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清帝頒布法令,將省立書院改為中西合璧的學堂,省立書院為高等學校,縣立書院為中學,州立書院為小學。
清朝末年,太湖知府賈世駿於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將為科舉制度培養人才的西湖書院改為太湖縣立中學堂。
1912(民國元年),縣議會同意將縣中學改為縣第壹高級中學。劉壹聯合中學,全稱“安慶劉壹聯合中學”,創建於1905(清光緒三十壹年),校址在安慶百花亭。所謂“劉壹”是指當時屬於安慶府的懷寧、桐城、潛山、太湖、宿松、望江六縣。原學校定名為“安慶市福中學校”。中華民國建立後,政府系統被廢除,這是壹所帶有“劉壹”字樣的名校。學校最初是由政府建立的,所有學校行政管理都由縣長下令。民國以後,治理權歸屬劉壹公共福利局。董事會重新任命校長負責學校事務。在校長之下,設學校董事壹名、監事壹名、監事壹名;後來改為教務、紀律、事務三個部門,各設壹名主任。後來,為了將紀律與紀律結合起來,采取了崗位級別任命制度,不久,成立了生活指導委員會和紀律委員會。學制最初是四年五年,後來定為初中三年,高中三年。1938年(民國27年),侵華日軍逼近安慶,廉留義初高中撤至桐城黃家鋪(因戰事吃緊無法堅持辦學),中學遷至太湖。範協邦是第壹任副校長兼教育局長。
劉壹師生遷至太湖後,最初以城北福音堂和聶、王祠堂為校舍。4月初,四個班的學生復課,(華)擔任初中主任,譚乃漢負責教育事務,負責總務。6月,日軍圍攻該地,飛機轟炸太湖縣,福音堂被毀。壹些學生組成流亡小組,撤離到大別山。今年7月,在太湖出生的董事楊惠存和趙的策劃下,學校董事會決定借用王氏宗祠在學義和復課。此時,由於頻繁的戰爭和交通障礙,遷移到太湖的劉壹中學初中部實際上與遷移到桐城的高級中學沒有聯系,成為太湖中的壹所獨立學校。學校董事會決定趙為校長,為教導主任。當年秋季,三所初中共招生150人。
1939年春,校址由薛義河遷至距縣城約8裏的蔣家嶺。學校的名字曾經是安慶齊壹李連中學,它仍然使用劉壹的原名。蔣家嶺的房子原是李有幹先生的私宅,有30多間房,包括廳、書房、臥室、客房、倉庫、廚房等大大小小的房屋。李先生慷慨地答應把房子租給壹所學校,以表示他對教育和抗戰的支持。但是李的房子只能容納100人左右。為解決校舍短缺問題,趙校長與太湖縣各界人士協商爭取地方財政撥款,並報請省教育廳撥款。為解燃眉之急,他親自帶領師生到縣城搬運被侵華日軍炸毀的福音堂和金溪小學的碎磚瓦,以滿足建房需要。他還將為他去世的母親舉行葬禮所收到的禮金全部捐給了學校,用於建立這所學校,該學校得到了省政府的獎勵。在趙校長的幫助下,建成了80多棟樓房和平房,可容納12個班和600多名學生。1940年,為發展地方教育以適應抗日救國的需要,劉壹中學在辛家沖成立了簡易師範部,培養戰時所需的農村小學教師,甘兆慶、辛哲明先後任師範部主任。辛哲明在《簡易師範學院》第壹、二期發表的《同學錄》序言中說:“自民國二十九年,即我們中華民族空前抗日戰爭的第四年起,太湖縣為發展教育以適應抗日戰爭和建國的需要,將簡易師範學院附設於縣六市聯中。始作俑者是甘卿,他已離職,當地政府很強,很有智慧。”同年秋季,劉壹恢復高中招生,招收2個班,100名學生。1941年秋,中學分校在山下的錢坫河畔成立,俞任分校教導主任。該分校培養了120多名初中畢業生。當時抗日禦敵,救國圖存,是全國人民的頭等大事。學校成立了“青年抗敵協會”,組織師生到縣城和農村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並秘密翻印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發給師生學習。為激發抗日救國的戰鬥精神,師生們學唱《義勇軍進行曲》《亮劍進行曲》《五月紀念歌》等抗戰歌曲。學校還聘請了第五戰區第34工作組組長、黨員孫覺和第34工作組成員李文濤來校任教。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不久,時任國民黨第壹戰區司令長官魏將軍秘書的地下黨員趙先生的長子回國探親(其妻女士曾在中學任教),學校借此機會邀請他作題為《論太平洋戰爭》的時事報告。他在報告中不僅分析了當時的世界形勢,而且闡述了毛澤東的“持久戰”思想,駁斥了國民黨右派散布的亡國投降論和壹些激進分子散布的速勝論,極大地鼓舞了全校師生的抗日鬥誌。在* * *黨員和愛國青年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的影響下,學校的抗日氣氛十分活躍,師生的愛國熱情日益高漲。許多學生加入了抗日隊伍。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集團軍政委、總政治部保衛部長的蔡別文將軍就是當年參軍入伍的學生之壹。
