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山東大汶口出土了壹些陶器,上面刻有壹些符號,可以視為早期(約公元前4300年)的雛形文字。但我們現在看到的已經初具規模、比較完整的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清朝末年,河南安陽小屯村發現了許多刻有文字的龜甲獸骨,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興趣,並將這類文字稱為甲骨文。
從我們目前能看到的最早壹批文字材料——商代甲骨文算起,漢字已有3600年的歷史。由於甲骨文是相當成熟的書寫系統,我們可以推斷漢字的出現肯定遠在3600年前。
二、寫作的起源
根據中國古籍,在文字發明之前,遠古時代的人類祖先就知道如何通過打結來記錄。所謂“大繩結,小繩結總結”就是用繩子打壹個結,幫助記憶東西的大小。這種方法也在世界其他地區使用過(如非洲和南美洲)。結體筆記是記錄信息的壹種手段,它與文字的關系不得而知。但是,各地出土的陶器上的壹些陶器符號已經有了文字的雛形。
文字是人類記錄和交流思想的符號。它萌芽於1萬年前“農業”開始之後。隨著人類由野蠻向文明過渡,由先民在生產和交換過程中不斷創造和改進而形成。
文字可以分為三類:象形文字、語標文字和拼音文字,它們之間的關系不是進化的。
最原始的自源字符大多是圖片符號,也就是說,它們是通過圖像表達的。在古埃及文字中,在它們的聲音組合之後,也有幾個圖片符號來表達相應的事物。蘇美爾文字也經歷了這壹時期。但是,值得註意的是,漢字的“象形”和古代西文的“象形”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事實上,古埃及文字中的大多數圖片符號不是表意符號,而是音標。本質上類似於字母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