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門是衙門,古代稱之為“牙門”,因為古代軍營裏掛著野獸的獠牙來展示武藝。唐代“衙”與“衙”相通,故寫成“衙署”。在宋代,人們只知道“衙門”而不知道“衙署”。
在大門的東側,門廊下有壹個“委屈鼓”,是百姓用來抱怨委屈和向官員報告的。然而,那些抱怨不滿的人壹次只能罷工三次。如果他們不分青紅皂白地罷工,就必須先拉他們壹把,然後再審判他們。兩對巨型橋墩,即大門和儀器門,高70厘米,寬85厘米,厚40厘米,重800多公斤。它們是隋朝的遺物,是縣政府現存最古老的建築構件,是國家壹級文物。
儀門前甬道東西兩側各有壹個荷花池,南北長18米,東西寬6.5米,深3米。隧道下有三孔石券,橋洞連通東西蓮池。蓮池種藕養魚非常雅致,是密縣的壹大景觀。蓮池與“恥”諧音,意為清水衙門,清正廉潔,汙泥不沾。荷塘通常是高級官員使用的。縣官修建的荷塘是密縣縣官的壹大特色,也是全國唯壹保存下來的荷塘。東漢密縣縣令卓茂被劉秀皇封為“德厚”,因此他的官階高於壹般縣衙,這在縣衙的很多地方都有體現。
解放後,蓮池壹度堆滿了垃圾。經過清理和挖掘,西連池已於2003年6月恢復原貌。它是唯壹保存了蓮池的縣政府。
儀門的意思是“有儀可像”,意思是縣令的行為可以為百姓樹立榜樣,是進入縣衙後的第壹道禮儀門。由於密縣縣令卓茂曾經被皇帝封官,官員到達儀門時必須遵循“文臣下轎、武官下馬”的禮制。除重大慶祝活動或重大案件審判外,主入口通常關閉。儀門兩側有側門,東側的“人門”又稱“健康門”,是普通人進出用的;西側是“鬼門關”,也叫死亡之門,平時是關著的,只有處決死刑犯時才開門拉出去行刑。大堂庭院寬敞宏偉,位於縣政府中心,是縣政府的第二個庭院。它南北長40米,東西寬50米,占地2000平方米。它是縣政府舉行慶祝活動或重要集會的地方。在大廳和儀器門之間的過道上,有壹個石環作坊。在南方,有三個大字“龔升明”,在北方,有16個字“二風二路,高,人民容易被虐待,但上帝很難被欺負”。
大堂院子的東西兩側原本是六個房間,左邊寫字,右邊抱臂。東側為官員(政府人員)、住戶(稅務、財務、戶籍等)的三間房。)和儀式(教育、慶祝等。),西側有士兵(軍人)、罪犯(公安)(道路、倉庫等)。),是縣政府的職能部門。1954,東三房改建為密縣倉庫,西三房拆除,尚待恢復。
大堂是縣政府中軸線的主體建築,也是縣政府建築群的中心。它長17米,深12米,高10米,立柱12根,建築面積204米,與平臺和車棚融為壹體,高大壯觀。每當下雨時,雨水在大堂和棚子之間形成水幕,這是密縣的壹大風景。在大堂前建卷棚是壹種高級官員建築形式,在壹般縣衙中相當少見,對研究明清官員建築形式具有重要價值。
目前,大堂已完全修復,現以原狀展示。
大堂正中有壹個縣衙,上面掛著東漢卓茂賜的“高懸鏡”和“贊漢舊制”的牌匾,案上擺放著文房四寶和紅綠頭像。正面屏風繪有“海中朝陽”圖,象征著它像大海壹樣清澈,像太陽和月亮壹樣明亮。大堂天花板繪有八卦太極圖,是根據堪輿理論中八卦方位圖的含義設計的。周圍的仙鶴飛向中心,象征四方回歸。傳說第五任縣令當庭打虎的案子就在這裏。
大堂兩側陳列著縣官的禮儀儀式,包括綠旗、藍傘、綠扇、桐棍、鼓、四升藍絲轎子等。大堂西側還有漢代至民國密縣縣令(* * * 197人)簡介。
大堂西側為殿章閣,民國時期為水利單位辦公場所,現為新密革命歷史陳列室。大堂後的二廳、廂房、宅門同構為縣衙三院,縣令行使權力的地方。
宅門是第三個庭院的入口,北面寫有“正義”、“國法”和“人情”字樣,提醒縣官遵循正義,遵守國家法律,在處理案件時考慮周全。
