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印度哲學相關著作

印度哲學相關著作

印度哲學史

從65438年到0989年,黃新川的著作《印度哲學史》和《印度現代哲學史》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印度哲學史涵蓋了印度哲學的各個部分,包括正統派(吠檀多、命理學、密曼查、瑜伽、正統、勝利論等。)和非正統派(佛教、耆那教、順師和六弟子)。作者從印度最古老的吠陀文獻入手,詳細論述了各種流派的起源、文學與人物的關系、不同發展階段的思想理論及其社會歷史背景。本書的另壹個特點是作者在漢譯佛經中充分利用了印度哲學的史料。例如,該書將中國現存的《金七十論》(陳振東譯,約548 ~ 596年)的中文譯本與印度數論學派創始人寫的《數論頌》(約3、4世紀)進行了比較,還與其他數論著作和註釋進行了文獻學比較。此外,在《勝利論》壹節中,作者還研究了《勝利十句》中的十個哲學範疇(印度月輝和唐玄奘於648年翻譯)和《勝利經典》中的六個範疇(卡納圖於1世紀和2世紀翻譯)。在這本書的後面,有壹個印度哲學史年表和梵蒂岡翻譯成中文的名稱對照表。可以說,這本書不僅是壹部重要的學術研究著作,也是壹本用於大學教學的書。

《現代印度哲學史》是《印度哲學史》的續編,涵蓋了19世紀初至20世紀中葉的歷史時期,是中國現代印度哲學研究的代表作。在書中,作者將這壹時期劃分為三個歷史階段:啟蒙運動時期(從19世紀初至下半葉);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和民族與民主運動的發展(20世紀上半葉至1947)。作者討論了每個時期的主要哲學家和思潮,涵蓋了印度教哲學、伊斯蘭教、印度錫克教和印度其他宗教哲學。作者認為這壹時期的哲學思想以復興古印度文化為口號,繼承傳統吠檀多思想或伊斯蘭思想,並吸收西歐哲學和科學思想為特征,形成了為民族民主運動服務的思想體系。

印度哲學通史

2014年,黃新川再版《印度哲學通史》(第壹、二卷),內容更加豐富。

印度哲學

1993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姚的《印度哲學》。作為高等院校的教學用書,本書以國際印度學術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為基礎,采用壹種新的方法全面描述印度哲學。作者將各派的校史列為壹篇單獨的文章,然後將各派的理論觀點放在壹起討論。例如,在“導論”中,以各種理論為指導,有許多文章,如“轉化論”、“積累論”、“因果觀”、“自我論”和“解放論”,每篇文章中的所有觀點都包含在分析和比較研究中。

吳百會的印度哲學

本書由東方出版社於2000年出版,也是壹部重要的學術研究著作。全書分為四個部分:(1)吠陀贊美詩研究;(2)奧義書哲學研究;③印度佛教研究;(4)實證理論邏輯研究。作者對印度哲學進行了通盤考察,認為在印度正統和非正統哲學的發展過程中,有兩種基本的哲學觀點貫穿並主導著這兩大體系:壹種是“普遍”觀點,另壹種是“破見”(佛教的名稱)。正統的六大哲學流派沿著“共同”的思維發展,因為它們的哲學目的是肯定壹種永恒的精神現實的存在;非正統的耆那教哲學、佛教哲學、順時論和六位外教的哲學沿著“破見”的思路發展,否認永恒精神實體的存在。這壹觀點也是貫穿作者研究過程的指導思想。

印度哲學通史目錄,2014,大象出版社。

第壹冊

古印度哲學

第壹章導言

壹。印度概況

第二,印度哲學史概述

古代哲學

②中世紀哲學

三、印度哲學的基本特征

第四,研究印度哲學史的意義和方法

學習和研究的意義和方法

當前印度哲學史研究的主要趨勢

動詞 (verb的縮寫)印度哲學與中國

第二章是《吠陀》哲學思想的萌芽。

首先,梨俱吠陀時代

二、名稱和內容

第三,多神教和壹神教

四、哲學思想的萌芽

動詞 (verb的縮寫)社會倫理思想

第三章奧義書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壹。時代

第二,名字

第三,唯心主義哲學的中心思想

梵蒂岡和我是壹樣的

輪回解脫

第四,樸素的唯物主義自然觀

五、對立的時空觀

六、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兩條鬥爭路線

——吳賈與葉若坡

第四章薩滿思潮

壹,薩滿思想興起的社會歷史背景

二是百家爭鳴的局面

第三,“六師”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葉佳的道德否定理論

(二)壹毛多的唯物主義

(三)波伏陀的七要素理論

⑷被捕者生命的終結

⑤桑佳亞的不可知論

乾子的多元現實主義。

第四,對“六部曲”的評價

動詞 (verb的縮寫)“六部曲”在中國的影響

第五章順時學派的哲學

壹、名稱和史料

第二,哲學和社會思想

基本特征

自然觀

③認識論

社會倫理

三、順時理論的歷史發展線索

第四,對中國的影響

第六章人生哲學學派(邪說)

