,卻停不下來。”偶爾各種想法會突然消失,消失的無影無蹤,什麽都記不住。"
(6)思維入人:又稱思維入或強迫思維。是指患者覺得有些思想不是自己的,是別人強行插入的。甚至說自己的心靈是出租的放映場所,別人借用他的心靈進行思考活動,這是精神自動性的癥狀之壹。
(7)象征性思維:指患者在有意識時用只有他自己能理解的抽象概念代替具體概念,即將壹個只有患者能理解的普通概念、言語或動作賦予具體概念。從而混淆了具體概念和抽象概念原有的、熟悉的內涵,但這種病理性的轉化並非毫無關聯,在形象或意義上可能存在某種關聯。這種癥狀是精神分裂癥的特征癥狀之壹。比如壹個病人把棉衣穿反了(裏面是藍色,外面是白色),以示“清白”。還有壹個病人把壹雙鞋子放在高窗上方的橫梁上,以示“站得高,看得遠”。
(8)新詞新語:是指在意識清晰的情況下,患者將概念融化、濃縮或拼湊不相關的概念,創造出壹些詞、詞、概念、圖形、符號或語言來代替壹些特殊的概念。它的意義只有他自己能理解,但在別人看來卻很荒謬。幾個常用詞往往被濃縮、加工、轉化成壹個連字典都沒有的詞。比如自創的“亮天”,意思是明亮,意思是只有太陽和月亮同時掛在空中時才發光;“男女”就是男女平等就是“好”;“黑相”指理想等。這種癥狀也是精神分裂癥的特征癥狀之壹。
(9)邏輯倒置思維:這主要表現為思維聯想過程中邏輯的明顯障礙,可能無前因,無結論,甚至因果倒置,推理過程荒誕離奇,難以理解。比如,每當女患者遇到異性,無論年齡、熟悉度、陌生度,都想擁抱,甚至主動發生性關系。問他為什麽,他說:我愛我老公,無私地把壹切都給他。黨是無私的。黨號召每個人做出無私的貢獻。我愛黨,要求加入黨組織,所以我要像對我丈夫那樣,為所有人做出無私的貢獻。
(10)精密性:指患者對概念的內容和適用範圍的病理性改變,否定其確定性,從而突出思維的邏輯規律和推理論證的嚴重障礙。病人的論點沒有實際意義和基礎,但他從壹個問題談到另壹個問題,並與侃侃談了很長時間。其遣詞造句總體流暢,形式符合邏輯,推理正確,語法結構基本無重大錯誤。例如,壹位病人在壹篇文章中寫道:“男人應該總是剪頭發。女人要經常梳頭。”。在社會分工中,很多人以美發為職業,美發的專業名稱是‘理發店’或‘理發店’。理發師看到理發店或者理發店,就進去給頭上理發,理發店或者理發店的理發師接待完顧客就知道給頭上理發了。這是人的生活規律,是美發行業的工作規律,是人類的進步。但是,整天整理頭發的女人,叫梳頭,不叫梳頭。如果把理發店改名為理發店,把理發店改名為理發店,人們就不知道理發店和理發店是給人用的還是給動物用的。如果理發師進了理發店或者理發店,本來就是理發,不是理發,所以理發師不知道是剪頭上的毛還是身上的毛。有些人把對方頭上的頭發叫做頭發,那麽把對方頭上的頭發叫做頭發就是罵人的話。於是,郭沫若在日本寫下了芭蕾舞劇《白毛女》的劇本,在日本松山芭蕾舞團演出了芭蕾舞劇《白毛女》,在中國演出了歌劇《白毛女》,故事片《白毛女》,京劇《白毛女》,中國芭蕾舞團《白毛女》。這部劇的名字是對楊熙兒和被壓迫被剝削階段女性的侮辱。在原始社會,人身上和頭上的毛叫發,沒有發與發之分。當然,男人不理發,女人不梳頭,所以人的頭和身體的區別就是頭發、胡須和毛發,這是人類和社會的進步,這是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的區別。但是,清朝的帝國主義者和反動派把洪秀全領導的太平軍稱為“長毛”,他們把人民反抗反動派的起義稱為“長毛起義”,以汙蔑人民的革命鬥爭。楊喜兒是被偽村長、大地主黃世仁強占的女奴。在大地主黃世仁的壓力下,楊喜兒逃入深山,過著野蠻的生活。政治壓迫和生活折磨讓年輕的楊希兒頭發變白,這是可能的。就算楊熙兒頭發變白了,也應該叫她‘白毛女’而不是‘白毛女’!"
