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確定輸出內容。
用戶是輸出信息的主要用戶。所以在設計輸出內容之前,首先要確定用戶、目的、輸出速度、頻率、數量、安全要求等因素。據此設計輸出信息的內容,包括信息形式(文本、表格、圖形)、輸出項、數據類型、數字等。
(2)選擇輸出設備和介質
常用的輸出設備包括顯示終端、打印機、磁帶機、繪圖儀、縮微膠片輸出設備、多媒體設備等。輸出媒體包括紙張、磁帶、磁盤、縮微膠片、光盤、多媒體媒體等。
(3)輸出格式
輸出的信息要有格式,符合用戶的要求和習慣,清晰美觀,易於閱讀和理解。
報告是最常用的輸出形式。報表的格式不壹樣,比如壹次性報表的格式和需要多次使用或者長期保存的報表的格式不壹樣。但是,報表壹般包括三個部分:頁眉、正文和頁腳。頁眉部分是標題,正文部分是整個報告的內容,頁腳是壹些補充說明或腳註。
輸出設計可以用輸出設計書來表達。
輸入設計是設計系統接收外部數據的內容、方式和格式,其作用是將外部信息轉化為內部信息,是信息處理的“源頭”。輸入設計包括輸入模式和校對模式的設計,還應包括相應管理規則的制定。
輸入設計的目標是確保向系統輸入正確的數據,應遵循以下規則。
(1)輸入設計原則:
1)最小數量原則。
在滿足加工要求的前提下,盡量減少投入量。輸入越小,出錯的機會越少,花費的時間越少,數據的壹致性越好。
2)簡單性原則
輸入過程應盡可能簡單,以減少錯誤的發生。
3)早期檢查的原則
輸入數據的檢查應盡可能靠近原始數據發生點,以便及時糾正錯誤。
4)少轉換原則
輸入數據應盡可能采用處理所需的形式,以避免數據轉換中的錯誤。
(2)輸入設計的內容:
輸入設計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輸入數據內容
數據來源主要是DFD地圖的輸入數據流。可以參考數據字典來考慮輸入數據項的名稱、數據內容、精度和數值範圍。
2)選擇壹個輸入設備
常用的輸入設備有鍵盤、鼠標、讀卡器、光電閱讀器(條碼閱讀器)、語音識別器、圖像掃描儀等。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輸入方式和設備也在不斷更新。
選擇設備時,應考慮以下因素:
3)檢查輸入數據的準確性
輸入設計最重要的問題是保證輸入數據的正確性。對數據進行必要的檢查是保證正確輸入的重要環節。
4)輸入屏幕的格式設計
輸入屏幕的格式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
(3)校對方法
校對主要是為了鍵盤輸入。設計壹套合理的校對方法是將數據正確輸入計算機的重要保證。常用的校對措施如下。
1)人工校對
手工校對有兩種方法。壹種方法是在輸入每條記錄後輸入下壹條記錄。另壹種方法是輸入所有數據,顯示(或打印)所有數據,然後人工校對。
2)二次輸入
這是壹種常用的數據輸入方式,尤其是在修改密碼時。這樣,同樣的數據輸入兩次,由計算機進行比較。如果兩個輸入相同,則認為是正確的輸入。這種校對方法的缺點是,如果兩次輸入相同,但實際上是錯誤輸入,計算機無法判斷,必要時需要人工校對。
3)根據輸入數據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校對。
如借、收、送、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