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漢
基本解釋
1,長而硬的羽毛。裏皮·韓震。《逸周書·王惠》:“蜀人皆識字;寒若瑉,如果妳是壹只雞。”
2.借畫筆和單詞、字母等。翰源、翰墨(筆墨,指詩畫)、翰墨。《楊雄楊昌賦文選》:“故我以翰林為師。”
單詞的來源來自聲音。從羽毛,聲音。本義是雞。壹等字(常用字)的通用規範,其最早形式見於春秋時期的篆書。韓本義指野雞,後引申為又長又硬的鳥羽、毛筆和文史方面的才能。《說文》整理時,部件改為羽毛,楷書改為漢書,這是小篆筆勢的變化,後來演變為現代漢語中的楷書。
漢語成語
1,操韓:韓是鳥毛,借個毛筆。拿起筆寫壹篇文章,描述敏捷的思維和文學才華。
2、操而染漢:創作詩文書法。
3、揮漢成風:形容寫字和畫畫都極其迅速和熟練。
4、思鄉張:壹般指思鄉想棄官歸隱的人。
5、染漢草:指寫作文。
6、染成章:指執筆。
7.龍漢風的翅膀:君子和聖人的隱喻。
8、揮韓林池:指用筆寫字。
9.翰林墨子:泛指詩人。
10,下筆如流:形容文筆流暢如水。
11,冉漢:正在寫書。用於書寫。
12、冥想:立意深刻,辭藻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