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子玉子木易陳陳晗伊
伊玉伽新嘉豪陳璇玉Xi
燕文博安芮若樂軒
石羊驛Xi冉君驛通伊瑞
明姚科郝躍通
對於2021年出生的男孩,使用最多的10名字如下:
女嬰最常用的名字是:
看到這裏,很多家長可能會覺得“似曾相識”。對於周圍的孩子和家裏的同學來說,這三張桌子上壹定有很多名字,甚至他們自己的孩子也有撞名字的尷尬。
對實際指控有影響嗎?
有人說重名太多,老師放學點名是個問題。會不會造成實際麻煩?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1年出生的人口為1062萬人,因此“慕辰”和“慕辰”的諧音加起來為3.6‰,“伊諾”和“伊諾”的諧音加起來為3.0‰。如果壹所小學分為6個年級,10個班,每個班40名學生,那麽每個年級有1.5個“慕辰”或“慕辰”,全校有9個;每個年級有1個“伊諾”或“伊諾”,全校有7個。這種密度可能偶爾會導致引用中的尷尬,但這不是壹個大問題。
當然,以上計算的是全國平均水平。事實上,區域集中度肯定是存在的,但即使區域密度增加到平均水平的三倍,仍然不會產生太大影響。加了姓之後就不是問題了。
不妨實際驗證壹下。我的孩子現在上二年級,班上38名學生的名字包含64個不重復的單詞,其中27個在上述50個高頻單詞中,1“宇通”與表3中的“宇通,宇通”諧音。“然、天、軒”各使用三次,“博、思、通、子、子”各使用兩次。3個“阿宣”(其中2個同名),3個“阿然”,3個“阿信/漢/漢”;3個“田某”,2個“子某”,2個“司某”,2個“陳/”。可以看出,雖然完整的同音詞和同形異義詞很少,但不會影響實際引用;但是,單詞的單調和撞名的感覺仍然很明顯。
有人開玩笑說,現在的父母都是瓊瑤奶奶的觀眾,給孩子取名太優雅有點粗俗。
在我看來,說壹個名字是雅還是俗是壹個審美問題。雖然是普通的個人判斷,但真的是個人偏見,不可能在輿論中競爭。如今,當新出生的父母給孩子取名時,恐怕大多數人都會在父母夢幻般的溫暖和責任中有意給孩子取壹個“優雅”、“美麗”和“陽光”的名字。極少數人可能會刻意給孩子取壹個“中性”“低調”“普通”的名字;那些故意取“俗名”、“賤名”、“怪名”的恐怕只是特例。壹個人按照自己的高雅標準和感受公然說別人低俗是不合理的。
如果我們把這個嬰兒的名字與父母和祖父母常用的“韋傑陶勇軍強”和“閔李京燕”相比較,恐怕沒有人會說嬰兒的名字是粗俗的。當然,反過來,就說不通了。
如果我們仔細看看最常用的50個字,寓意很好。我們只能說這個詞的意思不太明顯:
?梓,梓;也指故鄉,如“桑子”;或者雕版印刷。有人說這個詞不好,因為有“子貢”(子木棺材)這個詞。這是壹種強制連接。如果這樣聯想的話,很多字都會變壞,比如“澤”,洪水在哪裏就是“澤國”,而“澤”就不好了?因此,我們應該只談論常用詞的含義,直接含義和普通人會想到的含義,而不應該刻意要求它們,並隨意延伸和牽連它們。
?洗澡,原本指洗發,更多的是指保濕,或被青睞,如“在春風洗澡”
?陳,北極星在哪裏;推而廣之,它的意思是皇帝的宮殿,或皇帝。
?辰,常指日月星辰;也值得時間,比如“時間”;或指中國十二生肖中的“龍”。
?易,大;閃閃發光。
?賈、梅山。
?玄,原指醫生乘坐在上面的高大汽車,後來常指“高”,如“外觀宏偉”。
?汐,晚潮。
?顏,這個女人很漂亮。
?睿,睿智,長遠,如“智“。
?玄,黃花菜,是黃花菜,黃花菜。又叫無愁姑娘、母花,常指母親。例如,健康長壽的父母被稱為“春萱和毛”(春指父親)。
?Xi,光明;繁榮。
?芮,草剛生下來的時候又軟又細。
?林,雨已經下了很長時間了。
?於,光彩照人。
?瑤,美如玉,如瑤池。
