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課前預習能力
如何培養中學生的語文預習能力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傳統的教師整堂課的講授和學生的被動接受已經讓位於教師的組織指導和學生的自主學習。所以課前預習就成了壹個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視的環節。預習是語文學習的第壹個環節,也是最重要的環節之壹。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相關學習內容進行閱讀、思考和實踐的準備活動,是壹項復雜的智力活動。在教學中,教師只有教會學生課前預習的方式方法,並積極引導,才能事半功倍。反之,教師再怎麽努力,教學效果也達不到既定的教學目的。那麽如何培養中學生的課前預習能力,我們還得從根本上說。壹、培養語文課前預習能力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古語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工人要準備建房的材料,農民要準備種地的材料,軍隊要準備打仗的材料,新壹年的教育語文也要準備打仗的材料。老師講課要備課,學生上課要備課,這就是預習。預習在整個知識學習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學習知識的重要環節。其主要任務是復習鞏固相關舊知識,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難點,為學習新知識掃清障礙做準備。葉聖陶先生說:“練習閱讀最重要的階段是預習。通過預習,學生自己讀課文,動天王(指大腦)來獲得理解。在討論的時候,他們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的結果不謀而合,就會感受到原創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結果不壹致,就會進行短期思考;而且預習的時候,永遠不會迷茫,困惑,解不開。討論的時候,妳會集中精力追求解決方案。這種愉悅感、思考力、註意力足以激發閱讀的興趣,提高閱讀的效果,這是很有價值的。”《現代漢語詞典》對預習的解釋是:“學生提前自學要教的課。”其實預習應該包括兩個密切相關的方面,即預習和預習。預習以預習為目的,預習以預習為基礎。預習是為了更好的聽課,更好的掌握知識。從實踐的角度來看,語文課前預習至少有三方面的積極意義:(1)預習是學生可以自由探索的空間形式。課前預習是學生在沒有教師具體指導的情況下感受和學習新知識的過程,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預習中,學生根據自己的意願、興趣和能力開展活動,有選擇地學習課本上的知識,使學生成為預習活動的獨立主體。由於新舊知識的緊密聯系,學生在預習新知識時,必須運用所學的舊知識。這樣,他們在無形中復習舊知識,所學的知識自然會越來越多的被復習,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自然會加深,對知識的記憶自然也會很深。(2)預習是學生鍛煉自學能力的階段。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如果學生課前不準備,上課就會很被動。除此之外,他們還要上課聽講,還要為中考做筆記,這會讓他們很緊張,記得要趕時間。他們根本抓不住什麽是重要的,什麽是難的,所以復習起來會很費時費力。如果學生課前有所準備,聽課時就會主動,聽課記錄就會有重點,對老師啟發性問題的反應就會快,預習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壹半”,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我們必須重視課前預習。好的預習能激發學生強烈的自學意識和探究動機,促使他們積極思考和學習。現實生活中,經常預習的學生,大多自學能力較強,學習更主動,學習效果更好,就是證明。(3)預習是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的前奏。預習過的同學,不僅對教學內容有了壹定的了解,也有困惑和收獲。在課堂上,這樣的學生註意力集中,能積極參與到老師所教的知識中,認真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同時可以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來,師生可以壹起討論。楊在穗教授說: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有必要利用壹些學習資源進行適當的預習,以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曾說過:壹切後來要教的知識,都要以先教的知識為基礎。理解新知識需要舊知識作為基礎。預習可以讓學生找到舊知識結構中的薄弱環節,在課前快速補上這些知識,為聽課掃清障礙。課前預習的同學,遇到不懂的東西,會及時查資料解決。如果他們不能解決,他們會有意識地記下來,在課堂上聽得更認真、更著重。經過老師的講解或啟發,他們對問題的理解會更深入,從而提高聽力效率。可見,預習是課堂教學的準備,學生憑借自己的經驗和背景提前學習,獲得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受,使課堂交流更充分、更深入、更有效。