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壹位美國人曾寫道:“如果我們想盡可能多地了解‘面子’的含義,我們必須註意這樣壹個事實:作為壹個民族,中國人有壹種強烈的玩耍本能。”...當他們遇到壹些情況時,他們立即進入角色,完全模仿劇中的樣子,跪拜磕頭,喃喃自語...總之,面子是理解中國人壹系列復雜問題的關鍵。如果說中國人的特質中還有很多隱藏的鎖沒有被我們打開,那麽‘臉’就是打開這些隱藏鎖的金鑰匙。”
西方人對“面子”的理解是,我的壹個舉動會讓對方感到榮幸,這叫給對方面子。另壹方面,對方的某種行為讓我很不光彩或給我帶來負面評論,這就是所謂的丟臉。這種解釋相當有限。許多社會學家也對“面子”的研究感興趣。例如,臺灣學者黃光國的《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和大陸學者翟韋雪的《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現》都對“面子”有深入的研究。根據這些社會學家,尤其是社會心理學家對“面子”壹詞的定義,面子是指A在所有人面前對B給予積極的評價,B獲得積極的榮耀。事實上,最重要的是A和B之間的關系必須是公開的,並且必須有其他人在場。這種正面評價有兩種方式,壹種是吹捧某人的才華和家庭背景,另壹種是吹捧某人的外貌和財富等等。
在face的核心運作模式中有三個重要角色,即見證者、給予者和接受者。當事人(在場或證人)的分量越重,這種正面評價帶來的面子就越大,反之亦然。此外,接受者的數量、地位和與證人的親密程度也會影響面子的滿意度和榮譽感。如果我在許多熟人面前稱贊妳,而這些熟人身居高位,那麽給妳帶來面子的滿足感就會達到頂峰,而這種滿足感可能會讓妳在未來的某個時間或場合以其他方式報答我。
臉下面藏著什麽?其實是壹種人際交往,就是付出和回報。面子很有意思,面子和人情結合在壹起,可以如魚得水。面子是熟人之間的通行證,既是壹種保障,也是最重要的利益交換手段。有了面子,人的感情就可以儲存和轉化(感動)。
西方人是理性的人,而中國人是感性的人,情緒化的人,相關的人和愛面子的人。如果在西方,這個事情很簡單,旅遊需要多少錢,付給旅行社就可以了;然而在中國,它不僅為旅行社節省了資金,而且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密切,建立了良好的人際關系。
在壹個愛面子的社會裏,人情的相互回報是有固定模式的。古往今來,中國都有人際關系的傳統:強調基於角色的關系。所謂基於角色的關系,就是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納入壹種遊戲規則。這個角色我們習慣稱之為五倫,即父子、夫妻、兄弟、君臣、和友。鑒於這五種關系,有壹套要求教人們如何去做。每個人都知道父親的善良和孝順;夫妻柔軟,丈夫要和諧寬容,妻子要順從溫柔;兄弟朋友兄弟相敬如賓,兄弟要照顧弟弟,弟弟要對哥哥恭敬有禮;妳要善良忠誠,妳要忠誠;朋友們相信互惠,相信彼此會提供幫助。這五種關系是相互依賴、相互依存和相互回報的。在這個過程中,關愛自己的心靈是中國人際關系保持和諧的模式。妳要給別人面子,別人才會給妳面子。如果妳幫助別人,別人也會幫助妳。
中國人把人際關系分為三種類型。壹個叫家庭關系,是核心層。家庭關系中的權益保護沒有條件,也沒有報酬。當家庭關系不好時,當然會有抑郁、焦慮、憤怒和敵意,但更多的是忍耐,因為家醜不可外揚。第二層關系是熟人關系,比如同學、鄰居、同事、老鄉。熟人對人情回歸有壹些期待,會遷就但有條件。家庭關系是無條件的,家庭成員甚至掩蓋罪行。熟人之間是有條件的。熟人犯罪,要不要包庇?這個熟人可能要考慮壹下了。第三層關系也是中國文化中陌生人之間最少涉及的關系。公事公辦,這是陌生人之間關系的特點。陌生人往往不會給予任何關心,只談利益,對回報和利益的要求最高,沒有任何信任和靈活性。這就是陌生人之間的關系。這三種關於人情和面子的關系可以通過不同的排列組合產生許多微妙的奧秘。家庭關系超越制度和規則,最有面子,人情至上;熟人有選擇和條件,有時好用有時不好用;陌生人之間的關系最沒有人情,最沒有面子,最沒有規矩。
壹般來說,當外部法律制度不完善時,我們更多地求助於熟人,求助於他人給我們面子;為了讓別人給我們面子,我們給別人面子;通過給別人面子來換取別人給我們面子,我們最終獲得了別人的支持。面子背後是人情,人情背後是權力和利益的運行規則。因此,不斷地將陌生人變成熟人,盡可能地將熟人變成家人,從而縮小距離,獲得他人的支持,並不斷超越規則並給予靈活性。當系統僵化時,這種靈活性意味著我們反抗舊系統,瓦解和創新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