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dān是壹等標準漢字。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商代甲骨文和商代銘文中,表示事物。它古老的形狀就像壹個采丹井或盤子之類的容器,中間有壹點點像丹藥。
趙:zhào是漢語的第二個字。告知的意思多用於上下級。在先秦時代,上級對下級的命令稱為書信。秦漢以後,指的是禦令。
丹的本義是指朱砂,古代常作為繪畫顏料,也可入藥。朱砂是紅色的,所以引申為朱砂。因為道教用朱砂煉藥,引申了道家的煉藥之意。
“但”字從商代甲骨文到《小傳》都沒有明顯變化,兩條橫線夾在兩條豎線中間,而且都比橫線長。到秦簡,豎線以上部分不明顯,幾乎與頂部橫線齊平。
韓立的發展是頂端橫,右端下翻,連右豎,就成了壹筆。《說文》古文與此形相反,變化原因相似,但變化在底部。後來,下橫線向兩側延伸,貫穿左右豎線,整個字演變成“丹”字形。
從“丹”字的結構來看,古人很早就知道了朱砂,並把它收集起來放在容器裏備用。道教將朱砂制成的藥物稱為“丹”,後來人們也將根據處方提煉的顆粒或粉末藥物稱為“丹”,如任丹,用於解暑。
詔安為什麽叫趙丹?
趙丹書院為詔安培養了大批人才,促進了詔安的文化教育事業,影響很大。趙丹成為詔安縣的別稱。1228~1233年間(宋紹定年間),、漳浦縣衛(掌管、詔安、東山等地),在南詔建丹國子監。
以後斷斷續續被廢止或復興,於1907(清光緒三十三年)改名為趙丹小學,民國後改名為趙丹小學,直至解放後。700多年來,趙丹書院為詔安培養了大批人才,促進了詔安的文化教育事業,影響很大。趙丹成為詔安縣的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