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亞歷山大三世如何自上而下解放農民及其目的。

亞歷山大三世如何自上而下解放農民及其目的。

沙皇亞歷山大二世1855,亞歷山大繼位,成為俄羅斯帝國的第十壹任皇帝,史稱亞歷山大二世。亞歷山大意識到,俄軍在克裏米亞戰爭中暴露出的問題,本質上是俄羅斯的工業和政治制度落後於西方的問題。基於這壹判斷,改革俄羅斯過時的政治經濟體制勢在必行。首先要廢除的是農奴制。當時俄羅斯90%的人口是農奴,完全被束縛在土地上,生產效率很低,這也嚴重阻礙了以自由雇傭勞動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的發展。但幾百年來,農奴制與沙皇俄國的統治基礎緊密結合,以至於包括彼得壹世、葉卡捷琳娜二世在內的許多有遠見的男主人都不敢打開這個潘多拉魔盒。然而,歷史已經無可挽回地把責任擺在了亞歷山大二世面前。克裏米亞戰爭後,俄國農奴反抗運動逐年興起,改革拖延壹天,問題就更加嚴重。事實上,亞歷山大從登基那天起就決心進行改革。1857年成立“農民事務總委員會”,開始準備改革。1861三月,沙皇終於發函改革。改革的核心有兩點:壹是廢除農奴制,賦予所有農奴人身自由,包括遷徙、結婚、改行、財產所有權、訂立契約等。二是規定土地歸地主所有,農民按照規定買壹小塊地。贖金金額為土地實際價格的兩三倍,農民支付壹部分,其余由政府以有償債券的形式支付。農民必須在49年內還清本金和利息。還有其他方面的改革,比如把自由農民組織成公社,公職人員由農民選舉產生,但必須服從當地行政機構的管理。亞歷山大的良苦用心,從他的改革條款中可以充分看出。農奴解放後,關鍵是土地問題。在壹場改革(不是革命)中,不可能用土地解放農奴,讓農奴免費得到他們壹直經營的土地。因為土地的產權本來就是農奴主的,農奴的經營權和他們的農奴義務結合在壹起。亞歷山大想最大程度上同時滿足封建貴族和農奴,在經歷巨變的同時保持國內局勢穩定,讓農奴通過贖買獲得土地,大概是最好的選擇。說俄國的1861改革只是封建主對農民的掠奪,顯然是不負責任的。解放後,由於土地減少等原因,許多農奴仍然無法在經濟上自立。他們不得不接受封建地租形式的地主剝削。改革並不徹底,但畢竟他們已經邁出了最困難的壹步。

從65438年到0857年,農奴制改革首先在政治上開明波羅的海地區試行。在立陶宛,農奴主宣布解放農奴,使他們成為獨立的自由農民。從此,農奴主與前農奴的關系轉變為地主與雇農的關系。此後,改革措施在彼得堡和其他省份逐步實施。

亞歷山大二世推行的農奴制改革觸動了俄國地主貴族的利益,遭到了激烈的反對。他們反對改革的理由是,這將造成俄羅斯的政治動蕩,加劇克裏米亞戰爭後的經濟困難。此時,大部分俄國革命者已經流亡海外,革命者中對俄國的未來道路也有不同意見。地主貴族利用激進革命者的言論放大改革的負面影響,反制改革措施。另外,這壹時期俄羅斯國庫空虛,整個國家都是靠負債生活。由於資金短缺,就連重新裝備軍隊這壹頭等大事也被暫時擱置。地主貴族把這壹切都歸咎於農奴制改革。

面對重重阻力,亞歷山大二世依然將改革進行到底。1861 2月19日,俄羅斯公布了新的農民法。3月5日,亞歷山大二世正式宣布解放俄羅斯所有農奴,農奴變成了自由耕種的農民。雖然自由農民壹無所有,沒有自己的土地,在經濟關系上必須依靠原地主才能生存,但其政治意義非同小可——農民獲得了平等的政治權利,成為自由人,可以自由流動,這意味著他們可以通過新開墾的土地致富,從而在經濟上獲得完全的獨立。亞歷山大二世宣布廢除農奴制,這是俄國質的社會進步。這場改革的影響如此之大,被稱為法國大革命後最偉大的社會運動。於是亞歷山大二世獲得了“解放者”的稱號。被解放的農民的安定感被土地的減少、贖金的支付、改革帶來的混亂所破壞,反抗鬥爭更加激烈。1860年,發生了126次農民暴動,到了改革年,增加到1176。但俄羅斯政局總體保持穩定,終於度過了這段混亂時期,進入了壹個新時代。

