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
Dīng是壹個常用的中文單詞,發音為dοng和zhēng,最早見於甲骨文。它的本義是釘子,是“釘子”的最初文字,後來引申為強壯,再引申為人群,指壹些專職服務的人。
詞源進化
丁,象形字。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寫法有鏤空(圖2)和填充(圖1)兩種,像釘帽的俯視圖。戰國和西漢分別出現了形象側視的寫法,如圖6和圖10。後來的古篆書保留了元寶的圓頭,將元寶的下部拉長成釘形。到了秦朝,小篆把字改成了8字,完全失去了原來的狀態。之後兩者合並,把像釘帽的部分簡化成橫的,釘腳變成豎鉤,就是今天看到的楷書“丁”[2]。“丁”是“釘”的最初文字。後來因為“丁”被用作“天幹”——古代十數(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任、桂)的第四位;於是就產生了另壹個以“金”為邊,以“丁”為邊的形聲字“釘”。“鼎”原是銅錠。金屬是固體,所以“強”的意思來源於“丁”。在古代,成年壯士被稱為“壯士”。還引申到“人口”(如“田丁”),指壹些專職服務人員(如“園丁”、“技術工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