所以這個習慣更應該被重視,培養,推廣。實踐證明,作為壹名中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無疑是取得好成績的法寶。良好的習慣不僅能提高學習效率,使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實現行為控制,保持智力活動的恒常性,而且使人終身受益。二、課前預習存在的問題(1)教師指導不當由於教師沒有真正明確培養學生預習習慣與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關系,以及學生對課前預習的消極態度,課前預習的深度、難度和要求都大打折扣。具體體現在:1。預覽內容單壹。不涉及對文本的整體感知,也不涉及對文本的質疑,更不要說通過壹些有趣的活動來推廣或促進預習。壹般來說,它只停留在字典裏,記生詞,解釋生詞。由於預習的內容單壹,預習的範圍過於狹窄,導致預習既沒有針對性,也沒有深度和廣度。2.預覽表單是單壹的。在安排學生預習時,只要求學生閱讀課本,不要求學生閱讀其他相關書籍,更不要說上網或去圖書館查閱其他與課文相關的資料。預習中的重點和難點沒有準備,也沒有作者背的背景材料。這種預習,老師是套路,學生是應付事情,效果不大。3.預習的目的不明確。有的老師嘴上說預習課文,實際上並沒有仔細思考學生應該預習什麽,怎麽預習,為什麽預習,當然也談不上明確預習任務,只好讓學生讀,讀,再讀。看到什麽?當然是課本。但是,怎麽看,看到什麽程度,沒人管。即使學生預習與否,教師也無法實施,更不用說對學生預習進行反饋了。(2)學生執行力差在語文教學中,如果學生跟不上預習,課堂上每壹個環節的進度都會壹次又壹次受阻:課堂上提出的問題答不上來,甚至讀錯音比比皆是,課文結巴,更別說讓他們提不懂的問題了。連句子都讀不流利的學生如何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品味和揣摩語言,理解語言的內涵,理解語言的表達方法和技巧?即使大部分同學做了預習,也基本上是把單詞部分做完,而值得思考、需要動腦探究的問題就擱置起來,完全等著老師在課堂上分析講解。(3)家長對課前作業重視不夠,課前作業是留給學生做的,但很多時候應該是在家裏做的。很多家長只知道孩子有作業,但作業的內容並不清楚。孩子們只要在桌邊看書,其他的就不問了。疏於監管,讓孩子的預習轉瞬即逝,更有甚者,不讀不思考,把預習這種“軟作業”丟在壹邊。(四)客觀環境不利於學生預習效果差,也有壹些客觀原因。1.因為學生的作業太多,而且都是硬性指標,以至於學生無力去做,就把有壹定彈性要求的課前作業當成了壹個說起來重要但做起來不重要的軟任務。2.當今社會,不讀書的浮躁風氣,以及網絡、遊戲、電視都占據了學生預習的時間。三、培養學生課前預習能力的措施(1)註意激發預習興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興趣是預習活動的主要動力來源。要想強化預習環節而不是流於形式,就必須註重激發學生的預習興趣,把預習當成壹種樂趣,樂在其中,長期下去逐漸養成預習的好習慣。如何激發學生的預習興趣?在我看來,主要應該做到以下三點:1。改變學生對預習的認識,通過各種渠道讓他們認識到預習的好處。可以通過晨談的方式召開學習方法交流會,通過典型事例進行引路,讓預習做得比較好,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同學站出來談談自己的體會和感受。還可以利用黑板報、學習園地宣傳預習的好處,讓其他同學認識到預習可以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習成績,讓學習更輕松。2.通過激勵機制激發學習興趣,可以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建立各種激勵機制,讓學生不斷有成就感。預習做得好的同學,可以給予口頭和物質獎勵。3.學生的學習基礎不同,學習需求不同,這就要求我們在布置預習作業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進行科學設計。對於基礎差的同學,要求要降低。老師應該讓他們好好讀課文,並標記他們不理解的新單詞和短語。對於學習好的學生,老師要讓他們收集相關資料,根據課文內容提問,看能解決什麽問題。分層次布置預習作業的方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更好的預習效果。(2)加強預習方法的指導通過調查,我發現學生在整理預習思路後,容易被誤導,認為作業太簡單,充其量只是看了壹下課文,然後就失去了興趣,文章裏也沒有留下預習的痕跡。這樣不僅達不到預習的目的,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做事魯莽的壞習慣。所以我決定,老師的引導是非常必要的,要適當的“幫助”,體現“引導”二字。古語有雲:“授人以魚為飯;並教人終身捕魚。”這句話啟發我們教師要加強預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預習、預習好、預習快樂,達到“教是為了達到不用教的目的”的效果。1,從吸引興趣出發,提高學生積極性。課前預習問題設計,吸引興趣,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和熱情,產生爆炸效果。興趣是打開知識之門的鑰匙。興趣可以使學生從某種抑郁狀態中興奮起來,激發他們的創造力,有效地喚醒他們對問題研究的欲望。因此,如果預習題的設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可以直接沈浸在課文中,認真閱讀。2.