改革

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集中在軍事、社會、司法和行政系統上。軍事上,俄羅斯開始實行全民義務兵役制,禁止軍隊體罰。在社會領域,增加了對教育和保健的投資。從1863開始,俄羅斯大學獲得了自主權,學術氛圍逐漸轉向自由化。從1864開始,中等教育機構開始面向全社會招生,改變了以往只收貴族子弟的做法。這壹時期,俄羅斯第壹批女子中學開辦,女生也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和醫學專業教育的權利。亞歷山大二世時期俄羅斯婦女的社會地位高於歐洲婦女。

亞歷山大二世通過交通現代化,將落後的俄羅斯帶入西方強國行列。他首先註意到運輸問題。當時俄羅斯只有壹條從聖彼得堡到莫斯科的鐵路幹線,全國鐵路裏程只有965公裏。經過亞歷山大二世的大力發展,到他去世時,全國鐵路裏程已達22525公裏。鐵路運輸的發展使俄羅斯經濟活躍起來。

1864 65438+10月1、亞歷山大二世頒布聖旨,宣布在地方壹級成立“士紳會議”。士紳會議不僅是吸收地方社會階層參與的議事機關,還被賦予了壹些行政職能:地方的通訊、交通、醫療、衛生、教育和慈善機構都歸士紳會議負責。當年6月,11,俄羅斯再次開始司法改革,開始在全俄推行陪審團制度。所有案件都在法庭上審理,被告獲得了聘請律師的權利。同時,聖旨規定法官不可侵犯,取消貴族階級在法律訴訟過程中的壹切特權。

教育領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亞歷山大二世統治時期,俄羅斯藝術博物館——著名的特雷季奇·亞科夫畫廊正式對外開放(1856),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竣工開放(1860),莫斯科動物園對外開放(1864),莫斯科音樂學院竣工開放(1866)。俄羅斯電報局成立(1866),莫斯科歷史博物館開館(1875),俄羅斯第壹座電站建成投產(1879),聖彼得堡開始了電氣化時代。此外,在這壹時期,俄羅斯出現了大量藝術、醫學、教育方面的社會組織,出現了第壹批社會慈善團體。

在亞歷山大二世的主持下,1863年至1866年,俄羅斯著名學者達利編纂的《俄語詳解詞典》出版。1858年,俄羅斯開始發行第壹套郵票。那個時代有很多偉大的科學家,比如發現元素周期表的德米特裏·門捷列夫,發現生物條件反射的巴甫洛夫·伊萬·彼得羅維奇。

發展

自19世紀下半葉起,俄國開始積極開發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1058-1060年,俄國政府利用中國清政府受困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機會,通過《中俄愛昏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攫取了中國東北100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並且遠東總督署設在海參崴,徹底剝奪了中國通往日本海的通道。1863年,亞歷山大二世冒著西方幹涉的風險,出兵鎮壓波蘭起義,將波蘭王國降為俄羅斯的壹個省。1864年,他結束了持續多年的高加索戰爭,將高加索地區完全納入俄羅斯版圖。

1864年至1865年期間,俄羅斯先後征服了中亞地區布哈拉、希瓦兩大汗國160多萬平方公裏的遼闊疆域,基本確立了對中亞地區的統治。為了更好地開發中亞、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俄羅斯決定將阿拉斯加州654.38+0.5萬平方公裏的土地賣給美國(另壹份文件說是租借99年)。1867年,俄羅斯和美國簽訂條約,以720萬美元出售阿拉斯加。1875年,俄國與日本在聖彼得堡簽訂條約,日本承認南庫頁島為俄國領土。

1870普法戰爭後,俄國在歐洲重新活躍起來。1871年3月,在倫敦和會上,俄羅斯最終推翻了1856年俄土戰爭戰敗後簽訂的條約,取消了俄羅斯禁止在黑海擁有海軍艦隊等不利條款。1873與蒲、敖結成“三皇聯盟”。4月1877日,俄土戰爭再次爆發。這壹次,俄羅斯通過苦戰取得了勝利,前鋒逼近伊斯坦布爾。次年3月3日,俄土簽署《聖斯特凡諾條約》。雖然這個條約由於英國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的幹預而被廢除,但它仍然保留了它的很大壹部分成就。保加利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獲得廣泛自治,塞爾維亞、黑山和羅馬尼亞獲得獨立。在這場戰爭中,俄羅斯還獲得了此前土耳其統治下的大片領土。南比薩拉比亞和摩爾達維亞、黑海沿岸的巴統等地被並入俄羅斯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