?豪、亮,如“明月當空”;白色,如“明眸皓齒”。
?童,紅色。
因為漢字字形可以直接表達意思,所以中國人取名字時往往會在意字形。有些人在取名時會考慮命運,取含有五行(金、木、水、火、土)相關成分的字。壹個朋友原名叫“靈”,她母親托人算命,說她五行缺水,所以多年來過得不好,於是改為“林”——雨下了很長時間。
然而,大多數寶爸寶媽可能並不相信五行,而是直覺上更喜歡與水、木、草相關的詞語。在傳統觀念中,水是柔軟濕潤的,植物是安靜芬芳的,這些都是美好的意象。在上述50個詞中,有7個詞與水有關,即“澤牧韓雨浩Xi林”;與草木有關的六個字是“子怡若軒瑞通”。
此外,“思考、寫作、詩歌和理解”意味著包巴巴和馬寶期望他們的孩子聰明、有知識和文學;“新安樂毅悅”重視健康和幸福;“楊儀Xi玉浩”的意思是陽光明媚。
傳統起名更註重道德用詞,這裏只有“承諾”;古人把玉比作君子之德,但這裏只有“瑤”字。
此外,“航空”壹詞是2021中的“新貴”之壹,這可能與近年來航空越來越受歡迎有關。2021年有中國空間站發射、中美探測器登陸火星等重大事件。對於科技迷和航天迷的父母來說,給寶寶送上“飛行”二字是壹個很好的紀念品。
孩子們的名字應該每天掛在嘴邊。自然是讀和聽更好,聲音本身具有聽覺的審美意象,這是有意義的。
50個單詞,4個元音在舌尖上,“滋滋施思”,12個高元音在舌前,“熠熠於壹余煜璽Xi”。當妳說這些話時,妳的嘴唇相對較小,聲音刺耳,這與兒童的語音特征更相似。總的來說,它的意思是“年輕,小而可愛”。
與它們相反,只有七個開口大、後鼻音重而重的“好好行童童陽明”。其余的是中間派。
這可能解釋了當現代父母給孩子取名時,他們會給孩子取名。——我有個同學叫“明明”。現在人們壹般叫他“明”,他是這樣介紹自己的。相反,熟人稍微開玩笑就叫他“míngming”。
傳統上,命名和選擇角色往往預見到兒童成長的場景,因此它們更莊嚴,有時與成人儀式相結合;畢竟人生很長,但童年是十年,還有其他綽號可用。
雖然我認為高雅和低俗的名字沒有區別,但實際問題如方便,避免重名的麻煩,避免不雅的聯想,避免孩子長大後的尷尬或厭惡等。仍然需要考慮。
很多人給孩子起名時,會從自己喜歡的熱播劇角色和明星身上,或者從別人家的孩子身上取“借”字,重名的幾率更大。
妳可以通過向壹位已命名的“專家”購買付費服務來獲得壹個喜歡的名字,但很難避免重名,因為專家是通過閱讀書籍和資料(例如,今天提到的歷年全國姓名報告)來學習的,他們經常產生重名,重復是不可避免的。
有些人進退兩難,幹脆從字典中選擇。這個方法可以用。但最好向古人學習,從《詩經》和《論語》這樣的經典中選擇。如果妳不喜歡老派的名字,從妳喜歡的經典小說、經典電影和經典歌詞中選擇也不錯。-孩子上小學時應該至少做壹次介紹名字來源和含義的活動,有些人會在那時說出來。
重要的是要避免在聲音、形式和意義上的不當聯想。不僅是不雅的聯想,還有會讓玩伴聯想到什麽而發笑的詞語都應該盡可能避免。在孩子的小社會裏,各種取笑同齡人的線索都不會放過。有個朋友小時候叫“西君”。在當地方言中,“細”是“小”的意思;上學後,我被同學稱為“細菌”,所以我不得不取壹個新名字。
最後,在給孩子取名時,我們應該註意孩子長大後的感受,不能太情緒化或太用力。我家有個叔叔,為了避免和鄰村的異性太友好,和同齡人不壹樣,把孫子輩的字代成了同音字。這是用力過猛。有些父母記得彼此的深情,發誓要用孩子的名字,但他們的孩子長大後可能不喜歡他們的名字。
給孩子取名是壹所大學問的問題。著名語言學家季長虹先生寫了《中國人名》和《古代人名解釋》,非常有趣。我推薦閱讀。
附:詩意口碑——人民日報奉獻的好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