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人真正的知識在於認識到自己知道什麽和不知道什麽。
來源《論語·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是壹種明智的態度。
建議古人要求誠實,這表現在學習上,即知即知,不知即不知。而且,這種誠實是智慧,知道自己不懂的東西本身就是壹種進步。如果妳把無知當成知識,這不僅是不誠實的,還會影響妳的進步。
君子以言為恥,以行為過。
出處《論語·賢文》。
粗心的紳士為說得多做得少而感到羞愧。
建議在日常生活中,要註意做到言行壹致。如果我們只是光說不做,別人會認為我們是“言語上的巨人和行動上的矮子”。
雖然學者有知識,但他的行為是內在的。
出處《墨子修身》。
雖然學者學識淵博,但個人實踐是基礎。
本文認為墨子是先秦諸子百家中最具實踐精神的人。他和他的弟子們都在實踐中貫徹了墨家的行政管理思想。自古以來,許多思想家和學者都對知行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李時珍遊歷南方多省,收集民間驗方,壹壹考證,寫成了不朽的藥學巨著《本草綱目》。壹個僅僅依靠書本知識而缺乏實踐的人很難成為偉大的學者。
道雖近,不可能;雖然很小,但沒有什麽是不可能的。
出處《荀子·修身》。
雖然距離很短,但不去就無法到達目的地;事情雖小,但不做就不會成功。
建議任何職業都要靠實踐來完成。成功之路在妳自己腳下。如果妳不能腳踏實地,永遠沈浸在美妙的幻想中,妳只會壹事無成。
聞而不見,雖會可笑;見之而不知之,雖知必假;如果妳知道妳在做什麽,妳就會被困住。
出處《荀子·儒家》。
我聽說過大意,但沒有親眼見過。雖然我聽過很多,但其中很多肯定是錯的。看到卻無法理解,雖然記得,也會有許多是假的;知道而不執行,雖然知識豐富,但必然會遇到問題。
建議在古人看來,聽、看、知、行是認識事物的四種方法,但“行”是最重要的。因為“練”不僅可以檢驗通過前三種方式獲得的知識,還可以進壹步促進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對過去說好話的人必須對現在有所克制,對天堂說好話的人必須對他人有所約束。
出處《荀子·性惡論》。
善於談論古代的人必須在今天尋找證據,善於談論天堂的人必須在人事中尋找證明。
小貼士:不管妳說什麽,如果妳想讓別人相信妳自己,妳必須有充分的證據。證據往往顯示事物的關聯性,因此我們必須用發展和辯證的觀點看待問題。
小心妳所說的和妳所做的。
出處《禮記》。
小心說話,小心行動。
這句話告誡人們,壹個有修養、有道德的人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因此在“說”和“做”之前都應該仔細思考,千萬不要沖動行事。
君子強於學而踐之。
其源頭是楊雄的“法眼修身”。
有道德的人鼓勵自己努力學習和行動。
建議努力學習和努力練習都需要壹個人有毅力。要努力學習,妳需要努力學習,將所學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同時,仔細思考,將所學與所用結合起來。所以,學習不是最終目的,學以致用更重要。
實事求是。
出處《漢書·河間·王獻·劉德傳》。
總的思路是從客觀事實出發研究,得出規律。
據說河間王劉德是漢武帝的弟弟。他壹生勤奮好學,不喜歡自誇。他壹生中最大的愛好是收集古籍。當人們送好書給他時,他總是請人抄寫,然後送給別人,自己留著。唐代人顏師古評價他的行為是“實事求是”,這意味著他收集的所有古籍都是真正的好書,獲得的古籍中的內容也符合古代事實。這就是“實事求是”的初衷。後人把這句話引申為壹切都要尊重事實,從實際出發,根據事實說話。
眼見為實。
出處《漢書·趙充國傳》。
百聞不如壹見。
建議雖然“耳聞”和“目睹”是人類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但在許多情況下,他們聽到的東西的真實性令人懷疑,因為他們經常被謠言所蒙蔽,只有親眼所見才更真實。“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正是這個道理。
與其在森林裏釣魚,不如撤退並形成壹張網。
出處是《韓棟·中書傳》。
站在深潭邊希望能把魚撈上來,不如趕緊回去織網。
沒有實踐就憑空想象是沒有意義的,就像如果妳想品嘗美味的魚卻不想編織漁網,只是袖手旁觀水和欣賞是沒有意義的。最好的方法是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朝著理想的目標前進,並腳踏實地地為之努力,最終實現目標。
不清楚的就是有效的,不壹定有證據。
出處是王充的《論衡博葬》。
對壹件事最好的證明是它是否有效,對壹個理論最好的檢驗是它是否有證據。
本文認為王充是東漢時期的哲學家,他最重視實證主義。他從不相信任何沒有充分證據的事情,盡管它很荒謬。在《論衡》中,他孜孜不倦地爭辯,指出鬼之類的東西根本不存在。這種思想在古代是獨壹無二的。
壹個名字必須是真實的,壹件事情必須是成功的。
出處是荀悅的《沈劍俗》。
名聲必須用事實來匹配,做事必須用結果來證明。
這句話提醒人們,有時壹個人名聲很大,但不壹定名副其實;有時候做壹件事的初衷是好的,但不壹定會有好的結果。所以在觀察人或事物時,要看其真實情況或實際效果,不要聽信虛名。
操壹千曲而後知聲,觀壹千劍而後知器。
出處是劉勰的《文心雕龍·尹稚》。
妳只有練過壹千首曲子才能理解音樂,只有觀察過壹千把劍才能知道如何識別壹把劍。
學習壹項技能並不容易;要成為鑒賞家,妳還應該觀察更多的實物。紙上談兵是不可能的。讀書必破萬卷,寫作可如神助。做任何事情,沒有壹定的經驗積累,就不會有很高的造詣。
古人什麽也沒學到,變老是需要時間的。
妳在紙上得到的東西是膚淺的,妳永遠不知道妳必須這樣做。
出處是陸遊的《冬夜讀書》。
古人在學習上不遺余力,年輕時努力學習,直到老撾有所成就。妳從書本上學到的東西總是感覺很膚淺。如果妳真的想理解它,妳必須自己實踐它。
想起陸遊在冬夜讀書的感受,他給小兒子寫了八首詩,這是第三首。這首詩壹方面強調堅持學習的重要性,另壹方面強調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因為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即使是真實正確的,對自己也有障礙。沒有親身實踐,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書本上的知識。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個人的實踐極其重要。
妳知道得越多,妳就會做得越好;妳做得越多,知道得越多。
出處朱著《齋藤優子語文課》卷十四。
大意理解得越清楚,練習就會越紮實;實踐越紮實,理解就會越清晰。
這句話說明了認知和實踐的關系。認知和實踐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認識是實踐的前提和指南,實踐又會進壹步推動認識的深入發展。只有將兩個方面結合起來,才能使我們的認識更接近真理,取得更快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