(11)矛盾思維:又稱對立思維或矛盾觀念。是指患者的思維活動中同時存在兩個矛盾對立的概念,相互競爭,僵持不下,無法判斷孰是孰非。比如病人在吃飯的時候,反復放下飯碗,放下又放下,很難決定吃不吃。問他為什麽,他說:“我覺得應該吃,但同時又覺得不應該吃,所以不知道該不該吃。”
(12)聯系題外話:又稱不著邊際的話、答非所問。指的是精神分裂癥患者在談話中的不完全離題。病人的回答往往和問題有關聯,但後來就跑題了,然後就壹而再再而三的有關聯了。雖然無關緊要,但也不是無關緊要。對這種現象更形象的比喻是“打擦邊球”。比起純粹的“胡說八道”,這種病更具有精神分裂癥的特征,因為這種現象是絕對難以偽裝的。
(13)強迫性思維:又稱強迫性概念。指患者認為同壹內容在腦海中反復、不由自主地出現。我知道我不應該這麽想,我也有強烈的想擺脫它的欲望,但是我就是控制不了,所以我很苦惱。強制性概念的內容和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果某個概念或句子出現在患者的腦海中,他會立即將其與另壹個概念或句子聯想在壹起,這就是所謂的強迫聯想。如果關聯的概念正好與原始概念相反,妳壹想到朋友,就立刻想到敵人;壹想到戰爭就立刻想到和平,這叫強迫性對立思維。如果妳總是懷疑自己思想、言語、行為的正確性,並反復檢查,那就叫強迫性懷疑和強迫性檢查。如果妳反復思考壹些自然現象,追根溯源,比如壹個病人反復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為什麽壹加壹等於二?諸如此類,稱為強迫性疲憊。妳不能反復回憶過去經歷中的壹些事情,這叫強迫性記憶。不由自主地反復數數被稱為強迫性數數。強迫思維、強迫行為和強迫意圖共同構成了強迫癥狀。
(14)內向思維:是指在意識清晰的狀態下,患者獨自沈溺於冥想,整個精神活動與外部現實環境完全隔絕。妳可以對自己笑,也可以低頭不語,不能碰。我所想的不切實際,無法完美回答。例如,壹個病人回憶說:他在生病期間思考了許多問題。為什麽壹個人想要壹個鼻子?為什麽大頭朝下?為什麽山東的蘿蔔放出來會發芽。而北京的羅H不萌?這些問題自己是無法回答的。
(15)持續言語:指停滯在某壹概念上的思維活動,不能隨環境轉移,而盲目地延續壹個概念。表現為在向患者提出壹系列問題時,患者每次都重復自己在第壹個回答中說過的話。如果妳問病人妳的名字?答:“姓劉”。又問:“多大了”?還是回答:“姓劉。”
(16)重復言語:指患者多次重復壹個句子的最後幾個字或詞。這種現象不是由情緒緊張引起的。當時患者能意識到這種情況是不必要的,但自己無法克服,也沒有隨著環境的影響而改變。如果妳問病人,“怎麽了?”回答:“主要是覺得不舒服,不舒服,不舒服……”
(17)刻板言語:指患者總是機械地、刻板地重復壹些與現狀無關的詞語或句子。例如,壹個病人不斷重復,“我回家,我回家,我回家。”
(18)模仿言語:是指患者模仿周圍人說的話,患者重復周圍人說的話。比如,醫生問病人:“妳叫什麽名字?”病人還問:“妳叫什麽名字?”叉子問:“妳住在哪裏?”病人仍處於代表性理論中:“家在哪裏?”
