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書法教室,這位連續十年獲得教育部書法教學壹等獎的隸書大師,給自己的定位更多的是老師,而不是書法家。
不教隸書的隸書大師
走進青少年宮的書法教室,最吸引人的是壹幅幅童真童趣的書法作品。筆和筆的線條透露出衛北的規矩,有天真大膽的起伏。每壹筆都沈浸著壹個孩子的認真和天真。這部作品在青年書展上獲得了壹等獎。是史彭艷非常喜歡的學生作品,也壹直是他的“痛”。“這麽好的苗子,因為課業壓力,不能再學書法了。”石把那幅作品掛起來,是對自己的壹種安慰,也是對師生關系的壹種回憶。
“我不希望我的陰影籠罩在學生身上。”對許多人來說,石的教學觀有些偏執和不近人情。哪個老師不教學生自己最擅長什麽,自己最擅長什麽?但是,石堅持放下自己的特長去教衛北。
“學生們經常問我這個問題,我相信當他們真正走向書法領域時,他們會理解我的。”史自信地笑了笑,但他的語氣卻有些傷感。“我寧願讓他們現在誤解我,也不願扼殺他們的成長之路。”
“我壹教隸書,很容易讓學生跟我壹樣,還有古人的經典不學讓學生學我。這不是對學生有害嗎?他們要有寬闊的道路,選擇往哪個方向走。”石的固執看似“專制”,卻為學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給了他們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現在,石的學生從小孩到老人都有,他們中的壹些人後來寫了行書和草書,但沒有壹個人寫隸書。這對於石來說也是壹種成功,至少他幫助學生找到了自己適合的、熱愛的書法風格,沒有扼殺他們學習書本的興趣和動力。
石的“偏執”在不懂書法的人看來確實不可思議,但在行家眼裏,石的“個性”其實更多的是壹種責任。
藝術需要技巧的支撐,但要想真正走上藝術創作的道路,創新和個性化的因素必不可少。在書法藝術中,最難的不是模仿和錘煉以前的技法,而是要有自己的韻味在裏面。
石深知老師對自己的影響,他不願意讓學生“重蹈覆轍”。“老師對學生有很深的影響。寫作習慣壹旦養成,很難改變。”當時,石師從著名書法家、王朝瑞先生學習書法。到目前為止,有幾筆可以壹眼認出是王留鰲或王朝瑞。
“我記得當時老師常說的壹句話就是,‘不要模仿我,更不要像我壹樣,否則就是死路壹條,不可能再發展’。我壹開始不明白,直到我朋友壹眼就知道我老師是誰,我才知道老師這句話的意思。”
當時,石還天真地以為,只要他能模仿老師和其他名人的話,那就是成功的捷徑。漸漸地,石發現藝術是表達個性的,除非是“自己的”,否則他不是壹個好作家。
渭北融入了作家的本色。
教衛北不是石個人興趣的結果。石通過對各種書法風格和書法史的研究,認為渭北是最適合初學者打基礎而不束縛其發展的書法風格。經過20年的教學經驗,石現在更加確信這壹點。
“現在大多數人從劉燕歐昭那裏學習書法,但唐傑從哪裏來還得追溯到渭北。從唐凱開始,妳就不必強調妳能寫好書法。王羲之是因為研究了唐凱才成為大家的嗎?”石聽了的語調,好強的勁頭又上來了。
“人們對‘楷書’的認識,大多來源於書法精細的印象。精書法出自宋,宋出自顏書,所以學顏書的人大多是好看的。既然好看就好,練好書法就行了。”石的性格裏沒有“委婉”二字。壹個是壹個,壹個是兩個。尤其是和朋友在壹起的時候,他總是在壹個笑話裏爭個高低。
顏真卿寫《掇塔祭侄》時,已是篆書大師。現在人們所追求的,不是顏真卿本性的東西。他們並沒有研究他書法的根源和過程,而是從他的最高成就出發,只能學皮毛而不能學精神。”石對書法的內在精神有著別人無法理解的執著追求。他認為,人們理性地研究前人的物質成就而不研究前人氣質的精神內涵,就會失去書法的真實性。唐凱和渭北同屬楷書體系,唐代書法家對渭北的用筆和結構進行了重新整合和創造,形成了法度嚴整、筆法整齊、體態端莊的楷書。而魏碑則在結構和氣勢上更有靈氣,既天真,點彩大膽,力量深遠,又不失漢字的規則。充滿樂趣,有血有肉,自然美好。
就魏碑和的筆法、書法、構圖而言,石認為魏碑更適合初學者去感受書法的奇妙本質。在筆法上,唐凱以圓為主,魏碑以方為主,但魏碑並不局限於某壹種筆法,所以在“方圓筆與中翼的轉換”問題上更靈活,更有表現力,而唐凱則很難解決邊翼用筆的問題;在字體方法上,魏碑結體字的規則與唐凱大相徑庭,但與唐凱相比,魏碑將字體適當誇張變形,根據上下字的關系適當擺動中軸線,表現出錯落起伏的動態感。構圖方面,單個字線條的粗細、歪斜、長短、枯直,筆畫的粘、磨、搭、跳的合理運用,墨塊的貫穿擺放,細筆、幹筆的選擇與分布,中軸線的擺動,都使魏碑的形式更加豐富多彩,賦予書法獨特的個性化趣味。
“從魏碑入門確實比從唐凱入門難,但過了這道坎,學習其他書法風格就容易多了。”在談到渭北的教學時,石直言不諱地談到初學者是否容易掌握。“渭北能與作家的氣質融為壹體,有很大的伸縮空間,有唐凱無法表達的利益,能引起作家的興趣。”
以書育人,傳承傳統文化
石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紮實的傳承者。他從“社會主義大院”接過書法的火炬,用了二十年的時間,結合傳統文化的其他形式,傳遞給學生,送進了普通的小巷。
