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介:
粽子是用來祭祀的,不是祭祀屈原的。粽子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的。東晉時期,範評價“廟制”說:“仲夏推薦玉米。”它表明在夏季至日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習俗。
牛角黍,即牛角形粽子。所謂‘角’是指古代最高的祭品是牛,粽子的形狀代表角;小米是壹種黃色糯米。
由谷物制成的“玉米”代表“陽”;粟米所用的‘茭白’(粽葉)是‘陰’,這是陰陽結合的意思,意為驅邪和祈求平安。"
②典故:
根據唐慎雅治的《屈原傳》,屈原投江後,人們非常懷念他。每到五月初五,他就把食物裝在竹筒裏,扔到水裏祭祀。
東漢建武年間,長沙有個名叫曲輝的人。光天化日之下,他突然見到了來自三閭的醫生屈原,並說祭祀用的食物被龍偷走了,並告訴他如果他稍後扔食物,他必須用辣蓼葉和五色線包裹它。龍害怕這些東西,不會吃它們。
區煒把這次奇遇告訴了村民,村民們按照屈原的指示精心制作粽子。這壹習俗壹直傳承至今。
2.孔明燈籠
(1)簡介:
孔明燈也叫天燈,俗稱許願燈和祈福天燈。這是壹種古老的中國工藝品,在古代用於軍事目的。現代人把燈籠掛在孔明燈籠上作為祝福。
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願望,象征著年年豐收幸福。壹般在元宵節、中秋節等重大節日發布。
②典故:
相傳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的。當時諸葛亮被圍困在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計算了風向,做了壹個飄著的紙燈籠,綁上求救的紙條,然後果然逃了出來,所以後人把這個燈籠叫做孔明燈籠。
相傳,在五代時期(公元907~960年),有壹位名叫齊欣的女子——娘。她在福建和丈夫打仗的時候,用竹簽做了壹個方框,在上面糊上紙,做了壹個大燈。燃燒的松節油被放在底盤上,燈被熱空氣吹向天空,作為軍事聯絡信號。這種樹脂燈在四川被稱為孔明燈。這種燈籠看起來像諸葛亮戴的帽子,因此得名。
3.北京烤鴨
(1)簡介:
北京烤鴨是中國具有獨特風味的傳統菜肴,因其外嫩而肥而不膩而聞名中外。現在它已被公認為國際名菜。
②典故:
烤鴨最早起源於南京。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定都南京。宮廷廚師烹制這種鴨子並用炭火烘烤,使鴨子酥脆可口,肥而不膩,並被帝國政府命名為“烤鴨”。
朱元璋死後,他的第四個兒子燕王朱迪奪取了皇位並移居北京。就這樣,烤鴨的藝術也被帶到了北京。
4.大紅袍
(1)簡介:
大紅袍產於福建武夷山,是品質優良的烏龍茶。中國名茶。其形緊實,色綠褐鮮,沖泡後湯色橙黃,葉色紅綠。最突出的品質是香味濃郁,帶有蘭花的香味,香味高而持久,具有明顯的“巖韻”。
除普通茶葉外,它還具有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生津利尿、解熱中暑、殺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解乏、減肥健美等保健功能。,還具有防癌、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
②典故:
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丁顯進京趕考。當他經過武夷山時,他突然生病了,腹痛難忍。他碰巧在天心永樂寺遇到壹個和尚,和尚拿著他的茶和他壹起喝。疾病停止了。
考中狀元後,他來感謝和尚,並詢問茶的來歷。得知此事後,他脫下大紅袍,在茶樹上繞了三圈,因此得名“大紅袍”。冠軍從鐵罐中取出大紅袍帶回北京。
冠軍返回朝鮮後,碰巧皇後生病了,所有的醫生都失敗了,所以他拿出了那壺茶並呈上。皇後喝下後,建康身體健康,皇帝喜出望外。他給了冠軍壹件紅袍,並命令他去九龍(讀kē)並把它放在茶樹上以示他的仁慈。同時,他派人看管,所有的茶葉都被收集起來進貢,不許他藏起來。
從此,武夷巖茶大紅袍成為皇室專享的貢茶,大紅袍的名聲也傳遍了世界各地。傳說每年朝廷派來的官員都會穿著大紅袍,脫下朝服掛在貢茶樹上,因此被稱為大紅袍。
5.狗不理包子
(1)簡介:
狗不理包子是壹種由面粉、豬肉和其他材料制成的小吃。始建於公元1858年(清鹹豐年間),是“天津三絕”之首,中華老字號之壹。
狗不理包子選面選餡精細,制作工藝嚴格,外形美觀,特別是包子有對稱的褶,每個包子的褶不少於15個。
②典故:
狗不理成立於1858。清朝鹹豐年間,河北省武清縣楊村(今天津市武清區)有壹個叫桂貴友的年輕人。因為他的父親在四十歲時有了壹個兒子,為了和平起見,他采用了他的嬰兒名字“狗子”,期望他像小狗壹樣好(根據北方的習俗,這個名字充滿了簡單和愛的感情)。
由於桂桂友手藝好,做事認真,從不摻假,做出來的包子口感松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獨特,吸引了千裏之外的人來吃包子,生意非常興隆,名聲很快就響了起來。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來吃他的饅頭,貴由忙得連和顧客說話的時間都沒有。因此,吃包子的人都叫他“狗賣包子不搭理人”。
久而久之,人們稱他為“狗不理”,把他經營的包子稱為“狗不理包子”,但最初的店名卻漸漸被人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