(19)沈默:患者沒有任何言語活動和交流,終究沒有人回答壹句話。然而,有些病人可以通過寫作和表演來表達自己。這種癥狀既不是語言中樞引起的失語癥,也不是舌頭、聲帶等發聲器官的疾病。病人不想主動說話。
(20)單語癥:指患者不與他人交流,而獨自說話,甚至作為與他人的對話。自言自語作為壹種精神癥狀,在臨床上很常見。自言自語只是表面癥狀,很多心理異常都可能導致。以幻聽為主,以幻聽對話;被妄想支配,外力控制他說話,或者鬼神用嘴說話,妄想的時候用言語反擊。當然,自言自語也可以出現在抑郁癥患者(但時間較短)、正常人或兒童身上。
(21)近似答案:也叫恰當答案。患者回答醫生的問題時,回答與問題有關,但不確切,像在胡說八道。如果問他年齡,回答10歲(實際是21歲)問54 =?答:10。可見於青少年型精神分裂癥,也可見於無意識或癔癥(甘瑟綜合征)患者。
(2)情緒障礙
1情緒障礙的癥狀特征情緒障礙是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重要特征之壹,主要表現為冷漠或遲鈍的情緒反應,情緒反應與外界刺激和思維內容不協調。最早涉及的是微妙的情緒反應,比如關心同事,同情親人等。情緒反應呆板、不自然,變得遲鈍或呆滯。對工作學習不感興趣,沒有上進心,興趣更少。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的情感體驗越來越差,對壹切都無動於衷。他們都采取“冷漠”的態度,失去了與周圍環境的情感聯系。即使對於那些給普通人帶來巨大痛苦的事件,患者也無動於衷。比如親戚千裏來探望,患者把他們當路人,不能激起患者任何情緒* * *的聲音。當情緒反應淡漠時,患者對小事件可出現爆發性情緒反應。
此外,有些患者對客觀刺激會做出不相稱的情緒反應,如得知親人去世而欣喜(情緒反轉),這是情緒與外界環境的不和諧。有些患者在談到自己的不幸經歷或妄想時,缺乏適當的情緒體驗或表現出不相稱的情緒,這是情緒與內在思維的不協調。在疾病早期,有時患者能感知到自己的情緒變化,如患者說“雖然我在笑,但我心裏並不快樂”。有些患者的表現並非如此,而是可以表現為抑郁、焦慮、煩躁、恐懼、緊張、多愁善感、易怒、喜悅、興奮等。但冷漠或遲鈍是精神分裂癥的早期特征癥狀之壹。
2精神分裂癥患者常見的情緒障礙
(1)情緒冷漠:患者對外界刺激缺乏相應的情緒反應,屬於情緒反應的降低。當外界刺激作用於患者或涉及患者利益的事件發生時,他們缺乏相應的內心體驗,沒有相應的面部表情變化,於是視而不見。對親人漠不關心,把家裏來的客人當路人,對身邊發生的事情漠不關心。嚴重的時候,意外不意外,被戲弄不生氣。這種癥狀表現為情緒傾向減弱或消失,深度受損或缺失,療效差甚至喪失,但情緒活動仍保留,尤其是與滿足生物需要有關的活動可相對活躍。這種癥狀往往伴隨著意誌下降。
(2)情緒遲鈍:又稱情緒遲鈍。在程度上,比情感冷漠輕。本應引起明顯情緒反應的刺激作用於患者時,是平淡的,缺乏相應的內心體驗。壹般來說,主要表現為高級情緒和細微情緒的逐漸喪失,如對親人缺乏感情、對朋友缺乏友誼、對同事缺乏熱情、對工作缺乏責任感、情緒反應不明確等,在精神分裂癥早期較為常見。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就會變成明顯的情感冷漠。
(3)情緒下降:在程度上比情緒淡漠更重,是指情緒反應的極端缺陷或喪失。患者對外界刺激缺乏情緒反應,既無內心體驗,也無面部表情變化,或無內心體驗整天傻笑,面部表情幼稚。但是,疼痛的刺激和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會引起壹些情緒反應。這種癥狀壹般是整個精神活動持續不可逆退化的壹部分,常見於精神分裂癥晚期。
