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壹。古埃及的聖書和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失傳幾千年後,漢字脫穎而出,成為唯壹流通的象形文字,在中華民族和華語世界廣泛使用,甚至直接影響到日本文字。漢字有美麗的字形,中國書法藝術已經成為壹種獨特的藝術瑰寶,被稱為繪畫。我們應該為我們擁有如此優秀的文化符號而自豪。
然而,隨著電腦的普及,書寫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在鍵盤上輕輕壹敲,壹行行漢字就整齊地流了出來。技術是壹把雙刃劍,提高了我們的書寫速度,但也削弱了我們書寫漢字的能力。忘詞寫錯別字的現象比比皆是,尤其是中小學生。書寫功能的退化會直接影響民族文化的傳承。在這種情況下,央視推出《漢字聽寫大會》這個節目,弘揚民族文化,無疑是壹件好事。
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寫漢字的時候要背好音,分清形,理解字的意思,這樣就不會有寫錯。比如很多人不會寫“浴室”裏的“洗”字。如果他們知道漢字的結構規律,那其實是壹個很好寫的字。從字形上看,上部是雙手捧水,下部是器皿,所以是“用水洗手”的意思(根據詞源解釋)。央視節目中考官把字形的上半部分解讀為“臼”,應該是個錯誤。我看了幾場央視的《聽寫大會》直播,看到很多小選手都能根據形聲字的規律推斷出壹些生僻字的寫法,證明這些孩子初步了解了漢字的結構規律。但是,如果不理解壹個詞的意思,去推斷它,就會經常出錯。有玩家口述蹴鞠這個詞的時候,大概以為是古代的足球,壹直想著踢。結果他把蹴鞠這個詞的左邊寫在了腳這個詞的旁邊。其實蹴鞠這個詞就是壹個球,自然是用皮革做的。還有山東隊的譚,已經斬了六名五官將軍,距離勝利只有壹步之遙。不料“州”中“吉”字的左邊寫在了“市”字的旁邊,十分可惜。事實上,“小米”是壹種糧食作物。在古代,“粟”被視為百谷之長,所以皇帝將其奉為谷神。既然是農作物,當然應該在幼苗旁邊。
既然漢字是文化符號,當然也保留了漢民族的很多古代文化傳統,所以正確書寫漢字需要我們多了解古代文化。比如“儺戲”這個詞,讓海南隊止步於漢字聽寫大會半決賽。其實“儺”是古代臘月裏驅除疫鬼的壹種儀式。至今仍流行於江西、安徽、浙江、湖南等地。春節期間,表演者戴著猙獰的面具,鳴鑼打鼓放鞭炮,驅趕疫鬼。在沈從文的《邊城》裏,有壹個年輕人叫儺歌,擅長表演儺戲。
漢字聽寫大會在央視播出後迅速傳遍全國,這是好事。蕪湖中小學紛紛效仿,希望讓形式更加生動活潑,以此來弘揚我們的中華文化。同時建議除了語文聽寫,還可以搞成語接龍、填字遊戲、對聯等各種語文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