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我對佛教感興趣。妳能給我簡單介紹壹下嗎?

我對佛教感興趣。妳能給我簡單介紹壹下嗎?

中國佛教。

公元前後,佛教開始從印度傳入中國,經過長期的傳播和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由於時間、方式、地域、民族文化和社會歷史背景的差異,中國佛教形成了漢傳佛教(漢學系)、藏傳佛教(藏語系)、雲南藏傳佛教(巴利語系)三大流派。

漢代佛教

傳入中國漢族地區的佛教,經過長期的翻譯、講學和融化,並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了各種具有民族特色的流派和宗派;並傳播到朝鮮、日本和越南。

歷史佛教何時傳入中國漢代,學術界尚無定論。中國古代史籍中有記載,秦始皇時期,包括薩摩亞家族和方莉在內的18人前往中國。據《善解法度·毗婆沙》記載,阿育王時代,佛教第三次聚會後,大德瑪哈勒被送棄法界。把大決戰送到雪山邊境國家。達摩阿育王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西藏多羅那塔命名的時候,僧人擅長在支那傳教。南宣佛教史書上說他最後壹次送智那。這些傳教活動因為沒有翻譯的遺物而代代相傳,無法確認。

張騫在漢建元二年至元朔三年(公元前139 ~ 126)出使西域期間,曾在夏季看到從胡販運來的蜀布和瓊竹簽,說明當時中印之間已經有了民間交流,可能是佛教傳入了漢。漢武帝還開辟了海上通道,與印度東海岸的黃之等地建立了聯系。近年來考古發現,東漢四川彭山墓葬中有佛像,江蘇連雲港孔王山佛教摩崖造像初步確認屬東漢。永平八年(65),東漢明帝給楚上諭“拜浮屠仁寺,三月與神立誓”,可見當時已有佛教傳入。經典的引進據說始於漢代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當時王嶽的特使壹村向博士弟子盧靜口述了佛經,但佛經的原因已經丟失。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派使者出使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經》壹直是佛教傳入中國的開端。這種說法是否是歷史事實,在現代頗有爭議。因為當時西域戰亂,交通斷絕,直到永平十六年才開通。所以只能推斷,佛教是在公歷時代前後開始傳入漢族地區的。傳播地區以長安、洛陽為中心,向彭城(徐州)等地擴散。當時有人認為佛教是壹種長生不老的神功,於是桓帝把黃帝、老子、佛壹起拜,“念誦黃老的妙語,拜佛塔仁心殿”,把薩滿奉為方士。

三國時期繼承漢室後,天竺居安思危的佛教高僧坦伽羅、坦迪、康僧鎧等先後來到魏都洛陽翻譯經書。智錢錢桑惠等人到武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弘法。芷倩得到孫權的禮遇,當上了大夫。並為僧團建寺塔。譚克甲羅、譚棣擅長法律,翻譯了摩訶和尚的戒書《和尚要謹慎》。主張僧人要遵守佛教制度,受戒律約束,這是漢代佛教的開端。檀帝還翻譯了壹卷《白馬寺壇武德噶瑪》。此外,康僧鎧還翻譯了《魚枷長老問經》、《無量壽經》等四本書。吳的經學翻譯始於武昌,盛於建業。支謙專門翻譯經典,翻譯的經典涵蓋的學科和規律非常廣泛,118的88卷,69的51卷。康桑輝譯《六度集》等9卷。當時的經典翻譯和倍增是同步進行的。小乘經典強調禪,講究養神養心(“養心”);大乘強調般若。這壹階段的佛經翻譯和教義的宣傳研究,為魏晉南北朝佛教的發展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礎。此外,這壹時期的寺塔建築和佛像也有各自的尺度,但現存的很少。

