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如何理解戰爭是階級社會解決矛盾的最高形式

如何理解戰爭是階級社會解決矛盾的最高形式

字典裏對戰爭的解釋是政治鬥爭的最高形式。政治鬥爭可以分為內部和外部兩種。內部政治鬥爭壹般是政黨之間爭奪權力和利益的鬥爭,是執政黨與人民階級之間的利益關系,即所謂的階級社會矛盾。外部鬥爭主要表現為民族矛盾和國家之間的利益鬥爭。壹般戰爭是用於外部政治鬥爭的。內部鬥爭的最高形式是用武裝力量奪取政權。毛主席曾經說過:“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480頁)。毛澤東還認為,基於戰爭的這種特殊性,有必要有壹種特殊的戰爭組織、特殊的戰爭方法和特殊的戰爭過程。所謂特殊組織,就是軍隊和壹切附屬於它的東西;特殊的方法是指導戰爭的戰略戰術;特殊過程是敵對軍隊運用有利於己不利於敵的戰略戰術,進行進攻或防禦的特殊社會活動。所以,我們絕不能用其他形式的社會鬥爭來發動戰爭,也不能武斷地把這種獨特的戰爭方式推廣到其他社會領域。輕視、否定戰爭的特殊性,把戰爭等同於壹般政治,都是錯誤的。

所以軍方只關心打不打,打不打,政治家說了算。

發動戰爭的不是士兵,而是政客。戰爭是長期政治鬥爭中最大和最暴力的手段。所以,政治是壹場不流血的戰爭。

戰爭對政治有反作用。在戰爭與政治的關系中,戰爭並不總是被動地受政治支配,在很大程度上也對政治有很大的反作用。首先,戰爭可以加速或者阻礙社會矛盾的成熟和解決。壹般情況下,戰爭往往會激化社會矛盾,所以會更快地進壹步解決社會矛盾。壹個階級,壹個國家面臨戰爭。特別是在關系到階級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全面戰爭中,武裝鬥爭成為當時政治鬥爭的主要形式和最大的政治。所以國家的壹切人力物力財力都要集中起來,壹切都要服從戰爭,壹切都要為了前線的勝利。這是因為戰爭的勝敗最直接、最明顯地反映了政治的成敗和政治目標能否實現。只有打贏了戰爭,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否則就會離預定的政治目標越來越遠。毛澤東在《論持久戰》壹文中指出:“國內政治的改善,離不開抗戰的堅持。越是政治,越能堅持抗戰;越堅持抗戰,越能提高政治。但基本上還是要靠堅持抗戰。”“只要中國堅持抗戰,堅持統壹戰線,就壹定會把舊日本變成新日本,把舊中國變成新中國,中日兩國的人和事都會在這壹戰中和戰後發生轉變”(《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456-457頁)。深刻說明戰爭對政治的影響很大。戰爭作為壹種政治手段,旨在解決階級、民族、國家和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其結果,無論是否達到目的,都對政治進程產生影響。影響是否具有決定性,主要看條件是否成熟。當政治發展到必須靠戰爭解決問題的地步,戰爭對政治的影響就很大。否則,影響會很小。比如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封建清政府,但政權被大軍閥袁世凱篡奪,革命成果白白浪費,在政治進程中沒有起到決定性作用。中國* * *生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戰爭,從根本上解決了人民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矛盾,使中國的命運徹底改變,大大加速了歷史進程。壹切代表腐朽的剝削階級利益的反革命戰爭,必然阻礙人類歷史的發展,甚至使人類歷史倒退。比如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國民黨反動派發動的反革命內戰,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中國的歷史發展。其次,戰爭可以訓練和教育人民,喚起他們的政治覺悟。馬克思主義認為戰爭可以考驗國家。這種考驗對國家的社會制度、生產能力、科學文化、軍事實力和人民的精神力量都是非常直接的,特別是對人民精神素質的考驗、鍛煉和改造。毛澤東指出:“中國的長期戰爭已經使中國人民付出並將再次付出巨大的犧牲;但同時,也正是這場戰爭鍛煉了中國人民,這場戰爭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悟和團結,這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的壹切偉大鬥爭所不能比擬的”(《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1 032頁)。這就是說,正義的戰爭可以教育前線的人民,使他們在戰爭中堅強和團結。並學習各種對敵的手段和方法。就中國革命戰爭而言,這種教育功能表現在中國更強大、更成熟的生產黨,不僅鍛煉了正確的政治軍事路線,而且造就了壹大批能從事革命戰爭和治理建設國家的骨幹力量。第二,各行各業的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愛國人士,在中國生產者黨的領導下,逐漸認清了自己的朋友和敵人,分清了是非,站到了革命隊伍中來。反革命的非正義戰爭也可以從反面教育人民,人民可以從戰爭帶來的痛苦中看到反革命戰爭的實質,從而喚起人民的覺悟,積極加入反對反革命戰爭的行列,以促進勝利。

