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錢穆的《國史大綱》有什麽特點?

錢穆的《國史大綱》有什麽特點?

《國史大綱》是壹部簡短的中國通史,以大學教科書的風格編寫。內容包括中國歷史從古代三代到20世紀中期的演變和發展,特別是經濟社會、政治制度、學術思想及其相互影響的情況。本書(修訂第二版)共八章四十六節,53萬字。編纂力求前後壹致,以便讀者了解混亂興衰的原因和國家生活的精神。

這本書寫於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作者的憂慮躍然紙上。商務印書館6月出版,1940。當時洛陽紙價格昂貴,成為大學的歷史教科書,風靡全國,對學生積極抗日、增強民族凝聚力起到了積極作用。修訂版由臺灣省商務印書館出版於1974。到1992年,已在18年出版,第二次修訂在1994年出版。6月1994北京商務印書館印刷了第二次修訂版,之後又多次重印。這本書也被收錄在臺北聯經出版公司出版的《錢彬斯先生全集》中。

作者錢穆(1895-1990)是著名的國學大師。他出生於江蘇無錫,原名,本名邰思,後改名穆。我家很窮,我很小就失去了父親。高中畢業後,我無法學習,所以我可以自學名師。原本是中小學教師的他,在1930之後在高等院校任教。先後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武漢大學、華西大學、江南大學等學校任教授,並創辦香港新雅書院。他的代表著作有:《劉父子年譜》、《先秦諸子誌》、《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政治學私談》、《朱子新學案》、《中國學術通識》、《中國學術思想史叢書》等。他壹生寫了70多種書,約654.38+04萬字。他在中國文化和中國史的壹般理論方面取得了許多成就,特別是在先秦學術史、秦漢史、漢代經學、宋明理學和現代思想史領域。

《國史大綱》的導言非常重要,它表達了作者的文化觀、歷史觀和方法論。他指出,研究歷史和編寫中國通史的目的在於兩點:第壹,它可以清楚地展示我們民族過去文化演變的真相,並為有興趣了解中國過去政治、社會和文化演變的人提供必要的知識;第二,要能在歷史的整合中反映當今中國各種復雜棘手的問題,這對有誌於創新現實的人來說是必要的參考。前者在於積極尋找國家和民族永久生命的源泉,這是推動壹切歷史的精神所賦予的;後者在於被動地指出國家最近生病的癥狀,這是改進當前計劃的基礎。這是錢穆寫這本書的主題。

錢穆指出,研究中國歷史的首要任務在於在民族內部尋找其獨特的精神。中國歷史的演變,其基本精神表現為學術思想文化的演變,這與其他民族不同。錢穆諄諄告誡:中國人懶於探究民族歷史的真諦,卻敢依賴他人之言,於是肆意破壞,輕言改革,必將自食惡果。他反復強調,中西文化的演進是不同的,不能簡單地用西方歷史照搬中國的歷史,而是要肯定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文化特殊性、文化價值的差異性和相對性。

作者關註時代的變化,如戰國學術思想的變化、秦漢政治制度的變化、魏晉三國社會經濟的變化等。其中,第六章為春秋戰國時期“民間博雅之學的興起”,第八章為西漢時期“大壹統政府的演變”,第十章為東漢時期“士族的新地位”,第十八章為“偽裝的封建勢力”,第二十至二十壹章分別講述土地制度、軍事制度和宗教思想, 第二十三至二十四章是關於唐代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狀況,第三十二章是關於北宋的文人。 本書作者可以將壹個問題延伸壹兩千年,從壹個點進行全面系統的梳理。例如,農地制度可以整合晉朝至唐朝的租庸調和兩稅法。

作者對近代史研究中的傳統背誦派、創新宣傳派和科學考據派進行了揚棄,並分析了它們的優缺點。作者認為,史學不等於技術、歷史知識和史料,不能純粹是對書籍和人物的研究;歷史是“人”的歷史,所以做歷史研究不能離開被稱為“客觀”的“人”;史學必須與當前的現實相關,但不應急於與現實聯系起來。它不是宣傳口號和改革現實的工具。他強調了國家歷史和文化特征的重要性。壹個民族如果對過去的歷史沒有了解,缺乏起碼的尊重,就會成為壹個沒有文化、沒有歷史意識、沒有智慧的民族。他主張努力挖掘民族內部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內在活力與動力。如果不深刻理解民族背後的文化精神,國家可以消失,民族可以分散。

現代歷史研究的各種流派在政治制度、學術思想和社會經濟方面的結論如下:在政治上,自秦以來的歷史是專制和黑暗的;文化上,秦漢以後兩千年,文化思想停滯不前,沒有進步,或者把當前的病態歸咎於孔子和老子;社會經濟方面,秦漢以後的中國社會經濟落後。