南北朝時期,宋、齊、梁、陳等皇帝都信奉佛教。梁武帝信佛,自稱“三寶奴”。他為寺廟奉獻了四次生命,被國家贖回。他設立了大量的寺廟和遼朝,親自講學,舉行盛大的齋戒。梁朝有寺廟2846座,僧尼82700多人。在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有700多座大型寺廟,僧尼信徒數以萬計。雖然北魏太祖和北周武帝時期北朝禁止佛教,但總體來說,歷代皇帝都是支持佛教的。北魏時期,文成帝在大同發掘了雲岡石窟。孝文帝遷都洛陽後,為紀念母親,開始修建龍門石窟。北魏末年,流傳的佛經有415卷,1919卷。當時大約有3萬座寺廟,大約有200萬名僧尼。北齊僧尼管轄的僧尼有400多萬人,寺廟有4萬多座。南北朝時期,大批外國僧人來華弘法,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秋莫、秋那巴德拉、珍珍、菩提六指、蓮娜莫提等。中國也有壹批信眾去了印度學習。比如,著名的法顯、智蒙、宋雲、盛輝等去北印度旅遊,帶回了大量的佛經。

隋唐時期佛教經過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從思想上和經濟上為隋唐時期中國特色佛教宗派的建立創造了條件。隋文帝統壹南北朝後,下令在五嶽渡假村修建寺廟,並恢復了北周禁佛時毀壞的寺廟佛像。大興善寺是執行佛教政策的國家寺廟,建立在首都大興城(漢代長安城東南)。仁壽年間(601 ~ 604),在全國各地修建了11佛塔,廣泛設置翻譯場所,使中外翻譯家和著名僧人能夠翻譯和詮釋佛教經典。遵循文帝保護佛教的政策,楊迪在揚州建立了著名的慧日道場,作為傳播佛教的據點,並繼續發展前代的翻譯,佛教興盛起來。仁壽年間,全國有重要寺院3792座,僧人23萬人,46部藏寫的經書328616卷,修復舊經書3853件,修建舊造像1508940尊。

唐朝是中國佛教的全盛時期。唐朝皇帝雖然自稱是道教始祖老子的後代,尊崇道教,但實際上采取的是道佛並行的政策。唐太宗在清剿割據、平定暴亂時,得到了僧侶和士兵的幫助。趙霞即位後,在全國各地的“兵戎相見之地”建立寺廟,並在慈恩寺設立譯經院,邀請國內外著名僧人翻譯、宣傳經書,培養了大批高僧、學者。高宗繼位後,在帝都和各州設立官廟,為國家安泰祈福;武則天甚至令各州設立大雲寺。唐朝末年,佛教僧侶受到禮遇和獎勵。非空僧曾在玄宗、肅宗、代宗任職,出入宮門封護國公;默哀後,代宗棄庭三日,以示哀悼。在唐代,中國有許多著名的高僧,他們對佛教的解釋在深度和廣度上都超過了前代,從而為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教派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而且佛教信仰深入民間,創造了俗語、雜文等通俗文學形式。他在建築、雕塑、繪畫、音樂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豐富了中國民族文化藝術的寶庫,唐朝有大批外國僧人、學者來華傳教、譯經,中國也有不少僧人(如玄奘、易經)不辭辛苦到印度留學。中國佛教宗派開始向朝鮮、日本、越南和大禮堂(今印度尼西亞)傳播,加強了中國與外州其他國家的宗教、文化和商業聯系。但在會昌五年(845),由於社會、經濟等原因,發生了大規模的禁佛。武宗下令沒收寺廟土地和財產,毀壞佛寺和佛像,消滅薩滿,還僧尼。據唐記載,當時被拆毀的寺院有4600多座,趙體、蘭若等佛教建築被沒收40000多座,260500名僧尼被迫回歸世俗生活。佛教受到了重創。

隋唐時期佛教的蓬勃發展,促成了大乘教派的建立。重要的是誌毅創立的天臺宗;吉藏創立的三個學派;玄奘和窺基創立的法香宗;道宣、法立、懷素創立的法學有三大流派,即南山、項部、東塔。凈土宗,北魏檀巒所創,隋隨道教,唐代善導所融;弘仁弟子沈繡和慧能分別創立了禪宗,包括北宗和南宗。中唐以後,禪宗先後出現了廬陽、林佶、曹東、雲門、法眼五大流派。法藏創立的華嚴宗;密宗佛教由印度僧侶須菩提、金剛乘、不空和慧果創立。這些教派創立後,隨著隋唐時期中國對外交流的發展,很快就傳播到了海外。