總之,在戰爭與政治的關系問題上,既要看到政治對戰爭的決定性作用,又要看到戰爭對政治的反作用,辯證地認識二者的關系。正如陳毅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所寫的關於毛澤東軍校的文章中指出的:“軍校歷來只研究軍事本身,例如技術、武器和作戰方法,還涉及政治、經濟和文化條件。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正確地看待它。我們軍校不僅研究軍隊本身,也研究軍隊這個整體——社會現象的壹部分。我們不孤立地研究所謂的純軍事問題。我們承認軍隊受政治支配,軍隊是推動政治的工具。我們也承認,壹旦戰局打開,軍事勝利出現轉機,成為決定政治勝負的唯壹關鍵。這就造成了我們軍校不僅善於運用軍事力量,也善於運用政治力量,更善於兩者的密切配合。”陳毅的這段話說明了戰爭與政治關系理論在毛澤東軍事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克勞塞維茨在論述戰爭本質時認為,在現實戰爭中,總有某種客觀因素能使戰鬥的緊張局勢趨於緩和。在克勞塞維茨看來,這壹客觀因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壹,戰爭絕不是孤立的行為。戰爭不是突然發生的,它的擴張也不是瞬間的。相反,需要壹定的準備。它與戰前的國民生活密切相關,是壹定時期內各種復雜的社會政治關系造成的。

第二,戰爭不是短暫的打擊。整個戰爭是由邊境地區的壹系列軍事行動組成的。因為交戰雙方都可以把對方先前的行動及其壹切現象作為衡量下壹步行動的準繩,軍事行動極端化發展的趨勢將大大緩和。

第三,戰爭的勝負不是絕對的。戰敗國往往將失敗視為暫時的不幸,可以在未來的政治關系中彌補。

克勞塞維茨為了簡要說明戰爭與政治的內在關系,明確提出“戰爭不過是政治以另壹種手段的繼續”。在此基礎上,克勞塞維茨進壹步對戰爭與政治的關系作了具體論述。

壹方面,政治決定戰爭,表現在以下三點:

第壹,政治是壹個整體,戰爭是壹部分,政治產生戰爭。他認為,在考察這兩個相互矛盾的因素時,既要註意分別研究,又要善於把它們結合成壹個整體,從而在壹般意義上理解戰爭的原因。

第二,政治是目的,戰爭是手段(或者說政治是頭腦,戰爭是工具),政治操縱戰爭,軍事觀點從屬於政治觀點。

第三,政治貫穿戰爭全過程,不因戰爭爆發而中斷。克勞塞維茨在討論這個問題時,批評了戰爭爆發後,它會成為壹個獨立的東西,壹個按照自己的路線發展的東西的觀點。

另壹方面,戰爭反作用於政治。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雖然是由政治目的引起的,但它必須服從戰爭的意誌,但政治目的不是“所以它可以隨意決定壹切,它必須適應手段的性質”。(卷1,第43頁)因為戰爭是壹種政治溝通,也是壹種不同於人類其他政治溝通的活動方式,“它是政治溝通。它是通過另壹種方式進行政治溝通的延續。如果說戰爭有什麽特別之處,那只是它的手段特別。”(第1卷,第43-44頁)

在論述戰爭手段的特殊性時,他還指出:“戰爭是巨大的利益沖突,是以血腥的方式進行的,這也是它區別於其他沖突的地方。”(第1卷,第135頁)

他主張,如果政治提出戰爭無法達到的要求,就違背了政治應該知道自己想要使用的工具這壹不可或缺的前提;如果政治能夠正確判斷戰爭事件的進程,它將與戰爭的目標相適應。如果政治期望從戰爭的某些手段和措施中獲得與戰爭性質不符的效果,就會通過其決定性作用對戰爭產生有害影響。而如果政治與戰爭的目標壹致,就能對戰爭產生有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