宅門是縣衙的咽喉。所有進出房屋的人都必須在宅門東側的門子房登記,找出並放入登記簿。普通人不得隨便進入。在封建社會,門子房之門經常向出入的人索賄,後來演變成封建衙門的陋習。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生動地刻畫了官員的醜惡嘴臉和葫蘆僧判葫蘆案。
二廳建築格局與大堂相似,建築面積160.5平方米。東西兩個房間,舊的是茶室和招兵室。二廳是審理預審案件時縣官退庭休息的地方,也是縣官大堂。堂前有兩塊跪石,東側的方形石是原告的跪石,西側的方形石是被告的跪石。二堂屏風上掛著“三間堂”的牌匾,堂號由清朝康熙時期的密縣知府蒙昧確定,即“鑒於鏡、鑒於古、鑒於人”,即與警察壹起辦案的縣官。即便如此,在封建時代,二大殿是不允許普通民眾進入的,這往往會造成冤假錯案。二廳之後是三廳院,是縣衙的第四個院落。它是官員居住、工作和旅行的地方,普通人很難到達。因此,該院經常種植南方天竺和桂花等花卉,因此也是竹桂園之城,與“主貴”諧音。
三大殿為五座回廊式建築,建築規模與兩大殿相當。第二廳的中間是審理花案(涉及婦女)和機密案件的地方。大廳裏的牌匾上寫著“退思”四個字,即事後審視自己的言行,盡力思考,退思改過。東邊的第二個房間是接待來訪官員和討論政治事務的會議室和接待室,西邊的第二個房間是縣官員休息和更衣的地方。
目前,這三個大廳已經全部修復,現在它們以其原始的歷史面貌進行修復和展示,並提供古裝照片服務。
三堂院的東西廂房是師爺的辦公室,最早辟為密縣老照片展。
唐三大院的後面是縣政府最北部的第五個大院,主要建築是大仙大樓。大仙樓由五座雙層小瓦房組成,東廂房和西廂房各由三座雙層小瓦房組成。這裏是存放縣衙重要檔案和貴重物品的地方,年底封官時印章也存放在這裏。由於古代沒有正式的印章保管制度,所以專門提供不朽的神(狐貍)來乞求安全。
大仙樓目前已修復。密縣縣衙監獄位於大堂以南、義門以西,屬八卦中的坤,俗稱南澗。這座監獄建立於隋朝,並多次重建。歷經唐、宋、元、明、清、民國,壹直沿用到2002年底。其服役時間近1400年,甚至超過了山西洪洞監獄。它是中國服刑時間最長的監獄,可謂“中國第壹監獄”。
監獄是磚石結構,墻壁高4-5米,有嚴格的屏障。現有牢房和看守室60多間,面積近3000平方米。監獄由外監獄、內監獄和女監三部分組成,還設有壹座監獄廟。外部監獄是臨時關押犯人的地方,相當於今天的看守所。裏面有個水牢,和蓮池相連,現在沒了。在內監獄,重刑犯被關押,女囚犯被關押在女子監獄,無論案件的嚴重程度如何。解放後仍作為監獄使用,並新建了南樓、北樓和崗亭等建築。
除了威懾犯罪,監獄還在鎮壓人民反抗方面發揮著反動作用。土豪劣紳經常把所謂的“刁民”綁在縣太爺身上加以指責。從1921到1949,無數革命先烈在這裏遭到反動派的迫害。
1939年,國民黨密縣縣長孟祥林與中央特務頭子王壽山勾結,在密縣瘋狂鎮壓革命,逮捕了28名生產者和進步青年。《黨員》中的張民權、郭蘭和司樹森被鞭打、烙印、澆辣椒水、坐在老虎凳上並被關進水牢...被折磨。密縣地下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革命力量遭受重大損失。
2003年8月20日,新密市公安部門正式將縣衙監獄移交市文化部門管理,現由縣衙博物館管理,館內陳列著歷代刑具烙畫、清代刑具、刑具泥塑等展品。從此,縣衙監獄揭開了千百年來的神秘面紗,成為縣衙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教育後代的重要場所。據傳說,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繼位後不久,他的侄子在街上遇到了壹位美麗的平民蘇小娥,並上前調戲,但蘇小娥打了他壹耳光。皇帝的侄子惱羞成怒,從隨從手中奪過梅綺棒,打了蘇小娥。這時,他旁邊的壹個大漢出來阻止,並把梅綺棍子擊落在地上。皇帝侄子周圍的侍從拔刀刺向大漢。大漢躲開了,刺死了皇帝的侄子。隨從趕緊把屍體擡回屋裏,栽贓說侄子是被大漢殺死的。劉邦立即下令將大漢關進監獄,判處死刑。
