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橋之鄉
紹興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壹。古稱越國。境內水路眾多,有水鄉、水城的美譽。因水而有橋,因橋而必有風景,被稱為橋鄉。
據清代光緒桂思(1893)繪制的《紹興府城曲路圖》記載,當時城內橋梁229座,城市面積7.4平方公裏,平均每0.0231平方公裏就有壹座橋梁,是二戰前城內橋梁密度的45倍(城內橋梁僅剩76座), 是清末蘇州橋梁密度的兩倍(蘇州面積21平方公裏,清末橋梁310座)。 石橋連接街巷,五步登高,十步跨越。真的可以說是“無城無路無村”。
紹興有很多橋。據1993年底統計,全市共有橋梁10610座,素有“萬橋城”之稱。在這些橋梁中,古橋占了很大比重,是我國保存古橋數量最多的地區之壹。從適應小江的木梁橋、木拱橋,到適應江河的浮橋,再到進入世界先進拱圈結構的石橋、三角橋、五邊形橋、七邊形橋、半圓形石拱橋、馬蹄形石拱橋、橢圓形石拱橋、準懸鏈線拱橋。
全市現存604座古橋中,宋代以前古橋13座,明代以前古橋41座,清代改建、重建和新建古橋550座。按材料和結構分類,古木橋10座(含木梁橋、木拱橋),石梁橋348座(含三折橋),石拱橋241座(含多折拱、半圓拱、馬蹄拱、橢圓拱、準懸鏈線拱),多橋組合橋4座,纖維橋6544座。紹興的古橋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很多都獲得了中國“橋之最”的稱號:中國現存最早的城市橋梁——宋代八字橋,唐代唯壹的超長石梁橋——中國唯壹的單跨連續三孔馬蹄形拱橋——京口橋——玉成橋中的準懸鏈線拱古橋,應縣橋中數量最多的折疊橋。
這些“之最”說明紹興古橋不僅門類齊全,而且在橋型、造橋工藝和技術水平上都達到了其所處時代的巔峰。
紹興古橋具有環境布局美、結構裝飾美和橋詩美,構成了獨特的水鄉交通景觀。“弓起彩虹,門前帶玉帶,名橋出越州。”紹興古橋文化已成為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國以來,紹興近代橋梁建設日新月異。其中以長安立交橋為代表,是紹興中心城區近年來的壹大建設成果。向省內外、海內外的人們展示了紹興古城的現代風貌,開啟了紹興現代橋梁的新篇章。
紹興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壹。古稱越國。境內水路眾多,有水鄉、水城的美譽。因水而有橋,因橋而必有風景,被稱為橋鄉。
據清代光緒桂思(1893)繪制的《紹興府城曲路圖》記載,當時城內橋梁229座,城市面積7.4平方公裏,平均每0.0231平方公裏就有壹座橋梁,是二戰前城內橋梁密度的45倍(城內橋梁僅剩76座), 是清末蘇州橋梁密度的兩倍(蘇州面積21平方公裏,清末橋梁310座)。 石橋連接街巷,五步登高,十步跨越。真的可以說是“無城無路無村”。
紹興有很多橋。據1993年底統計,全市共有橋梁10610座,素有“萬橋城”之稱。在這些橋梁中,古橋占了很大比重,是我國保存古橋數量最多的地區之壹。從適應小江的木梁橋、木拱橋,到適應江河的浮橋,再到進入世界先進拱圈結構的石橋、三角橋、五邊形橋、七邊形橋、半圓形石拱橋、馬蹄形石拱橋、橢圓形石拱橋、準懸鏈線拱橋。
全市現存604座古橋中,宋代以前古橋13座,明代以前古橋41座,清代改建、重建和新建古橋550座。按材料和結構分類,古木橋10座(含木梁橋、木拱橋),石梁橋348座(含三折橋),石拱橋241座(含多折拱、半圓拱、馬蹄拱、橢圓拱、準懸鏈線拱),多橋組合橋4座,纖維橋6544座。
紹興的古橋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很多都獲得了中國“橋之最”的稱號:
中國現存最早的城市橋梁——宋代八字橋
中國唐代唯壹的壹座特長石梁橋——仙道橋。
京口大橋——中國唯壹壹座三連孔馬蹄形拱橋。
中國第壹座準懸鏈線拱橋——禹城大橋和應縣大橋
中國的折疊橋數量最多。
這些“之最”說明紹興古橋不僅門類齊全,而且在橋型、造橋工藝和技術水平上都達到了其所處時代的巔峰。
紹興古橋具有環境布局美、結構裝飾美和橋詩美,構成了獨特的水鄉交通景觀。“弓起彩虹,門前帶玉帶,名橋出越州。”紹興古橋文化已成為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國以來,紹興近代橋梁建設日新月異。其中以長安立交橋為代表,是紹興中心城區近年來的壹大建設成果。向省內外、海內外的人們展示了紹興古城的現代風貌,開啟了紹興現代橋梁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