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女兒國到底在哪裏?唐僧和孫悟空的對話有什麽暗示嗎?

女兒國到底在哪裏?唐僧和孫悟空的對話有什麽暗示嗎?

《西遊記》從第五十三章到第五十五章,用兩萬多字描述了唐僧師徒在“女兒國”的經歷。

是西遊記把壹個純粹的由女性組成的“國家”推上了文學舞臺。這在廣大男性群體的靈魂深處激起了層層波瀾,想象就像壹匹脫韁的野馬在曠野中馳騁...

雖然每個讀者都充分明白“女兒國”只是文人的虛構,但還是需要查閱資料,在歷史的汪洋大海中尋找“女兒國”是否真的存在。《西遊記》中描述的“女兒國”有原型嗎?

作者認為《西遊記》中的“女兒國”不僅僅是壹個原型,還是今天青海省湟水北岸突厥人居住的地方!作者可以斷言,是因為找到了很多證據,其中最引人註目的是女兒國的女人都是“長裙短襖……,三綹頭發……,兩件衣服等等。”要區分女性的族群,首先要在西北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觀察她們的服飾和頭飾。至少在明朝,無論什麽時候遇到壹兩個女人,妳都可以通過她們的服飾和發飾分辨出她們的族群,當地人甚至可以確定她們住的村子!解放前,居住在河湟谷地的少數民族,只是大致分為藏族先民、回族先民和土族先民(當時稱為土人,不是土族)。在少數民族地區,服飾、頭飾、方言代表著不同村落的民俗文化符號。比如把《西遊記》第五十四回法國之行的煙火中出現的描述《女兒國》中人物外在特征的文字挑出來,問青海省當地人:穿“長裙短襖”的是什麽民族...“還有兩件衣服?梳三綹頭發的人是誰?答案只能是“土耳其女人”!除了這些,小說中的場景、時間、人物故事都在影射“女兒國”的原型是青海省湟水北岸突厥人居住的地方。具體分析如下。

西涼之地在哪裏?“女兒國”的“梁”字與古代西北地區用來表示政權的“梁”字,暫按通稱理解,“Xi梁”意為“Xi梁”。作為政權的名稱,西涼有以下簡要介紹:

西涼,即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自西漢武威設郡以來,多次更名。匈奴統治河西走廊時,稱為古藏。西漢占領後,建武威郡,東漢稱西涼。它的疆域也有大有小,占據了甘肅大部分地區,並延伸到周邊幾個省份。

今天的青海省互助縣,位於古代西涼、西夏轄區內。

青海湟水北岸有“西涼女兒國”是歷史的真實。

轉向歷史,歷史學家公認的“女兒國”就是“蘇皮女兒國”。從網上摘錄並引用以下關於“蘇比女兒國”的詞條,證明“女兒國”的存在:(新疆人文地理(漢),第6期,2012,65438-19頁,作者:親近自然)

古代西域36國之壹的郭靖遺址出土了壹些木簡。閱讀它們,發現郭靖被強大的部落“蘇皮斯”入侵了很長時間,並在四世紀末五世紀初突然消失。種種跡象表明,“蘇比斯”就是女兒國,也就是蘇皮國。目前關於蘇皮的文獻至少有三種:波羅語、藏語和漢語。中國文獻中對蘇軾的最早記載是《新唐書》和《舊唐書》。

當時唐朝人對蘇丕的認識主要有以下幾點:蘇丕人屬於西羌,是當時西羌諸部中實力最強的。“隋書‘蘇皮’鹽特別豐富,總會賣到天竺,利潤好幾倍……”,使之成為富饒的土地。蘇皮的疆域以西藏羌塘為中心,包括整個藏北高原,但這個“神秘”的國度卻有著許多意想不到的制度和生活方式。按照蘇皮人的習俗,蘇皮人保持著相當原始的生活方式。

玄奘在《大唐西域記》第四卷中記載了這個奇怪的國家,稱之為東女國或蘇瓦西納特拉曲嘴羅國,並說這個國家“以女為天下王,因女稱國”。

隋唐時期,粟皮又稱孫,是壹個以猴為名的女兒國。他們在殉道中很受歡迎。有給猴子優先權的習俗。《隋書女兒國傳》記載,蘇皮國是母系國家,有兩位女王作為最高統治者。大皇後主要負責治理國事,小皇後輔助管理。大皇後死了,小皇後會直接繼承王位成為大皇後,然後選出下壹任小皇後。

