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又稱楹聯或對聯,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木、柱上的對偶句。它是我國人民普遍喜愛的壹種民族文化形式。當人們遇到重大事件或時刻,如婚禮、葬禮、節日和生日時,他們都喜歡用它來表達慶祝或哀悼的情感。這種對聯在春節期間使用最廣泛,它被稱為春聯。春聯,又稱“門對”“春貼”“對聯”“對聯”,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細膩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表達美好祝願。每年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選壹副大紅春聯貼在門上辭舊迎新,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
春聯源於古代的桃符。清代《燕京食隋記》中記載:“春聯也是符濤。”當時,“符濤”是掛在大門兩側的長方形紅木板,上面寫著“申屠”和“雷宇”的名字,以辟邪。五代十國時期,有人在宮廷中的桃符上題寫對聯。據《宋史·蜀家史》記載,後蜀宗師孟昶曾在紅木板上題詩壹首,落第為學士辛殷尋。“非工作之余,他假意寫了壹幅雲:‘新年到余慶來,甲節到長春來’,這是我們國有文字記載的第壹幅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被稱為“符濤”,王安石的詩中有壹句話:“千家萬戶總愛換新桃。”後來,由於紙的大量生產,桃符逐漸由紅木板改為紙,稱為“春貼”,這是粘貼春聯的開始。
“春聯”壹詞出現於明初。春聯的流行盛行於明代。據《茂雲樓雜記》記載:“春聯始於明太祖。京師金陵在除夕之夜突然頒布法令,官員和學者的門上必須貼上幾副春聯。毛偉走出了視野,以為自己在笑據說,有壹年除夕前,他頒布了壹道詔令,要求金陵家家戶戶在門框上貼上用紅紙寫的春聯,以迎接春節。大年初壹上午,朱元璋微服出巡,挨家挨戶檢查春聯。每當他看到寫得好的春聯時,他都非常高興並贊不絕口。朱元璋在視察時看到壹戶人家不貼春聯,非常生氣。他問為什麽。侍從們回答說:“這是壹個從事殺豬和切豬的主人。他過年很忙,還沒來得及請人寫信。”朱元璋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為這戶人家寫了壹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壹刀斬斷是非根。”寫完之後,我會繼續巡邏。過了壹會兒,當朱元璋結束巡視返回皇宮時,他再次路過這裏。當他看到屠夫的房子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時,他問這是怎麽回事。主人畢恭畢敬地回答:“這副春聯是皇帝親自寫的。我們在中堂高高掛起,每天都要燒香。”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於是命令他的侍從給這家人三十兩銀子。此外,他還為群臣寫春聯,並把春聯送給中山王徐達,內容如下:“破蠻夷,功德古今第壹;當妳出去的時候,妳將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送給陶安的對聯是:“國朝無雙,漢源文章第壹。”可見,“春聯”的命名和推廣是由於皇帝的親自實踐、文人的喜愛和群眾的傳播,春聯已作為習俗流傳下來。
二、對聯的特點:
對聯的特點是既要有“對”,又要有“聯”。在成對的形式中,他們彼此“合適”;上下文的內容相互照應,密切相關。對聯的上下聯必須結構完整統壹,語言簡潔明了。對聯的特點概括為“六個階段”,分類如下:
首先,字數要相等。在線單詞的數量等於離線單詞的數量。長聯每壹分句的字數相等。有壹種特殊情況,就是上下聯的字數有意不同。比如民國時,有人嘲諷袁世凱的對聯:“袁世凱千古;中國人民萬歲。”第壹部分的“袁世凱”和第二部分的“中國人民”意味著袁世凱對不起中國人民。
對聯中允許重疊或疊字。疊字和疊詞是對聯中常用的修辭手法,但疊字時要註意上下對聯的壹致性。如明代顧憲成《無錫東林書院聯》題:“風雨讀書聲可聞;家事國事天下事無所不關心。”
但是,在對聯中應盡可能避免“同音”和“異音”。所謂同音異義,就是同壹個字在上下兩部分的相同位置上是對立的。所謂異位重詞,是指同壹個詞出現在上下鏈接的不同位置。不過有些虛詞是允許有同音的,比如杭州西湖的葛陵蓮:“桃花流水之歌,綠蔭草葉之間。”
上下聯的“之”字是同壹個地方重復的,但因為是虛字,所以還可以。但有壹種特殊格式的“異位互重”(稱為“換位格”),如林森執孫中山先生的對聯:“壹人永恒,壹人永恒。”
第二,詞類對等。現代漢語中有兩種詞類,即實詞和虛詞。前者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和代詞。後者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感嘆詞和擬聲詞。詞性對等是指上下部分位置相同的單詞或短語應該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詞性。首先是“實歸實、虛歸虛”的規則,這是最基本的規則,也是含義最廣的規則。在某些情況下,只要遵循這壹點。其次是詞類的對應規則,也就是上面的12個詞相互對應。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應該遵守這條規則。第三,語義對應規則是指把用漢字表示的同壹類型的事物放在壹起進行對抗。古人很早就註意到了這種修辭方法。具體來說,名詞分為許多小類,如天文、季節性、地理、官職、植被、鳥類等。最後是相鄰類別的對應規則,即類別相鄰的詞可以相互配對。如天文之於季節,天文之於地理,地理之於宮殿等。
三是結構相稱。所謂結構相稱性,是指上下連詞的語法結構應盡可能相同,即主謂結構與主謂結構相對,動賓結構與動賓結構相對,並列結構與並列結構相對。比如李白的題目是湖南嶽陽樓:“水天壹色,風月無邊。”
這個連詞既是主謂結構。其中“水天”和“風月”都是並列結構,“壹色”和“無邊”都是肯定結構。
但在詞類相當的情況下,對壹些相似或特殊句子結構的要求可以適當放寬。
第四,節奏對應。即上下對聯停止的地方必須壹致,如:“不讓春秋過;老朋友來壹趟是最難的。”
這是壹副七言短聯,上下聯節奏完全壹致,都是“二二三”。較長的對聯必須有相應的節奏。
五是均勻和諧。平與平的和諧有兩個方面:壹是平與平的對立。壹般不要求字正對,但要註意上下結尾要正對,上半部分不同,下半部分平;樂句結尾或節奏點的詞應平正相反;長聯中每壹分句的結尾都應該是平對的。第二,上下對聯在各自的句子中交替出現。當代理論家於德全總結了壹套“馬蹄韻”規則,簡單來說就是“平而勻,平而勻”,像馬蹄聲壹樣有節奏地走下去。
對聯平的問題不是絕對的,很多情況下可以變通。如有疊字、復合詞、回文、幽默、音韻等。對聯中,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決定。
第六,內容相關。什麽是對聯?它既是“正確的”,也是“聯系的”。上面說的詞,字數相等,詞性相當,結構相同,節奏對應,甚至和諧,都是“對”的,只是還缺壹個“聯”。“連”是關於內容相關性的。壹副對聯的上下聯之間,內容要有關聯。如果上下聯各寫壹個不相關的東西,兩者不能反映、連接和呼應,就不能算是合格的對聯,甚至不能算是對聯。
然而,有壹種對聯形式叫做“無愛對”,上下聯逐字逐句,但內容無關緊要,上下聯含義的對比會引起意想不到的興趣。清末民初成名的何丹如,用廣州話俗語“不知門派茫然”來評論唐詩名句“誰主四面雲山?”很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