錢穆的通史研究反對建立在對西方歷史壹知半解的基礎上,主張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歷史發展的個性和特點。他還認為國家歷史是壹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具有整體性和動態性。他認為中國的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和學術思想幾千年來壹直在發展變化,而不是壹成不變的。

就政治制度而言,政治演變經歷了三個階段,從封建制(分封制)到郡縣制(秦漢時期完成),從宗室外戚組成的政府到文人政府(西漢中期至東漢時期完成),從世家大族到科舉再到科舉運動(隋唐時期完成),考試和選舉成為維持中國歷代政府紀律的兩大支柱。錢穆非常關註中國行政官員的選拔制度、文人在文官政府中的地位、政治權力與四民社會的關系。就學術思想而言,先秦諸子不僅脫離了宗教勢力,而且獨立於政治勢力。它起源於周後期和先秦時期,並傳播到秦漢隋唐時期,而且持續了很長時間。北宋學術的興起,實際上是繼先秦之後第二個平民社會學術思想自由發展的新氣象。就經濟而言,秦漢以後的進步表現為經濟區域的逐漸擴大,而經濟發展與文化交流和政治建設齊頭並進。雖然歷史上的速度不同,但總的趨勢是在和平中前進。

錢穆認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運行背後都有壹個理念。在學術思想的指導下,秦以後的政治社會朝著合理的方向發展。例如,公務員選拔和考試是由李雲所謂的“天下為公,選拔人才可以晉升”引起的。給全國人民壹個合理的教育,在這種教育下選拔人才報效國家,有成績的人可以晉升。這是周後期士人政治思想的體現。秦漢以後的政治大體上朝著這個方向演變。漢武帝根據董仲舒的提議,罷黜百家,獨尊五經博士,讓弟子成為唯壹的正途。從那時起,學術地位就脫離了政治力量,它經常盡最大努力引導政治。三國兩晉時期的大壹統政府滅亡了,但東晉南北朝時期的政府規模和建國理論在漢代仍得以延續。隋唐大壹統政府建立的精神淵源是文誌思想,它與孔子和董仲舒是壹脈相承的。隋唐的統壹證明了中國雖然經歷了數百年的長期戰爭,但其背後仍有壹股精神力量使中國重新走上光明的道路。錢穆所說的這種精神力量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優秀文化傳統,是民族文化得以提升的動力,即“生命力”。

錢穆還分析了阻礙中國歷史發展的“病態”。例如,中唐以後的社會是壹個雜亂無章的社會,政治仍然是和平統壹的政治。皇室高高在上,社會離政府太遠,容易導致皇室和政府的傲慢和壟斷。又如,社會雖無豪強巨富,越來越平等,但貧窮弱勢,事務不能完全依賴政府,人民卻苦於無法自我動員。又如官民溝通在於科舉考試,科舉入仕後產生腐敗。這都是中唐以後的病態。宋儒的講座主要針對這些病癥。然而,宋朝之後,中國的政治進壹步遭到破壞。明朝對宰相的廢除、對君權的尊重和清朝的統治都背離了傳統的文人政治和文官政府的精神。這些都是中國歷史上的病態。

拯救這些病態需要壹種“康復”。這種復興是民族內部新活力的發展和壯大。錢穆認為,我們民族幾百年來用鮮血澆灌、用精肉培育的民族文化精神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充滿活力。它不僅可以從疾病中拯救自己,還可以應對西方文化的挑戰,爭取輝煌的未來。

最後,我們不得不指出,由於抗日戰爭的特殊背景,這本書的布局比漢唐更詳細但比遼金元清略詳細,比中原更詳細但比周邊兄弟民族略詳細,比制度更詳細,比人員更詳細,比文化更詳細但略少於戰爭,使用的詞語和表述是“洪陽之亂”。看作者的初衷,他內心的情結是:如果我們不區分內外之亂,難道侵略中國的日本就不能按照遼金元清的故事,合法地擁有和統治我們廣大的領土和人民嗎?(1)雖然我們可以理解作者的苦心,但今天讀這本書,我們不能不跳出漢族中心主義、華夏中心主義和正統史觀的立場,肯定相鄰的兄弟民族與漢族壹起治理中原、治理國家,為中國的歷史文化註入了活力,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發揮了積極作用。中華民族的歷史是由中國各民族共同創造的。

錢穆的這部通史著作補充了他對部門史(如政治史、學術史、文化史)、歷史人物和歷史地理的研究,也發明了他的歷史研究方法論和中國的歷史研究方法。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了解錢穆所倡導的歷史心與歷史知識、智慧和技巧之間的互動。要閱讀這本書,請閱讀作者的另壹本書《中國文化史導論》,該書的修訂版由北京商務印書館印刷,電話:1994。(郭啟勇)

(1)參見何友森:《錢彬斯先生的學術與中國哲學思想》,69頁,臺北,牧童出版社,1978。129

主編馬保柱。20世紀中國歷史名著提要。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