壹、名稱和史料

二、生活學派的歷史發展線索

早期生活學校

(二)晚期人生學校

第三,哲學和社會倫理

(壹)生命的終結

②原子論

③世界觀

認識論

四。結論

第七章耆那教的哲學

壹、名稱和史料

第二,哲學思想

非壹端論

②世界觀

③認識論

三。宗教和社會思想

第四,耆那教的歷史發展線索及其影響。

第八章佛教哲學

壹、階段和史料

二、原始佛教

①佛陀的壹生

(二)原始佛教的宗教哲學

第三,佛教部

建立的時代

佛教的收藏

(3)統壹佛教的派別及其原因

佛教各教派爭論的主要問題

第四,大乘佛教

時代的崛起

(二)大乘思想的特點

大乘佛教興起時期的經典和思想

大乘佛教的主要流派----佛教流派和瑜伽流派。

五、深奧的宗教

時代的崛起

②派別與經典

③哲學思想

不及物動詞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及其原因

第9章數論哲學學派

壹、婆羅門教哲學各流派形成時期的社會歷史背景。

與派系鬥爭

二、數論哲學學派

(1)姓名、史料和主要思想家

(二)數論的起源和發展

第三,經典數論的二元論

世界觀

②認識論

(三)社會倫理理論

(四)經典數論的社會作用

四。簡短的結論

第10章瑜伽學校哲學

壹、姓名、史料和主要思想家

二、瑜伽的起源和發展

早期瑜伽

②古典瑜伽

③晚期瑜伽

第三,瑜伽與佛教的關系及其在中國的影響。

第四,關於瑜伽的壹些評論

第11章勝利理論學派的哲學

壹。姓名、經典著作和主要思想家

二、勝利理論的起源和發展

早期勝利理論

經典的勝利理論

③後發勝利理論

第三,古典勝利論的世界觀

原子論

範疇理論(句子意義理論)

(三)因為徒勞的理論

④簡單的結論

第四、認識論

動詞 (verb的縮寫)社會倫理思想

第六,勝利論在中國的影響

第十二章理性主義學派的哲學和邏輯思想

壹、正統學派的起源和演變

第二,十六條真理和意義的理論

三是認識論

(壹)認知的定義和分類

②感知

③推理

④類比

⑸證詞

(6)真理標準

第四,自然觀

動詞 (verb的縮寫)社會倫理思想

第六,實證理論的現代影響

第十三章米曼·查帕伊的哲學

壹、姓名和史料

二、米曼茶的起源和發展

三是認識論

第四、世界觀

範疇理論

“前無古人”與無神論

言論不滅論

動詞 (verb的縮寫)米曼查的無神論及其與有神論的鬥爭

第六,社會倫理思想

第十四章吠檀多哲學

壹、姓名、史料和主要思想家

第二,吠檀多哲學的主要流派及其劃分

梵語的哲學

(二)喬荼波陀的獨特理論

(三)桑卡拉的獨特理論

(四)羅曼努嶽的制約理論。

(5)墨脫的雙重性

(6)尼帕加的二元論

(7)筏羅坡的純理論

第三,吠檀多的現代影響

第二部分

印度現代哲學

命令

第15章羅姆·莫漢·羅依和梵天協會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壹,印度啟蒙運動的社會經濟背景

第二,印度封建制度解體期間的意識形態鬥爭

第三,羅姆莫漢羅依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⑴生活和工作

②宗教和哲學思想

③社會政治思想

第四,泰戈爾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動詞 (verb的縮寫)戴德和錢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六、柯沙布·錢德拉·孫的《新天堂》

第16章亨利·迪洛吉奧和青年孟加拉學派的理論活動。

I。孟加拉青年學校

第二,狄洛喬的作品和思想

第三,年輕的孟加拉派的影響

第17章:達耶難陀·娑羅室伐底和盛社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壹。生活和工作

其次,宗教和哲學

第三,社會政治思想

第四,神聖社會的影響

第十八章羅摩克裏希納辨別幸福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壹。羅摩克裏希納的宗教和哲學思想

⑴生活史

②“人類宗教”

“韋丹塔在行動“

第二,辨析幸福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⑴生活和工作

②宗教和哲學思想

③社會政治思想

(四)幸福歧視的影響

三、印度現代啟蒙思想的特點

第19章瑙羅吉和羅納德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壹、印度民族主義運動興起的社會歷史背景

二,達達拜·瑙若吉的社會政治理論

⑴生活和工作

②關於帝國主義

“經濟幹旱和滲漏”

