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簡單說明壹下本欄目的相關情況。
應該說,對中國傳統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會知道四書。它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的總稱。其中《論語》、《孟子》分別是孔子、孟子及其學生的發言集,《大學》和《中庸》是《禮記》中的兩部。南宋著名學者朱最先將二者聯系起來。然而,在朱之前,程顥、程頤兄弟就大力提倡這些書。他們認為《大學》是孔子教授“入門者入德之門”的重要書籍,是孔子的學生編撰的。《中庸》是壹部“孔子教心法”的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寫的《筆桿子,教孟子》。這兩部書和《論語》、《孟子》壹起,表達了儒家的基本思想體系,是研究和對待儒家最重要的文獻。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朱編著了《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部書。因出自早期儒學的四位代表人物,即孔子、曾參、子思、孟子,故稱“四書”,簡稱“四書”。朱分別註釋了這四本書。其中《大學》和《中庸》的註釋被稱為“章句”,《論語》、《孟子》的註釋因引用了許多別人的說法而被稱為“集註”。值得註意的是,朱所編四書的順序原本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淺入深的學習順序排列的。後人把《中庸》放在《論語》之前,是因為《大學》和《中庸》篇幅較短,為了便於刻印出版,就成了現在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順序。
因為朱註《四書》既結合了前人的理論,又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適用於世人;由於以程顥、程頤兄弟、朱為代表的“朱成理學”地位的上升,朱死後,朝廷批準有他註解的四書為官書,從此開始流行,並於元朝延佑年間(1314-1320)恢復科舉,正式。由於這些因素,四書不僅成為儒家思想的重要經典,而且成為每個讀者的必讀之作,成為統壹標準的小學教材,直到近代。所以有人拿四書和西方聖經比較,認為是東方聖經。事實上,無論是它的廣泛傳播,還是它對中國人性格和心理的深刻影響,這種比較都不為過。
本專欄的內容由原文、註釋、翻譯和解釋四部分組成。在原文方面,主要以朱的《四書句註》(中華書局新版集成)為藍木,同時也兼顧了《集成》、《十三經註》等書籍。在註釋方面,本書不會做考證和解釋,基本不會引用老王的話,只是簡單直接地用白話文解釋原詞的意思。註釋範圍主要包括疑難詞語的註音和文字、法規介紹。譯文在忠實於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力求通順,不為逐字逐句的“信”而使譯文昏昏沈沈。如上所述,寫釋義是為了幫助普通讀者理解原文。
這次編輯這個專欄的目的是為了讓更多的中國人有機會更系統、更全面、更深入地學習和了解儒家文化,從而發展、弘揚和繁榮中國寶貴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