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有人仔細觀察這副對聯,就會發現這副對聯有兩個特別明顯的“錯別字”:上聯的“富”字無緣無故地少了,而下聯的“章”字卻在最後壹豎處被破掉了。因為這兩個字不是繁體字,很多人認為這是紀曉嵐故意寫的錯別字。那麽為什麽清代大學者紀曉嵐會留下這兩個錯別字呢?是因為他語文沒學好嗎?
有人認為紀曉嵐是故意弄錯的,因為唐唐《四庫全書》主編紀曉嵐的文化水平非常高,不可能沒發現這兩處錯別字。這兩個字之所以拼錯,是因為“富”字少了壹點,代表了孔子的“富無頂”;下聯的“張”字,代表孔子的“文章上達天”。所以很多人認為這是中國最有文化的兩個錯別字。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如果只從文字的角度來研究,就會發現“符”和“張”這兩種寫法在當時不過是粗鄙的寫法,而這些粗鄙的寫法在後來漢字簡化的時候就被淘汰了。而在古代,這些低俗的寫法更是大行其道。例如,通過研究《宋四家書法詞典》中的“賦”字,我們可以知道,在“賦”的15種寫法中,有8個“賦”字沒有加分,這說明在當時,沒有加分的“賦”字更受書法家的歡迎。至於“張”字,唐代顏《甘露子書》中也有標註,早期的“張”字是“張”的俗字。
另壹方面,清朝統治者非常重視祭祀孔子的活動。如果這兩個字真的拼錯了,那麽清朝的皇帝絕對不會允許這兩個錯別字掛在孔府門前三百多年,因為這些牌匾會被全國各地的孔廟模仿,所以壹旦出錯,會影響清朝皇帝的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