(4)情誌麻木:又稱情誌身克。指強烈的精神刺激引起的暫時性情緒反應抑制。患者雖然極度悲傷或驚恐,但缺乏內心體驗和表情變化,甚至對疼痛刺激沒有反應,表現為木僵。
(5)情緒反轉:這是指患者的情緒反應與外界刺激的方向相反。快樂的事情會引起悲傷的情緒體驗,而悲傷的事情會引起快樂的情緒反應。比如壹個病人接到父親去世的電話,他笑了,很激動。有時候說起用各種殘忍手段迫害他的人,覺得痛苦,好像什麽都沒發生過。他們甚至笑著講述自己的不幸。這種癥狀屬於情緒反應與思維活動或外界環境的不協調和分裂。
(6)表情倒掛:指表情變化與內心體驗不壹致。當我痛苦的時候,我微笑,但當我哭泣的時候,我沒有痛苦和悲傷的經歷,甚至感到快樂。病人無法解釋為什麽會發生這種變化。這屬於情感活動內部的不和諧與分裂。
(7)矛盾情緒:是指患者在同壹時間對同壹人、現象或事物有兩種完全相反、矛盾的情緒體驗。這兩種體驗不是主次,而是同時出現的。比如壹個病人對同壹件事有喜歡和討厭的情感體驗,對同壹個人有愛恨交加的態度。他無法意識到這兩者是矛盾的,也無法判斷哪種態度是對的,哪種是錯的。病人感覺不到疼痛,自己也感知不到。這種癥狀往往伴隨著矛盾的想法和矛盾的意圖而存在。
(8)情緒不適:又稱情緒不和諧。指情緒反應與外界刺激不壹致或精神激動。壹件無關緊要的小事,可能會引起患者強烈的情緒反應,比如難過的時候,患者情緒高漲,而不是難過的時候皺著眉頭。可能正好相反。面對應該引起情緒反應的事情,患者卻無動於衷。也屬於情緒反應與外界刺激不協調,但情緒反轉時沒有達到相反的程度。
(9)強加的情緒:是指患者所經歷的情緒體驗不是自發的,而是由外力強加給他的,就像是被植入他的經歷中壹樣。比如患者在和醫生接觸的時候,非常驚恐和緊張,說不知道為什麽會有這種經歷。雖然他確實經歷過,但那不是他自己的經歷。可能是壹個不知名的群體通過壹種他還不明白的手段強加給自己的。它與其他被動經驗壹起構成了精神自動癥。
(10)情緒無常:是指情緒變化與客觀情況、情景之間沒有對應的因果關系。它喜怒無常,變幻莫測,伴隨著壹些奇怪而幼稚的表情,帶有愚蠢的興奮或/和惡作劇的色彩。
(11)急躁:是指患者在稍微不愉快的情況下產生的強烈情緒反應。表現出興奮、憤怒和沖動。壹般持續時間都比較短。沒有或沒有明顯的意識障礙。
(12)病理性激情:指無誘因的突然、短暫、劇烈的情緒爆發,並伴有破壞性的沖動行為。意識障礙很多,病人當時控制不了。後來他忘了。這種癥狀在精神分裂癥中很少見。
(13)病理性欣快癥:指在沒有相應客觀誘因的情況下出現的喜悅、快樂、幸福等單調感覺,並伴有愚蠢、幼稚、幽默、戲謔的行為(幽默性欣快癥)。病人沒有自知之明,給人壹種諷刺感。
(14)病理性惡劣心境:是指患者在壹段時間內,沒有任何心理因素的不滿、委屈、悲傷、憤怒、易激動的情緒和攻擊性行為。
(15)情緒抑郁:是指患者在壹段時間內,在有意或無意的原因刺激下,負面情緒的增強。患者情緒低落、抑郁、悲觀、擔憂、提不起興趣、性欲減退、睡眠障礙。他們總是用悲傷的光和態度去觀察和對待壹切。似乎壹切的結局都是不幸而絕望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在罪、疑病、妄想支配下或恢復期可出現此癥狀。(16)恐懼:患者妄想時可出現此癥狀,從多疑、恐懼,到驚恐、奔跑喊叫、躲藏,並伴有心慌、心悸等自主神經功能改變。這種情緒反應是不合理的,在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上都超出了正常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