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康熙為什麽以穩定贏得天下

康熙為什麽以穩定贏得天下

康熙登基的時候,國家處於極大的浪費狀態。康熙雖然當了皇帝,但因為年輕,國家大事的決定權基本掌握在四個侍郎手中。在四個侍郎中,索尼排在第壹位,永遠有發動和批判紅色的權力,但他年老體衰。位居第二的蘇克薩哈很有才華,但他與鰲拜意見相左。之後他就圓滑了,不跟別人較勁了。鰲拜是最有權力野心的。為了控制索尼下臺後的國家事務,鰲拜壹方面拉攏比隆,另壹方面通過圈地事件打擊蘇克薩哈。在處理國家事務時,鰲拜非常專橫,根本不關心康熙皇帝。

在祖母的支持和幫助下,康熙壹方面避免與鰲拜對抗,另壹方面保持低調,專心學習管理世界的技巧,尋找合適的時機斬斷鰲拜。

1667年6月,索尼去世。十二歲的康熙決心廢除四臣輔政制,實行親政。7月,儀式舉行。然而,康熙雖然親自執政,但原有的輔助政治制度未能改變。為了使康熙能夠盡快領導政府,迫使齊巴畢隆和鰲拜交出權力,蘇克薩哈在康熙領導的第六天就要求退休。康熙還沒來得及回應,鰲拜和羅誌就以24項罪名誣陷蘇克薩哈,並強迫康熙將他處死。除掉蘇克薩哈後,鰲拜變得更加肆無忌憚,朝廷的壹切政務都由他決定;對於康熙皇帝的壹些詔令,他也敢於公開抵制。這些使康熙意識到是時候切斷鰲拜了。康熙考慮到鰲拜的親信遍布朝野,決定設計鏟除。

康熙壹方面在表面上麻痹了鰲拜,另壹方面又挑選了壹批身強力壯的少年來練習進攻的藝術。1669年5月,康熙決定采取行動。他先是派鰲拜的心腹以各種名義削弱鰲拜的影響力,然後又派人在宮中捉拿鰲拜。此後,鰲拜的黨羽也相繼被捕。

他寫了壹封信說:“鰲拜對彜族無知而真誠。特思久服,立功,而死,籍貫未拘。”換句話說,鰲拜因多次立功而免於死刑和無期徒刑。不同的懲罰也給了它的黨羽。與此同時,蘇克薩哈復職。這項措施穩定了清朝。康熙斷絕鰲拜後,廢除了輔政制度,收回了朱批的權力。從那以後,我真的開始親政府了。

康熙時代

康熙上臺後,滿語相對穩定。然而,國內形勢仍然非常危險。南方的三藩割據,西北的噶爾丹之亂,臺灣省的鄭割據等。,都是在康熙面前。康熙憑借自己的勇氣,在賢臣的協助下,創造了壹個盛世王朝。

在治國的基礎上,康熙選擇了儒家。康熙從小對儒學感興趣,認為“超凡的正義感無窮無盡,樂此不疲”(《康熙舉舉註》卷1第80頁)。康熙十六年十二月,在帝制《日釋四書序》中,明確宣布清廷將統治制度與道統融為壹體,以儒學為治國之本。康熙皇帝的這種態度,給清朝持續幾十年的文化之爭(也是治國之爭)帶來了壹個圓滿的結局。

但篤信儒家的康熙,受到了祖母和佛教的影響。每當天下有難,康熙往往被視為對掌權者的警示。比如康熙十八年發生地震,康熙就寫了壹封信,說“我不德,政不和,故警震。”所以需要臣下自省,坦誠相待。康熙二十六年,大旱。康熙在聖旨中說,這都是他沒有爽德,“不能上天”造成的。

政治上,康熙進壹步加強了皇權。他說“天下諸權應統壹為壹”(《清聖祖實錄》卷二七五,康熙五十六年十壹月韋辛),“天下壹切事務為我所有,無借。如果把重要的任務分配給人,那是永遠行不通的”(《清聖祖實錄》卷284,辛亥,康熙四月五十八)。為此,他壹方面采取強有力的措施,通過各種手段限制滿清貴族的權力,如剝奪各旗王公幹預旗務的權力,打破“軍為舊王立功”和統壹征伐軍隊的傳統,削弱議王事會議的政治影響力。另壹方面,康熙親自掌控用人權和獎懲權,不允許大臣幹涉;並設置了秘密播放系統,廣泛觀察情況。這壹規則被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繼承和發展,並為清朝其他皇帝所用。