從課外知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由於時間和空間的距離,知識和經驗的缺乏,學生對壹些文本中涉及的人物和知識不熟悉,影響了他們對文本的進壹步學習和理解。這時,教師可以設計壹些簡單的預習題,促進學生的課外閱讀,豐富學生的感性認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學生要想順利完成這壹預習任務,就要在課前到閱覽室、圖書館查閱報刊、書籍或網上查詢,收集整理相關資料,引導學生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而在課後充實補課,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3.從文本的角度,教學生抓住主題所謂的“文本眼”,就是文本中能揭示或提示主題的詞或句。它是文章意境的凝聚點,也是作品外在底蘊的交融點,在結構上起著影響和制約整篇文章的作用。所以,在課前預習中,抓住了課文的眼球,就相當於抓住了理解和把握課文的關鍵。課前預習問題時,主導整篇文章的點睛之筆,其實就是抓住並打開這篇文字的窗口,就像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壹樣,讓我們得以壹窺整篇文章,居高臨下,把握整體,理解文章的敘事脈絡,領略作品所表達的深層含義。4.從整體出發,教學生系統地掌握課前準備問題的“整體閱讀”原則,反對肢解文本。我們不能忽視文章的完整性。學生要學會整體閱讀,從整篇文章的高度把握文章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情感,學習寫作方法,然後受到更高層次的文化熏陶。那麽教師如何在實際教學中很好地貫徹這壹理念呢?我覺得可以充分利用預習這個教學環節。因為學生在預習中有大量的時間去思考、討論、學習,可以從主題、結構、形象入手,很多“整體性”的問題在課堂上是無法給予思考的時間的。我們讓學生在預習中思考,在課堂上交流經驗,壹舉兩得。5.從比較學習入手,教會學生知識的遷移,主要是方法的遷移,就是引導學生把過去所掌握的方法和技能運用到新的課文學習過程中,使學生在對單元課文內容有了基本的了解後,根據教師給出的方法和每篇課文的內在特點,進行羅列比較,找出規律,實現自主學習的橫向遷移。教師可以在課前要求學生列舉並比較兩篇課文的思想內容、結構布局、人物精神、寫作方法等方面,找出不同點和不同點,體會兩篇課文的相同效果。(3)應實施預檢。預習是不夠的。教師必須加強檢查。只有通過檢查才能落實,只有通過評估才能促進。老師不能不檢查就隨便布置,否則學生預習的積極性會相對減弱。教師檢查學生預習的時間壹般應安排在學習新課文前幾分鐘,可以通過提問或抽查的方式進行。老師要用筆記本記錄學生的整體預習情況,把哪些值得繼續發展,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記錄清楚。此外,教師要明確獎懲制度,對預習態度好的學生多給予表揚,對不自覺預習的學生給予適當懲罰。還可以定期檢查和評價學生的預習,展示他們的閱讀成果,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從而進壹步激發他們對預習的興趣。那麽如何真正把預習融入到整個閱讀教學中呢?這就需要我們為學生創造壹個豐富多彩的展示舞臺,讓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展示自己的風采,享受成功的喜悅。比如:1。當老師在課堂上讓學生當小老師,通過傳授預習中所獲得的知識,可以給學生很大的成就感,從而促使他們在以後的預習中精益求精。其次,也讓同學們互相指正錯誤。經過我們的實踐,我發現學生們在這個過程中非常敬業,互相高度促進。2.演員的壹些文章中的故事生動傳神,學生在預習中很受感染。在課堂上,學生可以進行有趣的表演,然後讓大家回顧自己在預習中的體會是否恰當,理解是否到位,這樣學生的註意力高度集中,就會事半功倍。另外,根據不同的課文,可以適當改變預習方法,這樣會有不同的預習結果。在各種形式的預習檢查中,學生不僅可以獲得知識的增長,還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總之,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預習的興趣,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還要制定壹套行之有效的檢查措施,讓學生在適度的壓力下形成良好的語文預習習慣。當然,良好的預習習慣不是壹蹴而就的,每個人都要付出努力。所以我會堅持指導學生課前預習,讓學生逐漸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讓更多的學生學會預習,學會學習,並從中受益!以上是我對中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課前預習能力培養和提升的初步探索。事實證明,預習是上好壹堂課的重要條件,預習是壹種自學練習,對培養能力、開發智力有很大作用。學生壹旦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就能極大地調動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從而不斷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因此,對學生加強預習習慣的引導和培養教育是非常必要和艱巨的,其作用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