宋初北宋時期,朝廷對佛教采取保護政策。劍龍元年(960年),普渡僧人8000人,後派157人赴印度求法,並令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從益州(今四川成都)刻制《大藏經》。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普渡僧人17萬人,五年設立譯經院,恢復了自唐元和六年(811)以來中斷了170年的佛經翻譯工作。與此同時,西域和古印度的僧人帶著經書來中國的絡繹不絕,凈土宗(1034 ~ 1037)初達80余人。翻譯經典的規模超過唐代,但成就不及唐代。禪宗尤其是林佶和雲門最為興盛,其次是天臺、華嚴、律宗和凈土。由於各教派相互融合,提供了“教(天臺、華嚴)的壹致性”和“純禪的壹致性”,所以華嚴禪、念佛禪等廣為流行。此外,天臺宗分為山甲教和山外宗,而民間的佛教協會尤為興盛,影響很大。天禧五年(1021),天下僧尼近46萬人,寺廟近4萬座,是北宋佛教發展的高峰。惠宗期間(1101 ~ 1125),由於朝廷信奉道教,曾下令佛道教合並,改寺為道觀,佛教壹度受到打擊。

南宋太平,江南佛教雖然還保持著壹定的盛況,但由於官方對佛教發展的限制,除了禪、經,其他流派都已沒落,遠非昔日。禪宗不站在文字上,不強調經學,所以在會昌禁佛和五代兵變時受影響較小。凈土宗強調念阿彌陀佛的名字簡單易行,而北寧之後,禪僧又回到了凈土,所以壹直延續到近代,壹直流行。

宋代理學壹方面吸收了佛教、禪宗的思想,從而豐富了儒家經典的內容,另壹方面又對佛教進行了批判和排斥。歐陽修是最著名的佛教放生者,但歐陽修的放生思想遭到了高僧宋祁、宋代宰相張商英、李綱和劉覓的反對。張商英在《護法論》壹書中創立了三教和諧論,認為孔子的道和佛教的知心見性、菩提至上之道,與儒家治療皮膚病、道家治療血管疾病、佛教治療骨髓疾病並無不同,三教並不違背初衷。劉覓的三教公平理論也發揮了同樣的主旨。

元明清統治者提倡藏傳佛教,但在漢代也對佛教采取保護政策。禪宗、法家等佛教繼續傳播發展。寺院眾多,僧尼21.3萬人。中央和地方都設立了嚴格的僧官制度對其進行監督,並頒布了《百泰清規修訂》,印制了著名的普寧寺版大藏經。

明朝萬歷年間以後,出現了莫宏、真科、德清、徐誌四位大學者,進壹步發展了禪宗、宗教、法學理論,融匯儒、釋、道於壹身,因此受到文人和百姓的歡迎,使佛教更具中國特色。

清朝初期,皇室崇拜藏傳佛教,對漢傳佛教采取限制政策。到了康熙,禁令稍有放松,清末隱居深山的僧人紛紛回京,讓日漸衰落的佛教呈現出壹段時間的活躍氣氛。雍正雖然重視藏傳佛教,但主張儒、釋、道三家不同用,同體並用,並行不悖,以提供佛教各派的融合。他親自制作了《辨魔錄》和《禦選語錄》,規定不分宗派異同,壹律念佛,對近代佛教產生了重要影響。乾隆時期《龍藏》的出版和《漢滿蒙藏四體組合及大藏經全咒》的編輯,對佛教的發展起到了壹定的推動作用。清末以來,楊和歐陽在日本和西歐佛學的推動下,創辦了刻經所、佛學院和佛學會,開辟了佛學義理研究的新時期。中國近代思想家,如康有為、譚嗣同、章太炎、梁啟超等,都受到佛教的影響。佛教思想曾是譚嗣同創立仁學體系的思想來源之壹。此外,夏越、精進、袁穎、太虛、弘毅等壹批著名僧人也紛紛起來從事振興佛教的工作,給佛教帶來了新氣象。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或稱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它形成於10世紀下半葉。13世紀中葉開始在蒙古傳播。至今,蒙古、土耳其、裕固族等民族仍信仰藏傳佛教。

