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河東指的是山西。因為黃河流經山西省西南部,山西在黃河以東,所以這個地方在古代被稱為河東。
秦漢時期指河東郡,位於山西運城、臨汾兩地。唐代以後,泛指山西。
河西河西壹般指黃河以西的土地,在古代已經發生了變化。春秋戰國時期,指山西、陜西兩省之間黃河南段以西的地區,大約在陜西省韓城、合陽、大荔壹帶。
漢唐時期多指甘肅、青海兩省黃河以西地區。河西現在是指甘肅省的武威(古稱涼州)、張掖(甘州)、金昌、酒泉(宿州)和嘉峪關,即河西五市。
河南,古稱中原(有時也稱為現在的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它是元代以前中國歷史的核心區域。
唐代貞觀元年(627年)設河南路,轄區在黃河以南,故名,東有海,西有谷,南有淮河,北有河。陜西,汝,鄭,滑,邊,徐,陳,蔡,應,博,宋,徐,司,蘇,海,蒲,曹,鄧,賴,米,清,義,燕,子,齊,義。
其管轄範圍相當於山東省全境和河南省、江蘇省北部、安徽省北部。治洛陽郡,治洛州(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
河南路是今天河南省名稱的由來。河北河北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壹。
張家口涿鹿黃帝城位於涿鹿縣礬山鎮西2公裏處。戰國時期,河北大部分地區屬於趙國和燕國,因此河北也被稱為燕趙之地。
河北在古代屬於冀州(古九州之壹),所以簡稱河北。歷史上,這裏壹直是京畿重地。
唐貞觀元年(627年)設河北路,轄區在黃河以北,故名。東臨大河,西距太行、常山,北接重慶關、積玉門(重慶關即今山海關,積玉門即今居庸關),通淮、衛、渤、湘、衛、北、興、鎮。它是河南、山東和河北河流以北的土地,包括河北、河南、山西、北京和天津的大部分地區,它管轄河北省大名縣東部的蔚州。
河北路是今天河北省名稱的由來。河內春秋戰國時期,河內在黃河以北。
古代壹般指黃河以北地區,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河外春秋戰國時期,黃河以南為河外(與黃河以北的河內相對)。
也以黃河以西為河外。《左傳·Xi公十五年》:“騙子秦伯(穆公)正在河外五城。”
也就是說,金龔輝用河西五城賄賂了秦穆公。江東長江在安徽省的東北部流動,東西和左右兩側是根據這壹段河流確定的。
江東是指大小不壹的地區,主要指蕪湖和南京周邊地區,也指以蕪湖為軸心的長江上中下遊南岸地區。文化上還包括長江以北的滁縣、六合、來安等沿江地方,即皖南、皖東、蘇南、浙江和江西東北部(東部)都稱為江東。《項羽傳》史料記載:“及江東八千人渡江西去,今無壹人歸。就算江東的父兄可憐我,我又怎麽看得出來!”李清照在壹首詩中說:“至今思念項羽,不肯過江東。”
《赤壁之戰》:“吾與父兄激戰,自絕江東。江西對應上面的江東。
唐朝開元二十壹年(733年),江南路分為江南東路、江南西路和貴州中路。江南西路治洪州,通宣州、饒、府、黔、鄂、江、洪、元、冀、李、郎、嶽、譚、衡、陳、邵、永、道、連諸州,***19。
相當於江西全省和湖南、安徽、湖北的壹部分。江南西路簡稱江西路,故名“江西”。
江南江南的字面意思是河的南方。在人文地理的概念中,它指的是長江以南。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江南的文學形象是不同的。江南最早出現在先秦兩漢時期,是指以楚國為背景的長江中遊、湖南省、湖北南部和江西部分地區。
從狹義上講,江南現在是指長江中下遊平原南岸和長江沿線的江南地區。以蘇杭為中心的小江南經濟更為發達。
廣義的江南包括長江中下遊以南和南嶺、武夷山以北,即湘、贛、浙、滬全境和湖北、安徽、江蘇的長江以南地區。與江南相比,江北的長江以北地區主要是指江蘇和安徽兩省的長江以北和淮河以南地區。
唐代淮南路地區和宋代淮南路地區。壹般指長江以北。
宋陸遊的《梅花絕句》:“蜀王小源舊池臺,江北江南萬樹美。”壹般指江北。
《國語·武玉》:“吳王起兵於江北。”尤其是北魏及其統治的地區。
《南朝書·蘆偉傳》:“(拓跋宏)非常重視齊人,經常說他的副手們說:‘好壹個江南大臣。’偽朝臣李元開對他說:‘江南的朝臣多好啊,壹歲易主;江北無良臣,百年大師。
洪大蓋。“江表長江以南地區,從中原看,位於長江之外(表中,為對外解釋),故稱江表。
江表的意思是長江以外。與古人生活的中原地區相比,長江之外,它包括了江南江東等大部分地區。三國中的江表是指劉表在荊襄地區的勢力,與孫氏在江東的勢力不同。
2.中國古代詩歌中包含哪些地理知識及其在地理學習中的妙用【作者:楊正義轉貼自:本站原創點擊率:551更新時間:2004-4-8文章入口:qqqq】在中國浩瀚的文學海洋中,有許多描寫地理景觀、地理規律和地理原理的著名詩歌和句子。
從小學到高中,我們學了很多古詩。因此,在學習地理知識時,如果我們能夠進壹步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古詩詞中還包含了大量的氣候、地形、水文等地理知識。
這裏有幾個例子供妳參考。1.古詩和氣候詩中有很多描寫氣候的句子。例如,“猶如春天的大風,在夜裏吹來,吹開了萬株梨樹的花瓣”反映了冷鋒先吹後降水(雪)的天氣變化特征;“四月山寺桃花盛開”反映的是氣溫的垂直分布,正是由於氣溫隨地勢的升高而降低(地勢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6℃),導致山中、山上的桃花開得早、開得晚的地理現象。“東邊日出西邊雨,道無目而目”是對流雨的絕佳寫照。從詩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對流雨的特點:降水強度大、範圍小、持續時間短。
二、古詩詞與地形中國幅員遼闊,地貌多樣,成因各異。有風化、侵蝕、搬運和沈積等外力,也有地殼運動等內力。
這在中國古代詩歌中也有描述。例如“兩岸青山相望,孤帆自來”可以理解為流水侵蝕地貌,即地殼上升時,流水深入山谷,使兩岸青山相望;“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和“已過四萬八千年,與秦塞不相連”說明蜀道崎嶇,四川盆地地貌自古閉塞;“側視山為峰,遠近有別”是對山地地形的典型描述,體現了廬山的雄偉之美。
第三,古代詩歌和水文描述了許多關於水文的詩歌。比如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就是對廬山瀑布的描寫;“辭職的白蒂彩雲,千裏江陵也有壹天。
海峽兩岸的猿猴無法停止哭泣,輕舟已過萬重山。它展現了萬裏長江奔流過三峽的壯觀景象海潮隨月而生,江河應春而生”和“八月十八日海潮壯觀,天下無奇”不僅表現了錢塘潮洶湧澎湃的氣勢,而且描述了海潮最壯觀的時間(八月十八日)及其形成的天文因素(月球引力)。可以表現氣候、地形、水文、人文等地理知識的詩歌有很多。只要學生在學習中善於發現和思考,就可以將古詩與地理知識聯系起來,這將大大激發我們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
既復習了古詩詞知識,又加深了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壹舉兩得,豈不是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