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在曾祖父時代,齋堂是方圓村很有名的地方。在街上,說妳是哪個家庭的,當妳回去打算盤時,村民會說,我知道,算盤,王賽堂,我知道——我的祖父是算盤大師。
不是富家少爺,而是地主家的少爺。
爺爺的爺爺很有商業頭腦,在城裏開了壹家當鋪,賺了很多錢。更多的錢用於建造房屋,並在寺廟下添加房屋。全部都是水平磚墻。據說墻壁裏有隔間,隔間裏有金條。他娶了壹個三房太太,大房子的孩子都跟著他,很會做生意;二房善於閱讀——也許二房太太是個有文化的人;三房家庭不太令人失望,抽煙喝酒,混日子。我的祖父來自二房,後來和兄弟們壹起回了老家,受到了長輩們的迎接。紳士回來了,紳士回來了。我不知道閱讀,但我的祖父和父親非常擅長閱讀。爺爺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後來被分配到地質隊擔任高級工程師。我父親那年考上了重慶大學。相比之下,我的學習確實薄弱,但這些碼字的微天賦,如果有來源的話,可能是從我祖父的家族中繼承的。
壹進齋堂村,妳就可以看到王家的祠堂——齋堂王嘉祠堂,兩層三個入口,旁邊有壹排附屬房間。經過多年的變遷,祠堂裏的舊物早已不見了蹤影,只剩下壹個空梁架子,以及幾個龍燈和過年時用的鑼鼓(可惜我沒見過)。然而,從祠堂的建築面積、柱子的寬度、未受損的雕刻裝飾等建築細節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壹些老王家當年的富裕。
雖然這是爺爺的家鄉,但對我們來說其實很陌生。別說我們年輕壹代了,就連我奶奶對這個地方也知之甚少。真的只能回來這個“地方”看看了,但是這裏的人互相都不認識。所以當我看到祠堂時,我在村子裏隨意走了壹圈,並發現了村子裏的寺廟在哪裏——寺廟裏仍然有香火和寺廟管理員,裏面還有壹個賽堂王的家譜,自從我阿姨來了以後就看到了。然而,我們繞了壹大圈也沒找到。我姑姑說,找人問路吧。結果我問了壹個親戚——我爺爺的表哥。當我經過這位叔叔家時,他好奇地看著我們,我沖他笑了笑。也許是因為我叔叔的好奇心,他走出了房子,只是被我們問了壹下。這中間有壹段奇妙的緣分。
費叔帶我們進屋坐了坐,很熱情地沏茶加水。後來,他還打電話給妻子和兒子見面。了解我們的來意後,他說要帶我們去看看老祖宗的老房子。有了導遊,不僅方便,而且祖屋裏還有壹個房間和壹個祠堂,後來分配給了叔叔壹家。叔叔拿著鑰匙帶著我們壹路數房子。
爺爺的祖屋有七八個房間,大部分都是相鄰的。最大的房間比它後巷的三個房間都長,其他規格也不差。不幸的是,它有自己的地方,不可能進去看看。那個宗祠現在有壹半是我叔叔家的,所以妳可以去裏面看看——我叔叔擁有的那部分是原來宗祠的宗門和中央大廳,現在房子已經廢棄不用了,只有壹些雜物堆放著。這個祠堂比村口的祠堂小了近壹半,也是三步式,但沒有廂房附屬建築。門匾已不在,唯壹幸存的牌匾被鏈接起來,透露了壹些信息。門上的雕花已經刻了很久了,也有脫落和毀壞的感覺。壹眼望去,天井和墻角長滿了綠草,潮濕的地方長滿了綠苔。與村口的祠堂不同的是,中廳的柱子是石柱,字也比較老,都是傳統的。幾乎沒有歲月和人類變化的痕跡。似乎這個石柱是保留最古老外觀的壹個。
數完房子,看完祠堂,我還想看看族譜和存放族譜的祠堂,但我最積極的姑姑說她不能去。我聽我叔叔說族譜現在沒了,寺廟看守人以壹萬美元的價格賣了它。盡管如此,我還是堅持要去看。畢竟不知道下次是什麽時候。所以我麻煩我叔叔再帶我們去壹次。
寺廟離房子有壹段距離,遠離擁擠的人群,周圍是農田和樹木,唯壹與之配套的建築是壹座廢棄的兩層老式養老院。這座寺廟不大,大小只是壹座普通的老房子。門外有壹座兩層小石塔。入口處有壹堵墻,墻後是天井。過了天井,就是正堂。檁條上有壹尊小金彌勒佛像。左邊有壹張方桌和幾條長凳。上次奶奶和姑姑來的時候,他們只是坐在這裏看族譜。我來晚了兩年,錯過了。後來我問他們,他們都說沒有拍照,但我表哥(我姑姑的兒子)描述說家譜的厚度比新華字典略薄,大小約為A4紙的三分之二。我不知道族譜賣給了誰,但我叔叔說,管理族譜的是我曾祖父三家的後代。我的姑姑對族譜被出售非常情緒化,她還告訴了我們上次拜訪時叫寺廟管理員開門的不愉快經歷,三個房間沒有生產力的傳說似乎就在這樣的怨恨中解決了,盡管最關心這些事情的女兒是無權被寫進族譜的人
據說太爺爺很早就走了,他是通過高考走出齋堂村的。再加上那個時代動蕩的歷史原因,他們的名字並沒有記錄在族譜中,在族譜中能找到的最近的直系親屬是高爺爺(沒錯,就是富爺爺的爺爺)。我想每壹本流傳下來的族譜背後,都有無數後人留下。壹代壹代都是如此。總有壹些人因為各種原因離開了,然後他們可能會在其他地方紮根,也可能有機會轉身回頭再次回到祖先身邊。
對於散落壹地的人們來說,回頭尋找自己的根必然會讓人產生歸屬感。對於那些被傳統層層包裹的人來說,祖先制度並不是人們不時想要打破的具體枷鎖。所以家譜屬於家族和歷史,它不屬於個人。對於每壹代人和每壹個活著的個體來說,真正屬於他們的,是在時代的懷抱中輾轉騰挪的步伐,以及在路上越來越清晰地看到的自我。這些大多不會在歷史上留下任何痕跡。
“根據1988年梅崗多個王氏村落編纂的《梅崗王氏族譜》記載,齋堂王氏的祖先是明初從太和梅崗遷入此地的,距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
——節選自《齋堂風光攝影入門》,點擊查看更多。
閱讀。
2017年2月3日?尤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