西藏歷史佛教的發展可分為“前洪時期”和“後洪時期”。前者從7世紀到838年禁絕佛教200多年。關於後者的開始,眾說紛紜。據鐘說,它始於公元978年,至今已有壹千年了。

洪倩時期初,吐蕃贊普松贊幹布迎娶了尼泊爾人尺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為他們帶來的佛像修建了大昭寺和大昭寺。傳說當時邀請了印度人、格薩羅人、尼泊爾人翻譯少量經典給漢族的大耳、大天壽和尚,但沒有建立僧伽。據《易經·唐代西域大僧求法傳》記載,當時唐僧回印度,多是取道吐蕃,有些人受到了領主的禮遇。唐朝赤德祖贊娶金城公主時,修建了許多寺廟,傳入了漢傳佛教。同時,由於西域動亂和東方入侵,於闐和中亞的僧人也大量流入吐蕃,赤德祖贊收留了他們。他還派人到岡底斯山迎接印度密宗學者佛米和佛吉,日後要來婉言謝絕。晚年,他派遣桑等四位大臣到漢朝取回大量典籍,帶回壹位僧人。赤德祖贊死後,崇拜這壹宗教的貴族大臣上臺,發動了第壹次禁佛運動,驅逐漢、尼僧人,拆毀寺廟。直到贊帕·赤松德贊長大後,佛教才得以復興。在赤松德贊,從印度請來姬胡和蓮花生修建桑耶寺,讓和尚出家,建立僧伽制度,歡迎翻譯家翻譯經典。他還召集佛教徒和當地信眾辯論,滅根揚佛;漢族僧侶和印度僧侶之間舉行了壹場辯論,以統壹他們的信仰。在赤松德贊之後,他經歷了牟尼贊普和賽娜雷馳德松贊兩代人。熱巴赤祖德贊當政時,要求印藏僧人審定譯名,編輯梵天藏語詞匯,修訂譯經,編修三部譯經。根據加登的目錄,在此之前翻譯的經典、法律、理論、註釋* * *有700多種。他還規定“七家養僧”,任命僧人起大作用,並賦予軍政大權。最後反佛大臣謀殺赤祖德贊,立其弟朗達瑪為繼承人,禁止佛教在吐蕃傳播。佛教被禁後,過了100多年(838 ~ 978年),佛教才從多康重新傳入西藏,後洪時期開始。

藏傳佛教正式形成於後洪時期。喇嘛這個詞在藏語中是“古魯”的意思。密教中尊師為佛,上師首倡“四皈依”,與佛教早期的“三皈依”不同。這壹時期藏傳佛教的特點是:壹是大量翻譯了盛行於印度波羅王朝時期的密宗最高瑜伽部的經典和教義;第二,密宗傳承基礎上的各種教派的形成。到13世紀初,翻譯工作基本完成。200年來,不僅有許多印度高僧前往西藏傳教和翻譯經書,而且有大量西藏僧人前往印度和尼泊爾學習法語,後來成為著名的翻譯家。雙方都有300多名著名翻譯家。這些翻譯後來被收錄在《甘珠爾》和《丹珠爾》中。1680刻的北京版,甘珠爾有1055,丹珠爾有3522,* *有4577。德格版刻於1730,甘珠爾有1114,丹珠爾有3559,* *有4673。以日本北京版影印為主的西藏大藏經,甘珠爾1055冊,丹珠爾4907冊,* * 5962冊。漢藏兩種語言的《大藏經》有短有長。中國大藏經有《阿含經》、《涅槃經》、《達吉經》四部,法中有《十誦法》、《四分法》、《米沙賽錄》等。關於《大智慧信箋集》、《大菩薩論》、《成就論》、《順正論》等重要經典,具體如下。在西藏大藏經《甘珠爾》和《丹珠爾》中,有大量密教無上瑜伽部的經典、理論、解說和著作,以及中觀、因緣、說法、醫學、歷法計算和巧工,這些都是漢譯所缺乏的。此外,西藏還有大量各派高僧的著述,但沒有壹本被翻譯成蒙古語,始於元成宗(1295 ~ 1307),止於明神宗(1573 ~ 1619)。藏經的滿文翻譯完成於清乾隆末年(1736 ~ 1795)。

