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文化差異下的溝通方法

文化差異下的溝通方法

不斷增長的社交媒體為我們提供了了解世界各地文化的快速通道。通過這個渠道,我們接觸到了不同的國家和他們的文化,但是我們的認知進步跟不上社交媒體的發展,所以在交流過程中難免會因為文化差異產生壹些摩擦或者沖突。那麽有哪些傳播因素受到了文化的影響呢?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可能的沖突?我想通過壹本書和妳探討這些問題。

羅納德·b·阿德勒和拉塞爾·f·普羅克多合著的《溝通的藝術:洞察人內和洞察人外》是壹部社交溝通的字典。作者從傳播者自身以外的信息和關系的演變出發,詳細論述了各種因素對傳播的影響。

這是我第二次讀這本書。在這次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在書中不斷強調文化對交流的影響。作者從感知、情感、語言、親密度等多種因素客觀地闡述了文化在交際中的作用。

1.對感知的影響

感知,即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是壹種與自我相關的溝通因素。感知在我們如何與他人交流事物或想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感知與我們從小生活的環境、經歷、文化教育密切相關,感知的不同會導致交往的不同趨勢。

對於東方文化,我們從小就受到“沈默是金”、“說多了會吃虧”等觀念的影響,所以我們認為沈默也是壹種溝通方式。但對於西方文化,他們喜歡自由表達,認為沈默有負面價值,不提倡沈默。這導致西方人認為我們東方人愚鈍、呆板、不好相處,而我們認為西方人太開放、太直接、情商低。

2.對情緒的影響

情緒也是與自我相關的溝通因素。積極的情緒會營造輕松愉快的溝通氛圍,消極的情緒會營造緊張壓抑的溝通氛圍,甚至引發沖突。

個人主義文化和集體主義文化表達情感的方式不同。集體主義文化,如中國和日本,把集體利益放在第壹位。個人感情在集體利益面前要放在壹邊,不允許表達可能擾亂群體成員關系的負面情緒。個人主義文化,如美國和加拿大,更註重目標、權利和個人需求。這種現象導致以集體主義為導向的人把以個人主義為導向的人看得更隨意,過度表達自己的感受;而註重個人主義的人,則認為註重集體主義的人不夠坦誠和真誠。

3.對語言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語言對交流的重要性。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語言形式,所以交流方式也不同。這些差異體現在直接或間接、詳細和簡潔、正式和非正式的語言形式上。

1)直接或間接

語言形式的直接變化體現在低語境文化和高語境文化中。低語境文化,如北美文化,重視直接高效的表達,不喜歡拐彎抹角;高語境文化,比如亞洲文化,比較含蓄,會維護對方面子,講求說話的藝術。

2)詳細還是簡潔

語言形式也會帶來細節和簡潔的差異。書中舉了壹個阿拉伯人的例子:“激烈的觀點和誇張的言論是阿拉伯語的普遍特征,但在說英語的人的耳朵裏卻是荒謬的。”簡潔表達的最終體現就是上面提到的無聲語言,預計會讓多嘴的民族受挫。

3)正式和非正式

第三個區別體現在正式表達和非正式表達上。亞洲文化強調資歷,尤其是在韓國。韓國人對待長輩和晚輩的行為完全不同,所以見面時要問對方的年齡,以區分長輩和晚輩。我們看美劇也知道,美國很重視自我意識,所以把長輩和老板當朋友。而這種行為在韓國人看來是粗魯不禮貌的。

4.對親密關系的影響

關系的親密程度會影響溝通的形式。我們和家人、愛人、朋友相處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溝通的方式也要分。

不同的文化對親密也有各自的看法。集體主義文化的成員非常重視集體利益,堅持“家醜不可外揚”的原則,在外人面前保持距離感。就像我們公司辦公室,表面上大家都很開心,其實私底下已經建了很多群來悄悄聯系。另壹方面,註重個人感受的個人主義文化成員,如美國,與陌生人更親密,願意交換更多私人信息,也是典型的“雞尾酒會談話者”。