當地孩子出生後都隨母姓。男性地位低下,只能從事農業生產、狩獵等體力勞動。國王的丈夫叫金菊,社會地位遠不如女人。女國派往中原王朝的使節雖然都是男性,但他們的職責只是執行命令,不能決定國家大事。蘇皮重女輕男的習俗在婚姻問題上最為突出。《新唐書》說:“素皮重男,女比男貴。”也就是說,蘇皮所有的貴族女性都有多個丈夫。據唐說,在《素皮篇》中,不僅貴族婦女,就是沒錢沒權的婦女也是父母雙亡,有多個丈夫。

堯舜始於約5000年前,以倭人為主的原始部落群進入遷徙擴張期。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這些向東、南方向發展的部落通過部落合並形成了蘇皮、米朵、黨項、白蘭等無所不能的西羌部落群,並與青藏高原邊緣的華夏民族接觸。若羌是最早接觸的母系部落,蘇皮是母系部落群的核心。在隨後的時間裏,憑借著蘇軾強大的國力,別人不敢小覷,終於被中原諸王所重視和利用。他們還參加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如軍事國王攻擊周。蘇皮是壹個非常有趣的國家,曾經有過燦爛的文明。遺憾的是,這個曾經以原始制度為主導的民族並沒有活下來,最終被吐蕃吞並。但是,蘇皮文化發展到壹定程度,在建築、醫學等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後人也能從吐蕃文化中看到蘇皮文化的痕跡。至於今天的青海省互助哈拉直溝鄉,有壹個“蘇皮村”,在黃南貴德縣和尖紮縣交界處有壹個“蘇皮峽”,有壹個“蘇皮人”,就是蘇皮文化不願被歷史徹底消滅的見證。

以上信息中的最後壹段,顯然是作者的個人推斷。他認為,蘇皮族沒有生存下來,青海省互助哈拉直溝鄉的蘇皮村就是蘇皮人文化不願被歷史徹底遺忘的見證。我想對“親近自然”先生說:不要那麽悲觀。蘇皮人和他們的後代生活得很好。我是哈拉直溝蘇皮村人。在青藏高原上,所有的地名、民族名、人名壹般都是從少數民族語言音譯過來的。蘇皮村現在叫宋布村,從蘇皮到宋布有壹個演變:蘇皮是蘇和鮮卑的簡稱。在青海方言中,漢字“北”讀作“皮”,“蘇與鮮卑”的諧音縮寫為“蘇北”,音譯為“蘇皮”。“松布村”至今被土耳其人稱為“蘇赫”。該村為土族村,“蘇河”壹詞的諧音為土族方言,在漢字中也可寫成“索河”、“胡俟”。《大唐西域記》中,法師口語中的“索和”壹詞與《新唐書》中的“蘇和”壹詞基本相同。筆者認為,唐史的“蘇河”和大唐西域的“索河”與今天青海互助縣的“松布”村意義相同。

在被稱為“北黃埠寺廟之母”的尤寧寺當地活佛體系中,第壹位名叫宋埠的活佛就誕生在宋埠村,因此得名。但在清代文獻中被寫成“松巴”活佛。“松巴”壹詞的諧音顯然是“蘇荷巴”(或蘇荷巴)的簡稱,都是“蘇”的意思。我對這幾個字的鑒定有發言權,因為我所屬的家族是松布活佛家族的後裔。據家裏的老人說,我們家是活佛的姊妹家的後裔。蘇河村的人都是“白族”人。松布壹世活佛應該姓白,他妹妹也應該姓白。作者所屬的族群都姓白。單從姓氏的流傳來看,作者所屬的白氏家族具有“女兒國”的風格,即傳承女性的姓氏。壹般來說,姓氏很容易變成地名或村名,反之亦然。