當蘇小娥聽說恩人即將被殺時,她決定沖進金廟救人。她和妹妹拿著鑼鼓,在宮前猛敲,喊著委屈。當劉邦聽到鼓聲時,他告訴蘇小娥去寺廟。當他問及整個故事時,他放了英雄並斬首了隨從,所有的人都鼓掌。
受蘇小娥的啟發,劉邦下令各級衙門在城門前設立申訴鼓,方便百姓申訴。從此,擊鼓成為封建官吏體察民情的重要手段,從漢代到清末沿用了兩千多年。西漢時期,河南密縣有壹位縣令卓茂,他是南陽人。他是壹位知識淵博的學者。在他秘密任職期間,他大膽改革和修訂了許多法律條款,其事跡感人至深,受到了密縣人民的愛戴。據傳說,當他被轉移到首都並離開密縣時,人們爭先恐後地相互轉告。在他離開的那天,他們聚集在路上,啜泣著,依依不舍。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密縣人民在大圩鎮修建了卓茂寺,隋朝以後,他們在老城區修建了第二座卓茂寺。
如今,新密地區流傳著許多關於他的故事。包括密縣在內,古代各縣的寺廟都供奉著漢代的兩位名臣:蕭何和曹參。蕭何協助劉邦建立漢朝,後來擔任丞相,並制定了各種法律法規,史稱“蕭何法”,對鞏固西漢政權起到了關鍵作用。蕭何死後,曹參繼承了郭襄,壹切都遵循舊例,即“遵循小草的規則”。
從那時起,小草壹直受到古代地方政府辦公室中負責文件的小官員的崇拜,所有縣辦公室都崇拜小草,壹方面,學習他們忠於君主和愛國主義的工作精神和忠於職守的精神;另壹方面,我也想尋求他們的祝福,讓我的事業蒸蒸日上。
除了官神之外,官廟還供奉著小官神。在宋代,每年秋天,官署裏的小官員都會籌集資金舉行神會祭祀倉頡。倉頡是壹個神話人物,傳說是創造文字的黃帝史官。因為“蒼劍造字”的典故,作家們把他當作自己的守護神。和曹有時被認為是小官員。舊時衙門院內有壹桌案,上面擺放著文房四寶、法槌、簽筒等辦案所需之物,俗稱“三尺公案”。事實上,桌案既沒有三英尺長,也沒有三英尺寬。以清朝為例,“三尺公案”長約六尺,寬約二尺。既然如此,為什麽法庭上的桌案被稱為“三尺案”呢?
在紙發明之前,文字寫在三尺竹簡上,所以古代的法律也被稱為“三尺刑罰”。衙門是縣官依法審理案件的地方,因此用於審理案件的桌案被稱為“三尺公案”。
在過去,衙門的大廳裏總是有兩個簽盒,上面有紅色和綠色的頭像。縣令老爺抽出綠頭簽派衙役去抓人,課堂上抽出紅頭簽打人。在清朝,竹簽和木棍發揮了特殊的作用。壹根棍子的體積只是家庭部門評定的壹個水桶,而壹根竹竿的長度只是壹個標準英尺。在公平交易中,如果對金和梁的短缺有爭議,縣官可以在衙門理論時使用竹簽管進行測量。據不完全統計,自漢代卓茂任職至民國初年(民國八年),密縣有縣令、大儒華池驛、知府等178人,入《密縣誌傳》者38人,入密縣名臣祠者僅10人。他們誠實守法,他們使政府受益,並在人民中享有壹定的聲譽,為人民做出了巨大貢獻。
密縣祭祀官員起源於漢代的卓茂。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知縣楊泰在舊城文廟(現已不存在)前修建了“名臣祠”,祭祀了密縣七位名臣。清朝光緒年間,密縣人民在舊城西門外的關悅寺修建了壹座“後弦寺”,並增加了三名縣令。下面簡單介紹壹下這10人的生平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