由於國民黨政府壹貫奉行消極抗日、積極反* * *的錯誤政策,孫覺、李文濤等* * *黨員和壹批進步青年的愛國行動受到國民黨頑固派的監視。在他們即將受到迫害的關鍵時刻,趙校長不顧個人安危,毅然掩護他們安全轉移。劉壹中學以其良好的校風而聞名。當時的辦學條件非常簡陋,物質生活極其艱苦,但學校處處充滿活力。校園裏有壹塊地,是李會館舊址。後來,這裏被辟為菜園。花園裏有許多松樹、竹子、李子和牛脂,但竹子還多壹點。過去,每當竹筍剛長出來時,就會被砍掉。趙校長對此深感遺憾。他寫了壹首詩:“草長在春天,生意興隆。萌芽珍惜,不日參天。”他特意做了壹個木牌,把這首詩抄在上面,掛在竹木牌旁邊;他還寫了《園竹論》壹文,說明愛護竹木和培養人才是壹樣的。趙校長就地取材、巧立榜樣的教育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從那以後,砍筍的人悄悄消失了,竹子越長越茂盛。校長治校有方,教師教學嚴謹,學生學習刻苦,所以在當時物質資料非常緊張、非常匱乏的情況下,教學質量仍然能夠穩步提高。高三學生趙在全國高中生作文比賽中獲得第壹名。在當時封閉的太湖縣,壹個普通百姓的孩子取得這樣的成就,就像在封建時代中了頭獎壹樣,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劉壹中學優秀的校風還表現在對學生的特殊關懷上。1942年冬天,高三學生孫偉因病去世。同學聶加興在學校的內墻報紙上寫了壹篇文章表示哀悼,文章批評了學校的診斷和治療不及時。這張海報剛好被來參觀學校的教育部門督學看到了,就是批評了學校的教官。軍訓教官王鐵如認為學生在墻報上公開寫文章是離經叛道的行為,違反了校規,威脅要懲罰作者,並當眾撕毀墻報。這種粗魯無理的行為激起了高三學生的憤怒,立即宣布罷課,湧向教師宿舍,搗毀了王的臥室並燒毀了他的衣服和被子。見此情形,王鐵如幾乎瘋了,立即要求太湖保安隊抽調軍警出戰。壹時間,校園裏布滿了崗哨,武警虎視眈眈,白色恐怖籠罩著整個校園。幾個學生在他們的帶領下從後山逃跑了。王鐵如仍不死心,依靠保安隊的力量,迫使當時負責學校事務的教務主任陳沃祿召開臨時校務會議,強行宣布開除聶加興、趙碧、梅、劉仙林、褚、何模等六人。這壹風潮後來被稱為“六君子事件”。事發時,校長趙時輪正在外地參加會議,在返校途中得知此事。在冷靜分析了事件的原因後,考慮到不能得罪得到保安隊支持的王鐵如,也不能讓六名有誌青年白白失去學習機會,他公開同意開除六名學生,但將開除名單鎖在抽屜裏,沒有向教育部門報告,並保留了六名學生的身份,並暗中示意六名學生向其他學校借款。8月194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至此,經過八年浴血奮戰,中國人民付出了3500萬同胞犧牲的高昂代價,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全國人民欣喜若狂,劉壹的師生也欣喜若狂!6月10日“雙十節”當天,太湖市各行各業的數千名工農兵、商人和士兵舉行了慶祝抗日戰爭勝利的花燈遊行。廉留義中學師生排練的文藝節目和他們繪制的彩燈格外引人註目。除了踩高蹺、跑旱船、騎驢、蕩秋千、舞獅、舞龍燈、漁民撒網、十面鑼鼓等傳統民俗節目外,還有各種弘揚民族精神、歌頌抗日人民的新鮮燈飾,如《八仙過海》、《八錘鬧朱仙鎮》、《醒獅》、《雄渾山河》。壹些諷刺貪官汙吏的彩色燈籠也出現在了提燈遊行中,如“拔鵝”和“棺材裏伸出手-死了”,觀眾們鼓掌。1946年春,劉壹中學師生在與太湖人民團結奮戰八年後,懷著慶祝抗戰勝利的喜悅遷回安慶。部分太湖教師和兩個班的初中生合並到太湖縣,留在了太湖。全校共有54個高中教學班,5400多名學生。現有教職工170余人,其中特級教師2人,高級教師61人,省級“教學之星”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