“蘇河”(或索河、胡俟)壹詞的諧音似乎是青海省唯壹的,特指互助縣哈拉直溝鄉松布村及其鄰村馬丹鄉松布灘村。作為姓氏,“蘇和”是罕見的復姓,在其他史料中也有記載:

舒威以與國家和諧著稱,或以國家為姓。後趙眾明,唐朝眾貴。

蘇和他的名字也是:蘇和後記,壹部北魏的時裝書。蘇,唐代左王的學士。後來改成了何。

《新唐書·吐谷渾傳》記載,吐谷渾大臣蘇與吐蕃勾結,在隆碩三年滅吐谷渾。據舒威《管氏誌》:“蘇和氏璧改和氏璧”;《姓氏纂要》第十壹素與易雲姓氏:“以書為據,為白,故號為素和”。《資治通鑒》卷壹о 4,晉孝武帝太原元年(376),胡註:“鮮卑有白部。後漢鮮卑住在白山的時候是最強大的,後來叫百步。

史書《宗族簡史》中記載:“魏及氏後,改為何氏。”蘇合姓原是鮮卑人的復姓,是東漢劉智年間北方鮮卑部落聯盟大人譚的後裔。因其出身,被封為蘇賀氏。

《唐朝西域記》中也有描述:“黑令來了,是不是俗?”雖然榮人壹致。而且族群也是分裂的。畫壇關門了。土著人比例大。建造城墻和飼養家畜。性看重金錢和賄賂。庸俗鄙視仁義。結婚是粗魯和居高臨下的。女人的話不如男人。死了就燒骨,有無數的喪期。李的臉、剪過的耳朵、斷過的頭發和裂開的裙子。屠殺成群的動物並向鬼魂獻祭。紀乃素的服裝很兇,很肥皂。對同壹風格和習俗的簡要描述。不要在任何地方談論不同的政治。“當然,唐僧對這裏胡人習俗的看法是基於唐人的價值觀。這裏的胡人顯然是指“蘇、鮮卑”人和屠等人。因為這些習俗至今仍保留在青海的土族中。

綜上所述,史書記載的“女兒國”,也就是“蘇毗國”,最初是“蘇河鮮卑”部落在青藏高原上建立的壹個王國。因為歷代國王都是女性,所以被稱為“女兒國”。“蘇和”二字為姓,意為“蘇白”。今天的“松布”村人都姓白,松布活佛系自公元1604年以來壹直是尤寧寺寺主,可以作為“蘇比女國”及其後裔存在的證據。在藏語系中,漢字“白”所代表的顏色發音為“嘎”,青藏高原上也有“嘎爾”壹族。唐朝迎娶文成公主的使臣陸東贊是蓋爾中間人。

“女兒國”存在的歷史地理條件史書記載,青藏高原東緣還有壹個女兒國。《舊唐書》和《新唐書》分別被稱為“東方女兒國”,但他們的敘述卻頗為混亂。總的來說,氏族最初起源於西羌,民族習俗重女輕男。皇後叫“賓九”,女官叫“高八”,都是世襲的。有4萬多戶人家,大小部落80多個,包括唐、董等。中國人住樓房,房子,散在山谷裏,有文字。隋大業年間(605 ~ 618),蜀王楊修派使者去朝見朝廷。唐武德從天寶開始(618 ~ 742)多次向唐朝派遣使節。其皇後也受制於唐朝的官職。天寶之後,他把那人變成了國王,受吐蕃奴役。唐貞元九年(793),請求隸屬唐朝(618 ~ 907)。此後,他的國王雖然被做了刺史,卻和吐蕃結下了好姻緣。

其實“高巴”(現今多寫成博卡)這個名字在藏語中解釋為“蓋爾人”,即“蘇赫人”。

古代青藏高原女兒國的形成與其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密切相關。

青藏高原不適合人類居住,寒冷缺氧導致自然環境惡劣。但由於歷史原因,這裏生活著大量的高原人,其中大部分是羌族,很難考證他們是何時何地遷徙的,或者是不是原住民。但蘇皮人是漢代進入青藏高原的,是鮮卑檀石槐的壹個分支。吐蕃政權之前,蘇皮人帶領土著建立王國。永嘉之亂時,有幾個東湖鮮卑部落駐紮在青藏高原。這些族群的加入,勢必徹底打破原住民的“伊甸園”遊牧生活方式。隨著人員的快速發展,會帶來很多生存危機,草原糾紛,與中原民族的戰爭糾紛等。,迫使這裏的人們只有“抱團”才有出路,即形成以村落為單位的部落組織形式,部落之間通過聯盟形成王國。

