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後,父母會給孩子壹個健康舒適的成長環境。為了孩子更健康更快樂的成長,父母朋友也會讓孩子吃最健康的食物,接受最好的教育,但盡管如此,還是有壹些孩子患上了兒童心理障礙。
兒童期常見的心理問題1。胎教的影響
現在很多媽媽聽胎教磁帶,但是發現有些孩子因為不恰當的聽覺刺激而失聰。胎兒應該有壹個安靜的成長環境,不應該無緣無故被打擾。
第二,不受爬行訓練的影響。
目前,三分之二的城市兒童缺乏爬行訓練,過早使用學步車。嬰幼兒在爬行時會盡量擡頭,四肢、手、眼的協調能力都會得到訓練。沒有爬行經驗的孩子,長大後可能不聽手,註意力不集中,寫作業太慢。
第三,缺乏正規教育的影響
上過幼兒園的孩子,活潑開朗,合群,守紀律,懂禮貌。但是家裏的孩子太害羞,不敢見人,在陌生的環境裏很難適應。
第四,強制學習的影響
現在有些家長有意識地讓孩子背詩、背字典、背地圖等。有專家認為,孩子在3歲之前不應該進行機械記憶的訓練。孩子的腦容量是有限的。在3歲之前,要著重培養孩子的適應能力、語言能力和想象力,而不是機械記憶。
動詞 (verb的縮寫)教育方法的影響
比如父母對孩子的縱容和順從,使孩子形成驕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另壹種是用打、罵、嚇、關等教育手段。特別是父母矛盾的育兒態度,會讓孩子產生心理問題。
第六,家庭氛圍的影響
家庭和睦越差,孩子的心理健康越差。不和諧的家庭或父母離異,使孩子無所適從或失去應有的愛撫,容易形成自卑、抑郁、性格古怪、急躁等異常心理。孩子小小年紀,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也不懂心理障礙的相關知識。所以,在孩子有心理疾病的時候,我們的父母朋友要幫助孩子排除障礙,在培養孩子,關心孩子成長的時候,也要糾正孩子平時的缺點和不良習慣。
兒童心理障礙問題不容忽視。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聰明健康。父母很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但父母有關心過孩子的心理健康嗎?專家指出,目前學齡前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普遍存在。如果家長不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保護,會導致孩子在學齡時對學校的不適應,如學習困難、溝通困難等,甚至會導致更嚴重的後果。
通常新生兒在出生後1個月只有兩種反應:壹種是得到滿足和安慰後的愉快心情;另壹種是饑餓、寒冷、尿不濕帶來的不愉快情緒。三個月大的新生兒會有欲望、喜悅、厭惡、憤怒、恐慌、厭煩等六種情緒反應。嬰幼兒的心理問題主要有:大腦和心理發育障礙、不良的飲食習慣、睡眠習慣和排便習慣、言語障礙、負面情緒(如嫉妒、恐懼、分離焦慮)和壹些不良行為問題(如吮吸手指或衣服、咬指甲、揪頭發等。)造成的營養攝入不足或不平衡。1歲以上兒童的心理障礙主要在註意力不集中、學習障礙、情緒人格問題三個方面。80%的孩子是學習障礙,也就是感覺統合失調。
兒童常見心理問題01類寶寶大壹點還是喜歡吸手指。
表現:壹些大壹點的寶寶經常吮吸手指或腳趾,尤其是大拇指。嚴重時,他們的拇指會變形,有些孩子不吮吸手指就睡不著覺。
主要原因:1歲以下的寶寶吮吸手指是正常的。這是因為嬰兒是通過嘴巴認識世界的,手對於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全的嬰兒來說只是壹個外在的東西,而不是自己身體的壹個器官,這叫自我分化。
隨著大腦發育的改善,大部分寶寶會逐漸改變吮吸手指的行為,但大壹點的寶寶還在吮吸是心理問題。如果他們受到了很大的心理創傷,吮吸手指可以起到撫慰的作用。查蔡慧舉了壹個案例:壹位母親為了給6個月大的嬰兒斷奶,把嬰兒留在老家,孩子哭了幾天。後來孩子有了嚴重的吸吮行為。
幹預技巧:分散寶寶的註意力
家長要多和孩子溝通,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另外,可以采取轉移註意力的方法,多和孩子玩,用有趣的玩具逗孩子開心,或者讓孩子幫自己做壹些小事,增加手部活動,逐漸糾正吃手指的習慣。