面對不同文化帶來的溝通差異,如果不能理性判斷其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很可能會產生壹些不必要的沖突。

1.鉛版

只從自己的角度看文化差異可能會形成壹種刻板印象,即為了支持自己不準確的信念,我們通常會尋找孤立的事件或行為作為例子。

從近期來看,我們身邊也存在亞文化差異,即南北文化差異。南方人對北方人的固有印象就是豪爽,大膽,不愛洗澡。相反,北方人對南方人的刻板印象就是不大氣,沒有思想。在這種認知模式下,我們往往會把這些印象概括到每壹個北方人或者南方人身上,形成刻板印象。雙方的這種刻板印象造成了很多南北矛盾,有的甚至不對付。這些沖突也體現在社交網絡的口水戰上。

2.閱讀體驗

閱讀也是壹種交流方式,借助書籍了解民族文化。當我閱讀外國文學時,我經常感到困惑。明明兩三句話就能表達清楚的內容,為什麽要寫幾頁像老太太的裹腳布壹樣的對話?讀起來冗長乏味。在這種情況下,我很容易對作品的水平或者譯者的水平產生質疑,可能會中途放棄閱讀。

如果不考慮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我們在閱讀壹些外國文學作品時會缺乏代入感,還可能錯過作者所表達的思想內涵。

3.對思維的影響

理論家提出了語言相對主義的概念,指出壹種文化的世界觀是由屬於這種文化的語言使用者塑造和反映的。

我曾經研究過英語翻譯,發現中文和英文的語序差別很大。英語語序就是把關鍵性的描寫或重要的事情放在句首,開門見山,用斷詞的方式表達出來。漢語的語序是先說次要的,把重要的放在後面,所以更註重大局。

例如,星期五之前到達那裏對我來說很重要。

?對我來說,星期五之前到達那裏很重要。

語序的差異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文化看待客觀事物的差異,即思維方式的差異。這會影響我們在生活中的行為,尤其是在交往中。如果不考慮文化因素,可能會帶來相應的麻煩。比如我們說中文的人比較主觀,交流的時候會先說明自己的行為再描述事情;另壹方面,說英語的人強調事實論據和客觀性。這樣會導致壹定程度的情感差異和交流中的偏見。

1.保持共情

我們習慣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所以很難認同壹些不同的文化。共情是指像對方壹樣感受和體驗對方的處境,這是壹種非常重要的溝通能力,甚至被認為是壹個人“社交智能”的精髓。

當然,同理心並不要求我們認同他人的想法和思想,而是盡可能多角度地去理解他人的言行,更好地理解不同的世界,讓社交更加順暢。

2.學會控制情緒,少用評價性的言論。

當文化差異已經造成溝通困難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承認差異的存在,控制自己的情緒,盡可能避免防禦性反應,讓溝通不變質。

首先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了解雙方思維模式的差異;其次,我們可以理性區分對方話語中的事實部分和評價部分,我們可以接受事實部分,但不代表贊同;最後,盡量用描述性的、保全面子的方法繼續和對方交談,分享我們的觀點和感受。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者想法,而是在發泄自己的情緒。當溝通變成了防禦反應,卻傷害了對方,溝通就變得沒有意義了。

3.合作解決方案

溝通是雙方的,溝通方式是由溝通者雙方造成的。所以當問題或沖突出現時,我們應該用合作的模式來解決它們。比如:雙方冷靜下來後,再安排溝通;雙方都退壹步,采取雙贏的方式來討論解決方案。

《溝通的藝術:看人裏面,看外面的人》客觀闡述了文化如何影響溝通的各種因素。只要有文化差異,溝通問題就會存在。我們不能忽視這些問題,也不要害怕接觸它們。在全球大壹統的今天,社交網絡和旅遊日益發展,文化帶來的交流差異逐漸減少,這也是大勢所趨。溝通是壹門藝術,文化差異不會成為全球溝通的長期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