藏傳佛教的各種流派在洪鐘後期逐漸形成。前洪時期只有佛與佛之爭,佛教內部沒有不同派別。在洪鐘後期,由於不同的繼承,出現了幾個教派。較大的有馬寧教、嘎當教、薩迦教、噶舉派和格魯派,較小的有傑西教、覺玉教、覺囊教、果紮教和夏魯教。雖然這個宗教是西藏的原始宗教,但在洪鐘後期逐漸與佛教融合,其中壹些成為佛教的壹個教派。

雲南上層佛教

雲南傣族佛教等少數民族佛教屬於巴利語系,即南傳佛教,與北傳小乘佛教有不同的發展和特點。中國漢藏中有比較完整的小乘經和三藏譯本。法顯是個和尚,曾去什字國(今斯裏蘭卡)抄經,但和他壹起翻譯的《紮阿嘎瑪》原文是否為巴利語,已無從考證。南朝齊永明七年(489)譯的《善解琵琶沙法》和督十四年(515)譯的《解釋道論》都源於南方。中國法家所奉行的法集部四分法,也與南傳處於同壹體系。法門在解釋法的含義時,常常引用“善解毗婆沙之法”的理論。中國的出家戒律最初是由佛教高僧比丘尼·鐵薩羅等十余人傳授的。因此,漢代的戒律隨著向南的傳播有著很深的淵源。教義上也有很多相似之處。三藏《南傳》中,小布本行藏是各種波羅蜜事跡的匯集,承認佛道不同於聞道,是大乘學說之首。特別是“心性清凈,受客塵所染”的思想,也符合南天竺早期禪宗“含同生命道理,防客塵”的基本思想。現代研究發現,達摩的面壁觀可能與南傳理論從各地到各地的應用有關。可見,南方的八裏佛教與漢代的大乘佛教之間存在著深刻而錯綜復雜的關系。

佛教南傳的壹個教派巴利,有史料。7世紀中葉由緬甸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起初沒有寶塔寺,經典只是口耳相傳。11世紀前後,由於戰爭的蔓延和人們的逃亡,佛教消失了。戰爭平息後,佛教從猛潤(今泰國清邊)經緬甸景東傳到西雙版納,再傳入泰潤寫的佛經。這就是現在傣族地區的潤派佛教。此外,另壹種緬甸白莊佛教傳入德宏州等地。直到南宋景延二年(1277)創制傣語,才刻出貝葉經。明朝三年(1569),緬甸金蓮公主嫁給第十九代宣威使道時,緬甸國王派了壹個僧團,帶著三藏經典和佛像去傳教。起初景洪地區修建了大量的寶塔寺廟,許多緬甸僧人將佛教傳播到德宏、耿馬、孟連等地,隨後上左佛教在這些地區的傣族中盛行。

經典內容與南方巴利語語系三藏相同,但編排略有不同。三藏古籍包括傣語巴利語的音譯和註釋,壹些重要的傣語譯本,以及大量的傣語和布朗語著作,包括天文、歷法、醫學、歷史、詩歌、傳說和佛教故事。

目前雲南上座佛教按名稱可分為潤、白莊、多烈、佐佑四派,又可細分為八個部落。傣族男孩到了學齡必須出家,在寺院學習文化知識,接近成年後再回歸世俗。被認為優秀的個人可以繼續留在寺內深造,並按照出家的等級逐漸成為正式的僧人。壹般來說,僧團可分為帕(米沙)、杜(比丘)、(杜通長老)、(薩摩教派長老)、僧伽羅布(僧王長老、僧主,此僧團已空缺多時)、帕昭呼(釋教長老)、(僧長老)。或者在Pa之前增加Pano(行走的男孩)等級,在du之後增加Dulong(桑杜)等級到十級。從5級以上晉升非常嚴格,後兩級只授予西雙版納傣族、布朗族,成為當地最高宗教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