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祭祖掃墓最重要的節日。掃墓是壹種“墓祭”,是對先人的“思時之敬”。它的習俗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壹些地方,掃墓被稱為“掃山”或“祭山”,而在南方的壹些地方,出於對祖先的尊重,或“擺脫惡言稱之為美”而被稱為“掛山或掛紙”。
清明節掃墓,在北方稱為上墳,為了避開“墳”和“墓”的字眼,稱為“拜山”。將掃墓稱為“崇山”更為古雅,“山”字的古義之壹被解釋為“墳墓”。時至今日,風水大師們仍稱墓地的坐向為“山向”。
中國有很多地方講究祭奠死者,通常是在忌日、清明節、農歷七月十五、十月壹、除夕或正月初三。晚輩要準備生活用品(包括煙、酒、饃、香、紙錢、鞭炮、小花圈等。)用於在死者墓前祭祀,以表達他們對老壹輩的思念和尊敬。
根據習俗,人們通常早上出發去掃墓。掃墓時,人們要將酒、食物、水果、紙錢等物品帶到墓地,修整墳墓,培育新土,清除雜草,向祖先的墳墓提供食物,然後焚燒紙錢,然後磕頭和崇拜。
去墳墓大致有三種形式:
首先,它是壹種更常見的方式,即在祖先埋葬的地方(通常在村莊的墓地)舉行,俗稱“上墳”。時間主要是死亡紀念日和傳統的重大節日(中秋節除外),如除夕、清明節、中秋節(7月15日)、十月壹日和六月初壹。家裏的男人帶著祭祀用的香紙到墳前,擺上祭品和水酒,然後燒紙、焚香、喝奠酒、行禮,其間還要按墳紙。
上墳的習俗是最隆重的,尤其是在清明節。前壹天早上,我們要給祖先的墳墓“添土”,以顯示我們家族的繁榮。大多數農村家庭,當他們的兒子結婚時,也會去上墳,這意味著告訴他們的祖先,他們的兒子有壹個家庭和眾多的人口。此外,在死後第七天的黎明,家人前往墳墓祭奠和哀悼,這被稱為“第七基地”。之後,每七天壹次,通常是“五月七日”和完成,也有基地到“七月七日”。
在死後第100天,親戚和孩子準備祭品以示敬意,這壹天被稱為百祥。在過去,壹些人在墳墓上放搖錢樹、紙箱和紙櫃,但現在他們只是燒壹些紙錢。
二是家族祭祀,即不上墳,或同時上墳。寫有直系祖先的牌位或族譜圖供奉在正殿或“家廟”中,全家或族人壹起祭祀。家裏的儀式叫“請家堂”,非常隆重。在我們村裏,祭祀譜由家中最年長的人主持,通常在過年時與續譜同時進行。近幾十年來,由於推行火葬,墓地變得普遍,墳墓也在墓地中進行。
第三種是“遙祭”,也叫“請”。因為天氣不好,妳不能出門,或者妳不能親自去墓地參觀,所以妳在家裏或附近的田野裏設立了壹個祭祀,並在家鄉的祖先墓地方向舉行香火,請妳的祖先享受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