6歲學習書法,11歲參加省書法展。論資歷,石算得上是書法界的“老前輩”了。從65438年到0975年,太原出現了壹股“社會主義大院”的熱潮。石的父親因為字寫得好,成了四合院書法組的組長。只要有活動,書法愛好者們就會聚集在史的家裏相互切磋。漸漸地,石迷上了書法。
“那時候,王留鰲先生經常來我們家,我開始跟王留鰲先生學書法。他是我的第壹個正式老師。”當時本來是請先生幫哥哥姐姐寫書法的,但被當時還小的石纏住,壹見面就請先生自學寫字。不過,小時候的石也配得上那些跟老師“鬧別扭”的日子。小學四年級時,石的壹幅作品在當時全國發行的《小紅戰士》雜誌上發表,他成了有名的小書法家。
上世紀80年代初,石進入被稱為山西書法班“黃埔軍校”的南宮書法班,師從王朝瑞先生學習書法。用他自己的話說,從那時起,他真正理解了書法藝術,明白了書法藝術是壹種文化和精神的傳承。
石從1995第壹次上課到現在,從教20年。時間越久,我越尊重書法和傳統文化。提到把簡化字寫進書法作品的現象,石用“殘忍”來形容。
書法與中國傳統文化密不可分。書法作為傳統文化的核心載體,也承擔著文化傳播的功能。在日常教學中,師盡力把這壹功能運用到對學生的訓練中。
“黑板上的字都是學生上課前寫的。掛自己的名字大家都會認真寫。”石看著黑板上的粉筆,笑了。他總是有許多“新招”來對付學生。“每天背壹句成語,用繁體字寫在黑板上。他們在增加成語的同時,還可以記住繁體字,練習板書和字形。”每年臨近春節,石都會組織學生現場書寫春聯,讓學生感受現場書寫的氛圍。“現在春聯已經成為印刷品,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內涵。我讓學生寫春聯,壹方面讓他們傳承傳統文化,另壹方面也是對他們學習的促進。”石讓學生們在自己的門上貼春聯。“讓他們自己貼春聯是壹件很光榮的事情,這樣他們才會對學習書法產生興趣。而且,當他們有壹點點進步的時候,通過對比就能發現原來的問題在哪裏。”史的“詭計”果然奏效。每天讀兩遍他以前的春聯,很多同學“有撕春聯的沖動”,這也刺激他們在傳統文化傳承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本報記者劉傑
附言
我從教二十年,反思二十年。石說,教書延長了他的藝術生命。學生每犯壹次錯誤,都要在教育學生的同時思考自己的問題。“壹個老師能教學生多高?我教他們的時候,總是先反思自己。到目前為止,我覺得自己的水平還不夠。”當史說這些話的時候,他的語氣中並沒有多少禮貌。那些簡單的話在他咄咄逼人、直爽的性格下顯得很真誠。
個人簡介?石,本名靈山,本名容齋主。出生於1965,祖籍山西沁源。現為太原市CPPCC委員、今敏太原市委委員、杏花嶺區CPPCC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楷書研究會研究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今敏中央開明畫院畫家、中國工商銀行書法協會理事、山西書協主席團委員、山西青年書協副主席、太原書協會員、今敏山西開明畫院副院長、山西大眾書畫院學術委員、山西省會員。
年輕的程家訓喜歡書法。70年代開始向王留鰲、顏俊、王朝瑞等前輩書法家學習書法。65,438+0,976歲參加省展的作品被國家級刊物選登,成名幾十年。他在90年代開始在業余時間教書法。先後受聘於文化廳、青少年宮、老年大學、山西水利學院、太原公安特警總隊、執法局、交警大隊、小東門社區等單位從事書法通識教育和公益書法講座,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創作風格和教學理念,被中央電視臺書畫頻道、黃河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報道。
展覽獲獎情況
2000年進入中國當代書法篆刻新人首屆《書法導讀》年展和首屆《新人300幅作品展》;
65438+2000年2月獲中國書法協會“建設杯”書畫展銅獎,作品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2000年書法作品獲中國工商銀行書畫大賽壹等獎;
2002年作品入展,書協第四屆全國對聯書法展;
2003年5月,參加山西省首屆青年書法展並獲獎。
2004年作品入圍中國書法協會“第八屆全國書法篆刻展”;
2004年8月,作品入選中國書法協會舉辦的“首屆全國(秦皇島之夏)大字書法藝術展”;
2004年作品入展,中國書協“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
2004年作品進入《書法指南》全國書展;
2004年9月,其作品在“趙巖城市杯”首屆全國書畫藝術展上榮獲“當代中國書法家獎”。
2006年9月,作品參加山西省首屆書法速寫展並獲獎。
2006年6月至10月,作品入選西陵印刷廠首屆楹聯書法展。
65438年6月至2006年2月作品參加《書法導報》年展:2007年作品參加紀念傅山誕辰400周年全國書展;?2008年作品入選中國書法協會第八屆全國官書法展;?2011作品獲省文聯慶祝建黨90周年書畫展優秀獎;2015年獲全國長城杯書畫展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