02class 02喜歡咬指甲,撕扯手部皮膚:有的孩子非常喜歡咬指甲,以至於把甲床撕裂,或者咬出指尖的血,他們知道咬指甲是不對的,或者無法控制。有的孩子還喜歡撕手,只要看到壹點皮就會撕。主要原因:孩子愛咬指甲,可能是微量元素缺乏等生理原因,但更多的是心理原因,包括父母缺乏關愛、家庭關系不和諧、孩子抑郁情緒緊張、父母期望過高或學習壓力大等。幹預技巧:找到心理焦慮的原因,轉移註意力。對於愛咬指甲的孩子,家長要多加註意。他們可以和孩子壹起玩遊戲或出去玩,這對減少孩子的焦慮和糾正咬指甲有好處。另外,要註意正面引導孩子糾正咬指甲行為。比如可以訂立親子契約,避免因為孩子的不良行為而訓斥孩子,否則可能會加重心理問題。
除了心理治療,對於愛撕手的孩子,家長可以讓孩子多吃水果蔬菜,補充維生素,減少脫皮現象,有利於減少孩子撕手的機會。
03class 03容易沖動發脾氣或暴怒發作:有的孩子非常沖動易怒,稍有不滿就發脾氣,攻擊性很強。有些家長認為這是天生的性格或者情商低的表現,但實際上往往是心理問題。主要原因:雖然有些寶寶由於先天的神經系統反應,容易沖動,容易發怒,但大部分脾氣大的孩子還是與後天的教育和環境有關。查蔡慧博士舉了壹個案例:1個7歲的孩子,因為脾氣大,進行了心理咨詢。結果查醫生發現,孩子的母親非常固執,獨斷專行,總是打斷父親的講話,甚至故意找借口不讓孩子見鄉下的爺爺奶奶。幹預技巧:暫時隔離+家長以身作則
如果孩子發脾氣,可以在保證環境安全的前提下,在單調的地方隔離幾分鐘,同時避免任何人安撫。這種冷處理方法對生氣的孩子更有效。另外,家長壹定要反思自己,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樹立壞榜樣,尤其是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註意控制自己的脾氣。
04三歲以上的班級寶寶過度依賴父母或家庭成員:三歲以上的孩子對父母或家庭成員的依賴性還是很強的。其中壹位就診的患者是壹個3歲的孩子,他壹直像考拉壹樣趴在父親的肩膀上。哪怕是玩最有趣的玩具,也要有爸爸陪著。主要原因:壹般來說,2歲以下的寶寶依戀家人是很正常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適應與大人的分離。有些大壹點的孩子有嚴重的依賴性,可能與他們從小就離不開大人有關,比如對孩子的照顧和保護太多,讓孩子覺得壹切都需要大人來完成。此外,幼年(尤其是3個月到1歲之間)失去母親照顧的孩子,可能更容易產生依戀問題。
幹預技巧:讓孩子獨立完成壹件事。
對於依賴型的孩子,家長要逐步培養孩子獨立做壹件事,特別是要讓孩子感受到獨立完成壹件事的成就感。慢慢的,孩子會發現,沒有父母,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其次,父母離開孩子的時候,不要壹句話不說就偷偷溜走。他們壹定要告訴孩子,說壹定會回來。
05類過度恐懼表現:孩子有恐懼心理是非常正常的,但超出正常範圍的恐懼需要引起註意,比如害怕黑暗,壹看到醫生就認為自己需要打針,或者“學校恐懼癥”。
主要原因:人的恐懼幾乎與身體技能的發展和個人成長經歷成正比。隨著事情和活動越來越多,寶寶經歷的恐懼也會相應增加。壹般來說,對疾病、死亡、孤獨、黑暗和想象中的怪物的恐懼在4歲時達到高峰,6歲後開始下降。能否及時克服恐懼,與孩子從父母那裏獲得的安全感密切相關。幹預技巧:理解孩子的恐懼,安撫+說明真相。
孩子的想象力極其豐富,經常把想象和現實混為壹談。大人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安慰他,不要置之不理,更不要嚇唬孩子。對於不會表達的孩子,可以摟抱、輕拍、輕聲安慰,減少恐懼;對於能表達自己的孩子,家長要鼓勵他們說出來,在安慰他們的同時適當向他們解釋道理,比如為什麽會黑。
退縮行為的表現:有些孩子顯得孤僻、不合群,尤其是上幼兒園後,他們經常獨自坐著,不和其他孩子壹起玩,甚至不參加做操等集體活動,不和別人說話,也不回答老師的問題。
主要原因:退縮行為壹般出現在孩子面對陌生環境的時候。心理學表明,他們認為自己無法克服所面臨的艱難險阻,擔心在同齡人、老師或父母面前出醜,是壹種自我保護行為。退縮行為可能是先天適應能力差造成的,但也與教養方式不當有關。有些家長從小就拒絕讓孩子和其他孩子交往,或者過分照顧和遷就,會造成孩子適應能力差。
幹預技巧:多帶孩子參加社交活動。
家長要創造條件讓孩子和其他孩子壹起玩耍、做遊戲,多和孩子壹起參加社交活動,讓孩子適應公共場所的活動。家長和老師要幫助退縮的孩子克服孤獨感,適應外部環境,在朋友之間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