通過分析近代青海河湟地區村民壹年的生活狀況,不難還原“女兒國”形成的原因。春夏時節,如果妳隨便進入河湟地區的農村,就會發現村裏的青壯年男性都外出打工謀生,大多數家庭都留下了婦女、老人和孩子;也出現了壹些詞,比如“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在現代,男人出去工作,但在古代呢?除了戰爭,在草原腹地放牧馬匹,以部落或王國的形式進行戰爭和遊牧,很容易將男性群體和女性群體分開。

吐谷渾時期青海河湟農區由女性組成,她們所屬的成年男性群體壹定是遊牧在各個草原上。西遊記對“喝水生孩子”的描繪,只是文人的虛構和誇張。在土古渾內部,男人都出去打拼,只留下女人和孩子在家,知道的人都不會說這是個“女兒國”。但如果妳是外地的學者,會啟發妳編故事。高原遊牧生活迫使成年男女群體長期分離,在青藏高原形成像中原那樣的“小家”或“大家庭”是不現實的。但是我們要面對的是需求人口多的問題,這裏形成的婚姻制度也和中原有很大的不同。流行“走婚”、“戴天頭”等婚姻制度,這種婚姻制度的形成也反映了事實上的“女兒國”的形成。

《唐三藏取經詩》密宋版中行者(西遊記美猴王的藝術前身)與師父(唐僧)的對話,正是當地社會狀況的真實寫照:“不要說荒國無人居,誰願荒郡耕田?”人間修煉者不知道這位先生住在西城。早點來這裏種田,晚上在廟裏過夜。"

對女兒國也有不完全的描述,女兒國的地理位置在今西寧城附近的湟水河底:

(經過女兒國,第十個)和尚上前勤洗澡。店鋪稀稀拉拉,呆在荒郊野外。雖然有虎,有狼,有蟲,有獸,但人壹點也不殘疾。

下壹次進入壹個國家,四下無人,只見荒屋漏雨,草園殘破。漸漸地,幾個人翻山越嶺,種起了糧食。法師說:“好像有縣有縣,但人少,能遇見三五個農民。”耿父壹看,眉毛壹揚。法師有首詩說:

沒有人住在貧瘠的州縣,和尚走向蘇葉板塊。

如今,農民相見,老師和和尚都要少點笑容。

行者的詩中寫道:

不要說沒有人生活在貧瘠的國家。誰願意在貧瘠的縣城犁地?

人間修煉者不知道這位先生住在西城。

早點來這裏種地,在天宮過夜。

在路上的時候要照顧好自己,不要費心期待妳的回程。

走如飛,前遇小溪,洪水無邊。法師很困擾。猴哥猴哥道:“不過妳請便吧,方便。”行者叫了壹聲“天王”,溪水停了,洪水枯了。老師已經做到了。雙手交叉,舉起拳頭。這就是緣分,天宮相助。

第二趟經過壹個不毛之州,排數十裏,歇了壹個村。法師說:“那裏沒有人。我想知道它在哪裏?”行者道:“妳去問吧。不要累著嘆氣。”

再走壹百裏,我看到壹個國家,人口和金錢,買賣平行口。入鄉隨俗,只見門上壹個牌子:“女兒國”。和尚去見皇後。王後問:“和尚為什麽要來這個國家?”法師答道:“我奉唐太宗之命,前往西天取經,為東方眾生發大財。”女王雙手交叉,做了壹個快速懺悔。和尚去大齋不能吃東西。王後說:“妳為什麽不吃得很快?”和尚站起來唱道:“承蒙大王好意,上面全是沙子,我吃不下。”皇後道:“齊和尚知此國無糧。只是東土佛寺的人出生在中國設齋的時候,都是在地上收的,所以沙子很多。和尚歸東土,方便往下看。”法師起身留下壹首詩說:

皇後特意設置了阿清齋,裏面鋪著沙子卻沒有懷孕。

朱果回日本取經,他命東施設立養生臺。

當女王看到這首詩時,她召見了法師和他的團隊到內宮欣賞它。和尚走進去,只見香花滿盈,七寶層層:兩排全是女子,二十八歲,輕美,星眸眉,紅潤唇齒,桃面蟬翼,衣艷言柔,天下無雙。他見和尚進來,面帶微笑,雙眉低垂,便上前道:“請問和尚,這裏是女兒國,沒有丈夫。今天和尚來了,就把它當成其中的壹個,建了壹個廟,請了七個老師做住持。而近國之婦,早起晚歸,廟裏燒香,聽經聽法,種好根;我必須再次見到我的丈夫。不知和尚有何事?”法師說:“我是東方眾生,怎麽會住院?”皇後說:“和尚哥,妳沒聽古人說嗎,人的壹生只有壹次,卻只有兩次。“住在這裏,替我當國王,真是壹件美事!”

和尚再三拒絕,就告別了。兩個女人淚流滿面,愁眉不展,互相說:“我什麽時候再打我老公的耳光?”王後於是拿了五顆夜明珠和壹匹白馬,交給和尚使用。和尚雙手合十致謝時,留下壹首詩說:

願王存山好好修煉,能堅持多久?

如果妳沒有意識到妳在做什麽,妳會被剝奪壹切。

不愛輕盈,不愛青眉。

到時候無處可避,骷髏頭哪裏要衣服?

女王和她的女兒們,香花送師出城,詩中說:

其中,妳是壹個仙女,把妳的未來送上了竹田。

要知道皇後的姓和名,是文殊和普賢。

數百裏的路上,法師嘆息道。猴子猴子說:“我和我的老師壹起去,我要去王牧池以西五十英裏。”

今天從西寧到青海湖有幾百裏。

《唐三藏詩》中有壹個細節:皇後送法師“壹匹白馬壹匹朱紅”,也映射出“女兒國”的主業是牧馬。在青藏高原上,只有在牧馬人中間,才會出現男女分離的景象。

歷史上,吐谷渾王國為了養活壹個國家的人民,必須在糧食產量低的高原氣候條件下,繼承遼東原有的工業,仍然以養馬業為主業。

放牧馬匹不同於放牧牛羊。壹個人放牧幾百頭牛羊是沒有問題的。除了自己的軍用物資,吐谷渾的馬匹大多作為商品出口到中原。養壹匹馬,不要把它馴服成野馬。野馬沒用。小馬桀驁不馴,長成野馬。馬匹訓練應在規定的時間進行。小馬駒太小而不能馴服,又太老而不能馴服。與中原交易時,只有馴服的戰馬才有市場,馴服不好的和不馴服的馬很難駕馭,沒有使用價值。公馬閹割叫馬,用來耕田拉車;公馬可以不閹割作為種馬或軍馬飼養(其實大部分公馬都要閹割),母馬壹般都要留下來繁殖。壹年到頭要操心的馬不止幾千匹。吐谷渾的男人必須參加所有的工作。老土族人說,那時候男孩十二歲就被征去放馬。女人和十二歲以下的男孩,以及不能放馬的老人和病人,都呆在家裏種田。放牧馬匹,訓練馬匹,飼養純種馬,有時為了領地,對外貿易,防備馬賊。壹系列工作下來,男人回家的時間很少,戰事吃緊的時候幾年都回不了家。

現實中形成的“女兒國”是在特殊的歷史地理條件下形成的臨時性社會組織形式。據史書記載,唐朝興盛時,“東女國”不復存在。原因是吐谷渾政權垮臺,男人們回家了!

在《西遊記》第五十三至五十五回中,可以看到女兒國中國人的服飾、飲食方式等細節,“女兒國”的原型直指青海黃貝的突厥集團駐地。“琵琶女”招待唐僧時,上了兩種包子,壹葷壹素。在土族人的婚禮上,這兩種食物最能代表土族人的婚宴。在古代,只有這兩碟饅頭才是土耳其婚宴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