④關於印第安人的自治

⑤關於社會改革

第三,羅納德的哲學和社會政治思想

⑴生活和工作

“理性有神論”

(三)雙重真理觀

(四)社會改革的目標和方法

⑤關於經濟改革

(六)關於“自由主義和穩健”

第二十章蒂拉克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壹。生活和工作

其次,宗教和哲學

第三,政治思想

第四,社會改革思想

第21章奧羅賓多·戈德斯坦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壹。生活和工作

第二,哲學思想

《吠檀多》的整體理論

②梵天,物質與精神

世界的“進化論”

“兩個否定”

“雙重真理”的認識論

第三,社會政治理論

對人民、家庭、社會和國家的影響

社會歷史的概念

(3)“絕對自主”

關於理想社會

第22章甘地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壹、印度民族主義運動的發展

二、生活與作品

三。宗教和哲學思想

真理的概念

非暴力原則

③宗教和道德思想

第四,社會政治理論

“不合作“

(二)“變心理論”和“托管理論”

“* * *同繁榮”的社會含義

動詞 (verb的縮寫)經濟思想

第六,甘地哲學和社會思想的起源

七、甘地與中國。

第23章泰戈爾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壹。生活和工作

第二,哲學思想

哲學的特征

(2)論上帝、世界和個體靈魂

③關於世界的運動和規律

④關於人

⑤認識論

第三,美學思想

(壹)美感來源

②論真善美

③藝術的任務

藝術形式與內容的關系

第四,哲學思想的起源

動詞 (verb的縮寫)社會政治理論

關於殖民主義和封建主義

關於未來社會

③關於民族主義

(四)人民在歷史中的作用

㈤關於東西方文化的關系

六、泰戈爾與中國。

第24章伊斯蘭哲學在印度的興起

壹、伊斯蘭教在印度的傳播

二、伊斯蘭哲學的興起和主要哲學家

第三,阿克巴的“神聖信仰”和達拉西庫的“思辨融合”

第四,希爾·信德的限制性壹元論

動詞 (verb的縮寫)沙阿·瓦柳拉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①時間與生命

②宗教和哲學思想

③社會政治思想

不及物動詞賽義德·艾哈邁德·沙希德和萬哈比運動

第25章伊斯蘭哲學在印度的發展

壹、現代伊斯蘭哲學的歷史背景。

第二,賽義德·艾哈邁德·汗和阿裏加運動

⑴生活和工作

②哲學和宗教思想

③社會政治思想

第三,伊克巴爾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時代背景和伊克巴爾的生活

②宗教和哲學思想

③社會政治思想

補充版

現代印度哲學家對幸福和快樂的區分研究

壹、時代背景

二。生活和工作

三。宗教和哲學思想

第四,社會政治理論

動詞 (verb的縮寫)關於中國

第六,歧視在印度民族解放運動中的作用

附錄壹羅摩克裏希納的生活、哲學和社會思想

附錄二審議發言譯文選

附錄三:區分快樂和深思熟慮的分類目錄和主要研究文獻

附言

附錄A梵高中文名比較

翻越群山

翻越群山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壹,其文化形式復雜多樣,而宗教是印度文化中最具活力的思想文化元素。古印度除佛教外,還有婆羅門教、耆那教、錫克教等宗教派別。印度人民是壹個有思想的民族。他們喜歡冥想,善於發揮自己的創造力,這在世界思想史上也是獨壹無二的。

在中國的佛教典籍中,除了印度佛教思想的信息外,還有大量印度其他宗教和哲學思想的信息。過去,很少有人關註中國佛教經典中的印度哲學材料。最活躍的歐美哲學家主要從梵文和其他材料中尋找研究材料。日本學者註意到了這些材料,並在以前的研究中充分利用了它們。在研究佛教時,我的導師唐永通先生註意到了漢譯佛經中保存的這壹寶貴的哲學資料。他整理了這些資料,為研究印度哲學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我於20世紀50年代進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先從事希臘哲學研究,後因工作需要開始講授印度哲學史。我註意挖掘中國佛經中的印度哲學資料,經過多年的積累和研究,撰寫了《印度哲學史》(商務印書館,1989)和《現代印度哲學》(商務印書館,198)。前兩本書是印度哲學的壹般著作,第三本書是印度哲學家的研究專著。這三本書已經出版多年,已經售罄。很多讀者聯系我,希望轉載。大象出版社支持學術研究,並提出重組和再版這三本書。新版被命名為“印度哲學通史”,內容基本相同,只是做了壹些修改。其中,《印度哲學史年表》因不包括現代哲學部分而被刪除,《梵蒂岡翻譯的中文名稱比較》被調整到該書末尾。在本書即將出版之際,我想借此機會向大象出版社表示誠摯的感謝。

黃新川

2065438年3月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