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草書是漢字的壹種字體,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講,無論年代如何,所有潦草的字都被視為草書。狹義,即作為壹種特定的字體,形成於漢代,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為了書寫簡單而演變而來的。
大約出自東晉,以區別於當時的新草書。漢朝的草書叫做曹彰。新草書相對稱為今草,分為大草(也叫狂草)和小草,狂草感覺很美。正如李誌民所言:“臨池而思理,取經於物,增益於心,體悟於象,進而進入草書之妙處。”
由於草書過於簡單,容易相互混淆,所以它無法取代隸書,並像隸書壹樣取代篆書成為主要字體。
發展
從草書的發展來看,草書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早期草書、曹彰草書和現代草書。早期的草書與隸書平行,壹般稱為隸書,但實際上混合了壹些篆書形式。
唐代懷素《小草錢文子》紙本早期草書打破了隸書的嚴格規則,是壹種潦草的書寫。它被稱為“曹彰”。曹彰是壹種優雅的草書風格,融合了早期草書和韓立。其波浪分明,筆畫呈波浪形相連,字是獨立的,字形遍布四方,筆畫呈水平狀。曹彰在漢魏時期最受歡迎,但它在元朝復興並轉變為明朝。
漢末,曹彰被進壹步“種草”,隸書的筆畫被刪除。上下字筆畫相連,偏旁部首簡化借用,被稱為“現代草”。今草由曹彰演變而來,今草的書法風格自魏晉以來壹直流行。
在唐代,這種草的書寫更加放縱,筆畫連續,字形多變,被稱為“狂草”,也稱為大草。在現代,草書的審美價值遠遠超過了它的實用價值。草書是將字按壹定的規律用點連接起來,結構簡單,是旁借,不是任意亂塗。
草書符號的主要特征之壹是筆畫的勾連,包括上下勾連和左右勾連。李華筆法的橫向傾向為左右鉤的草化提供了基礎。曹彰的筆法呈“壹”字形,現代曹操的筆法呈“S”字形。這是兩者的根本區別。用筆放縱,畫得淩亂,也叫大草或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