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拉西(1887—1968),蒙古族。出生於內蒙古科爾沁左翼中旗壹個貧苦的民謠歌手家庭,1968年7月在呼和浩特去世。塞拉西是著名的馬頭琴演奏家、音樂教育家、中國民族音樂家、蒙古族潮爾大師、哲裏木盟(今通遼市)成員。65438-0949年加入內蒙古文工團,60年代初赴北京講學、錄音,為後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音樂資料。生前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內蒙古音樂家協會主席、內蒙古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代表曲目有《朱色烈》、《烏拉蓋河》、《本賓希裏》、《海龍》、《比斯曼姑娘》、《滿都拉》等。
中文名:薩拉斯
國籍:中國。
民族:蒙古族
出生地:科爾沁左翼
出生日期:1887
死亡日期:1968年7月14
職業:中國民間音樂家
主要成就:馬頭琴演奏家和音樂教育家。
1955獲得表演壹等獎。
代表作品:海龍、比斯曼女孩、滿都拉等。
曾任職務: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
曾任職務:內蒙古音樂家協會主席。
曾任職務:內蒙古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
個人簡介
塞拉西(1887—1968),中國民族音樂家,蒙古族潮爾大師。出生於內蒙古哲裏木盟(今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貧苦民謠歌手的家庭。
6歲時,他跟隨父親學習鋼琴,擅長演奏馬頭琴、胡俟、三弦和演唱民歌。
自16歲起,成為草原流浪藝人,在內蒙古東部聲名卓著。
1946參加內蒙古歌舞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上演出。
從65438到0949加入內蒙古藝術團。
60年代初,他到北京講學並錄制唱片,為後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音樂資料。
1968 7月14死於呼和浩特。
生前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內蒙古音樂家協會主席、內蒙古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代表曲目有《朱色烈》、《烏拉蓋河》、《本賓希裏》、《海龍》、《比斯曼姑娘》、《滿都拉》等。
家庭的
他家的生活很艱難。我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科爾沁草原上著名的馬頭琴音樂家,他們常年放牧在牧民中間。有時候開心的人會邀請他們去家裏玩。即便如此,也很難維持全家人的生活。他家唯壹的財富是壹輛世代相傳的馬頭琴牌汽車。
莎拉從小就接觸了馬頭琴,並對扮演馬頭琴產生了興趣。他經常拿起馬頭琴模仿,當他的小手夠不到琴弦的位置時,他就和哥哥配合,壹個拿著弓,壹個按著弦。
塞拉西沒有上過學,但他對藝術的理解很高,記憶力也非常好。10歲,能獨立演奏普通民歌,經常在聚會、婚宴上表演。
成長經歷
6歲隨父學習鋼琴,擅長演奏馬頭琴、胡俟、三弦等民族樂器和演唱民歌。他被當地牧民稱為“神童”。
14歲的他挑起了生活的重擔,開始放牧別人。他忙著幹重活,還得照顧他4歲的弟弟。每天出去放牧的時候,我都要把我的小弟弟背在背上,帶上馬頭琴,在牲畜吃草,弟弟睡著的空閑時間,練習他心愛的馬頭琴。經過刻苦練習和刻苦學習,他掌握了馬頭琴嫻熟的演奏技巧。
19歲那年,我在莫力寺當了喇嘛,為了避免當兵,也為了專心學習藝術維持晚年生活。期間認識了幾位著名的民間藝人,拜他們為師。當時寺裏有壹個叫仁欽的樂師,以演奏古代宴歌聞名。塞拉西拜他為師,繼承和發展了他的演奏技巧,並融合了自己的特點,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25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42歲時,從內蒙古東部到察哈爾、錫林郭勒中部,接觸到了馬頭琴的另壹個傳統藝術流派,即“博爾吉古調弦法”和“泛音演奏”,進壹步豐富了我的演奏技巧。
幾十年的漂泊生活並沒有改變塞拉西的貧困狀況,更讓他處於無處可住的邊緣,更談不上社會地位。新中國成立後,黨對民族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對民族藝術家的關懷,使塞拉西的藝術才華獲得了新生。
1949年,62歲,入選內蒙古文工團。從此,他以更高的熱情刻苦學習演奏技巧,滿懷激情為人民演奏,開始了新的藝術裏程碑。
文革期間,塞拉西被指責為“反動藝術家”和“反動權威”,多次受到批判。她於1968年7月去世,享年81。根據塞拉西的遺願,他的骨灰被撒在呼和浩特南郊的大黑河中。
個人榮耀
1950年,塞拉西隨內蒙古藝術團赴北京參加新中國成立壹周年慶典。他受到了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為毛主席和周總理演奏了他著名的歌曲《墓出獵》,並拍攝了電影。首演中,塞拉西以精湛獨特的馬頭琴藝術在首都舞臺引起轟動,從此他更愛自己的生命,更愛他的馬頭琴演奏藝術。他努力探索,刻意提高,不斷總結,積極進取,把馬頭琴的表演藝術技巧發展到了壹個新的階段,使馬頭琴的表演這座奇葩以更加優美的姿態綻放在文藝的百花園中
1954年,塞拉西受聘在當時的東北音樂學院任教1年。在此期間,他用潮爾為德國和法國的音樂家演奏鋼琴和小提琴。同時當選為內蒙古自治區人民代表、政協委員、中國音協助理、音協內蒙古分會主席。
同年赴伊金霍洛參加成吉思汗陵園奠基儀式演出,接觸到馬頭琴表演藝術的另壹重要流派“吐爾胡特提表演法”,使其演奏技巧更加成熟。他的優秀曲目主要由三部分組成:民族器樂,如《普巴》、《荷蘭華英》;古代的宴歌,如《天上的風》、《雁》、《穆楚烈》;抒情民謠,如:諾列格瑪,兄弟姐妹,韓秀英。
在1955內蒙古文藝匯演上演奏並錄制了木楚烈、巴林炎、海龍等29首民樂作品,獲演奏壹等獎。
1957年9月,70歲的塞拉西到內蒙古藝術學校任教。在教學工作中,他熱情、認真、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獨特的馬頭琴演奏技法“科爾沁演奏法”傳授給下壹代,還教授了馬頭琴的“泛音演奏法”、“單音演奏法”、“吐爾胡特演奏法”,為祖國培養了藝術人才,履行了自己的職責,受到了學生和同誌們的好評和尊敬。在他的精心努力下,培養出了內蒙古歌舞團桑杜倫等壹批優秀的馬頭琴青年表演藝術家。
1960 165438+10月,經內蒙古黨委批準,任命塞拉西為內蒙古文聯副主席、內蒙古音樂舞蹈協會主席。
5月1962日是塞拉西在馬頭琴打球生涯的65周年紀念日,也是他的75歲生日。為進壹步體現黨對文藝界特別是對優秀民間藝術家的重視和關心,肯定塞拉西65年來在馬頭琴行為藝術活動中的成就和貢獻,內蒙古音樂圈為他舉行了祝賀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