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心殿是壹座歷史悠久的漢族宮殿建築,建於明嘉靖年間,位於內庭幹青宮西側。
清初順治皇帝就死在這裏。
在康熙皇帝統治期間,它曾被用作皇宮辦公室的車間,專門生產宮廷用品。自雍正皇帝入住養心殿以來,營建署的作坊逐漸遷出故宮,成為清代的皇宮。它在乾隆年間重建和添加,成為集聚集大臣、處理政務、為皇帝學習、研究和生活為壹體的多功能建築群。在溥儀離開皇宮之前,清朝有八位皇帝住在養心殿。
雍正年間,皇帝的住所從幹青宮搬到了養心殿。養心殿是壹座工字型建築,分為前後兩個臥室,中間由壹個大廳相連。前殿有三間,中間壹間是皇帝召見大臣處理政務的地方,東邊壹間是“垂簾聽政”的地方;西邊有壹塊雍正皇帝書寫的牌匾,是皇帝召見軍機大臣的地方。
正點面
主殿寬7間(36米),深3間(12米)。黃色琉璃瓦坐落在山頂上,只有壹個屋檐。主廳、西廳和西廳的前部被鋪開,以容納山頂上的豪宅。中間三個房間是壹個開放的房間,雍正禦筆上寫著“中正仁和”的字樣。屏風後有兩個通往後堂的小門,上書“天車、安敦”北墻上有壹個書籍隔板,東西墻與東西暖亭隔開,墻的南面有壹個通往東西暖亭的門。
東暖閣
東暖閣是東分房和梢房,分南北、前後兩個房間,用隔扇隔開。南房是靠窗的炕,東西各有兩個寶座,是晚清慈禧、慈安聽政的地方。原禦筆“明窗”在東暖閣西南,是皇帝每年元旦開筆的地方。北室分為兩個房間,東室1沒有窗戶,北墻是床,是皇帝齋戒的宮殿。此房有仙樓,原是供佛之所。西室靠近北窗,西小室北窗下有寶座。有“綏安室”“受托人”等匾額,是皇帝禦筆。之後,“隋安室”的牌匾被移到東房的臥室床上。“寄售”原為後室中室,清末改為“壽玉春暉”。
西暖閣
西暖閣為西二房和梢房,分為兩個房間,前室西為“三希堂”,額為乾隆禦筆。因晉代大書法家王的三帖而得名。在東墻上,有壹個通往中間房間的小門-勤政賢德,有壹個雍正禦筆的牌匾,南面有壹個窗戶,北面有壹個寶座,皇帝在那裏召見他的大臣。為保密起見,南窗外設置了木柵欄。東邊有壹條通道,還有壹扇門通往裏屋。裏屋還有壹個小房間。西室名為“長春書屋”,東室名為“無盡齋”。乾隆間有佛堂,養心殿西耳堂為“梅屋”,是乾隆三十九年增設的。寺廟南面有1間房間,堅硬的山頂上有黃色琉璃瓦。
錢坫董培店
前殿東面設有大殿,為明式建築,有五條前出廊,山頂有黃色琉璃瓦。原名“輔仁齋”。養心殿?在明亮的房間裏打開門,窗臺在東西之間,尖尖之間。西配殿的規制與東配殿相同,東配殿原名叫“壹德軒”。清代沒有寺廟名稱。雍正之後,這裏建立了壹座佛寺,專門供奉皇帝。
後室
穿過養心殿“安墩和天車”兩個小門,就是壹個大廳,直接通往後堂。後殿寬五間,黃色琉璃瓦,硬山頂。它在明朝被稱為“韓春廳”,但在清朝沒有大廳。中間的“甘源紫石”據說是北墻的炕,南面的大廳與前大廳相連,形成壹個I形大廳。東西二層尖之間有壹個窗臺。西頭的“華子廳”裏有壹張床,南窗下有壹張炕,西子屋裏北墻上有壹個雕龍櫃。東尖是“自強不息”,裏面有壹張床,床上的額頭寫著“日進鬥金”。東祠北墻旁有壹寶座,額稱“天行健”。
體順堂
後殿東廂房為“體順堂”,建於明代。明初為“隴西會館”。雍正時期,沒有明堂。鹹豐賜名“隋福殿”,後改為“同和殿”,光緒年間更名為今同和殿。五室面闊,前廊、東、東圍相連,山頂黃琉璃瓦硬,皇後所居。
燕喜堂
後殿西翼為“燕喜堂”,建於明代,明初為“向真亭”。雍正時期,沒有明堂。鹹豐賜名“平安室”,光緒年間改為此名。同體適堂,嬪妃居之。
在東廂房和西廂房外有東西向的封閉房間,以及六個前出口走廊。北面有2個小房間,與前殿後圍及東西殿相連。嬪妃們等候寢宮時的值班室。
三寶室
養心殿的西套房原本是皇帝在三希殿學習和休息的地方。清朝乾隆皇帝得到了王勛的《袁波帖》;它們與王羲之的《快雪時帖》和王獻之的《中秋帖》並稱為三大奇珍。這個有三件稀世珍寶的地方叫三希堂。這三個帖子中,“快雪中的壹個晴天帖子”現在在臺北,另外兩個帖子現在在故宮。
資料流量資訊
公共汽車
在市區乘坐1、2、52、59、82、99、120、126、觀光1、17、1、2、2路公交車。或乘坐1路、5路、52路、99路、觀光1路、夜間1路和2路公交車在天安門西下車,然後步行約1000米從午門進入。
地鐵
乘坐地鐵1線在“天安門東”站下車,步行約900米即可從午門進入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