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321-379),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居會稽(今浙江紹興)殷珊,晚年隱居金亭縣。
歷任秘書、寧遠將軍、江州刺史,以及後來的文史會稽、領軍右將軍。他的書法擅長書法、書法、書法、書法、書法、書法、書法、書法、書法、書法、書法、書法、書法、書法、書法、書法、書法。
風格平和自然,筆法委婉含蓄,清麗秀麗。在書法史上,他和他的兒子王獻之被稱為“二王”。
代表作有《黃庭經》、《樂毅論》、《十七帖》、《蘭亭集序》、《正月帖》等。其中《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最好的行書”。
2.顏真卿
顏真卿(709-784年8月23日),京兆萬年(今陜西Xi安)人,生於臨沂(今山東臨沂)。顏師古五世是唐代著名的宦官、書法家和秘書監,師承孫和司徒清。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顏真卿出家為秀才,在寺中擔任監、助。後來,由於得罪了權臣楊,他被貶為平原太守,被世人稱為“燕平原”。安史之亂時,顏真卿率領叛軍討伐叛軍。
後來,他去了鳳翔,被授予憲法部長的頭銜。當唐代宗做官時,他去了尚書省的吏部,壹個王子和壹個姓氏,他被命名為魯公,被稱為“陸埮公”。
興元元年(784年),他被派去告訴叛軍李希烈,並敬畏地拒絕了小偷,最終被壹巴掌打死。他被殺後,曹的繼承人和三軍將士都哭了。謚號司徒,謚號“文忠”。
顏真卿書法精湛,擅長書法。初學的褚遂良師從張旭,得其筆法。其楷書端莊雄偉,行書遒勁有力,開創了“顏體”楷書,對後世影響很大。
代表作有《多寶塔碑》、《勸學詩》、《顏碑》、《祭侄文稿》等。
3.米菲
米芾(1051年—1107),本名坤,後改姓坤,本名羋或芊,湖北襄陽人,時名海嶽外史,亦稱坤熊、霍征後裔。北宋書法家、畫家、繪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並稱“宋四家”。
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尚書。祖籍山西,後遷居湖北襄陽,後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能寫詩,善書畫,精鑒別,書畫自成壹家,創立“米甸山水”。
它是畫家、鑒定家和收藏家。他的性格怪異,行為瘋狂,當他遇到石頭時被稱為“兄弟”,他崇拜他,所以他被稱為“米顛”。宋徽宗被任命為書畫博士,又名“羋襄陽”和“羋南宮”。
米芾的書畫自成壹派,枯木竹石,山水畫別具壹格。他在書法方面也頗有造詣。他擅長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並且擅長臨摹古代書法,達到了混淆視聽的程度。
主要作品有《多景樓詩》、《洪縣詩》、《山研銘》、《祈月帖》等。
4.趙孟頫
趙孟頫(fǔ)(1254 10 10月20日-1322 7月30日),字子昂,漢族,生於宋雪路,又名水晶宮道人、古爾波,中年在孟頫工作。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年元初著名的書法家、畫家、詩人,之孫,秦王趙的後裔。
至元二十三年(1286),趙孟頫經臺灣欽差大臣程巨夫推薦,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尊敬。歷任薊縣學士、濟南道總經理、江浙儒士、翰林學士。累官翰林學士程誌,博士榮祿。
晚年,他逐漸隱退,然後向病魔乞求幫助。知止二年(1322),趙孟頫去世,享年69歲。他被江蘇省中書省平章縣布政使魏國公謚號為“文敏”,故名“趙”。著有《宋學齋文集》等。
趙孟頫博覽群書,擅長詩文,經濟知識淵博,工書法,精繪畫,擅長金石,性情流暢,懂得鑒賞。尤其是在書法和繪畫方面。在繪畫上,他開創了元代繪畫的新風格,被稱為“元人之冠”。
趙孟頫還擅長篆書、隸書、真跡、書法和草書,尤其擅長楷書和行書。其書風飄逸靈秀,結構工整,筆法嫻熟,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代表作有《宋學齋文集》《秋郊飲馬》《示石灌林》《松石老子》等。
5.王鐸
王鐸(1592-1652),字玨思,別號石橋、喬松,又名池庵、池仙道,河南金夢人。明末清初畫家。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被譽為“東南北王”。
明天,開二年(1622),他被主考官袁可立提拔,進入國子監,擔任禮部尚書。崇禎十六年(1643),王鐸為東葛大學士。
崇禎十七年(1644,清順治元年),授禮部尚書兼觀弘文學院學士,加壹點太子保護,清順治年間(1652)病逝於家鄉。六十壹歲時葬於河南鞏義洛河。
王鐸書法作品有《仿山園帖》、《郎華亭帖》,繪畫作品有《雪景竹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