康熙帝在加強皇權的同時,也著手改善滿清的官僚政治制度。有兩個現象值得特別關註:壹是康熙九年八月,內三院改為內閣,此後內閣作為清朝的法定中央政府和官僚政治的重要標誌,壹直穩定存在到清末;第二,康熙二十三年,開始編纂《清惠殿》。這是清朝第壹部重要的政治法典。《大清正典》完成於康熙二十九年,卷***162。從此,清朝官僚政治的運行基本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初步實現了政治運行的規範化。

在用人上,康熙任用了壹大批敢於直言的清官。比如康熙二十六年,康熙說:“堯舜時代,朝廷講和,但兢兢業業,不敢說已自治。漢文帝也是古代賢明之君,賈誼仍指陳得失,直言進諫。然今雲為聖賢大臣之主,不缺政治。國家沒毛病吧?”他要求大臣們獻身於自己的事業,像對待自己的家壹樣對待國家大事。

經濟上,康熙認為“家財萬貫,後人相助”。他在繼續采取輕稅重民生政策的同時,也采取了壹系列措施,體現了他的仁慈。壹是廢除“地圈令”,即廢除荊州縣附近滿族貴族圈的特權,土地分給百姓耕種;康熙在聖旨中說:“民從背後占私房者,永停,今年圈起來者,令其還於民。”第二,填海工程的免稅時間將會延長。清初規定三年內填海免稅,後改為六年;康熙十二年,重申新開墾的土地十年後征稅。這壹政策激發了農民開墾的積極性,耕地面積迅速增加。第三,實行更名政策。對於農民耕種的原本屬於明朝宗室的土地,康熙下詔農民照常耕種,不交地價。“原種子,任其培育”,永遠為天下業,謚號“改名田”。這些農民成了自耕農。這壹政策將直隸、山東、山西、湖廣、陜西、甘肅等地的棄田變為私有土地,出現了大量的自耕農。第四,改革稅制。1646年(順治三年),清廷開始編纂《傅府全書》,1657年(順治十四年)完成。從1685(康熙二十四年)到1687(康熙二十六年),整本書的田賦尾數被刪除,重組為簡明的稅役書。為了防止地方官濫征稅款,保證國家的稅收收入,催稅的方法也在不斷變化,如從“單票”到“串票”(二、三、四等串票),再到“滾動單票”。

此外,康熙還十分重視水利建設,大力修黃河,最終將“恢復黃河故道”,暫時緩解了多年來黃河中下遊及沿淮地區的水患威脅,保證了百姓的耕種。

軍事上,初步形成了抑平兼施的方針,即“亂則譴責,治則綏靖”(《清聖祖實錄》卷180,康熙二月三十六日,壬寅),“倚天而降,屈尊人情,用兵不得已”(《皇族平定北方大漠方略序》)。康熙認為:“皇帝以自己之根治天下,不獨恃障礙”,“保家之道,必在修德守民,民心必樂,邊關固,故所謂統壹也”(《清聖實錄》(卷151,康熙三十年五月)。為了維護國家統壹,康熙平定三藩之亂;遏制俄國擴張,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武力平定臺灣省鄭氏家族,臺灣省回歸。康熙還親自進軍新疆準噶爾,打敗噶爾丹,使蒙古土爾扈特歸順清朝。

文化上,康熙強調提倡倫理道德。康熙十八年,他寫了壹封信說:“聖旨之世,不止壹,不止三。建倉充足倫理昌盛,水旱平安。與文相比,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積蓄。每次他壹句對不起,他的率就會動。夫興則興於民,食則用禮,而善治則靠之。”

在康熙的倡議下,他編纂了4.9萬多字的《康熙字典》和180卷的《清代正典》、106卷的《裴賦》、120卷的《歷代題畫詩》、900卷的《全唐詩》,還策劃了1萬卷的《古今圖書集成》。

在與邊疆少數民族的關系中,康熙帝主要是安慰和加強邊疆少數民族對滿族的向心力。比如,圖爾庫特蒙古雖然被沙俄控制,但仍向中央交心,多次派人進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