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漢字是大篆(甲骨文、金文、金文)和小篆。後來逐漸簡化抽象,成為隸書。隸書的出現標誌著漢字從具象的“圖畫”正式轉變為抽象的符號。到了秦漢時期,隸書達到了發展的頂峰,成為了壹種官方文體。此後,隸書書寫程式化日益嚴重,過度曲折,“蠶頭燕尾”,不僅千篇壹律,而且浪費時間。到了魏晉,戰亂頻繁,軍令滿天飛,隸書就過時了。於是在民間流行並在隸書基礎上進壹步簡化的楷書逐漸被統治階級認可,開始出現在正式場合。行書作為楷書的附屬文字,也開始萌芽。
另壹種書寫方式——草書,起源很早。從大篆開始,就有了所謂的“篆書草”。隸書出現後,相應的草書——“曹彰”出現了。書法史上第壹位“草聖”張芝,因其《曹彰》而聞名於世。到了魏晉時期,已經相當成熟,出現了壹批著名的畫家,如、魏、凱翔、恒、、陸機等。
魏晉時期雖然各種書籍已經準備就緒,但各種書籍仍處於發展變化的過程中。經過鐘繇的改革,楷書已經初具規模。但從《申報表》等楷書作品中可以看出,鐘書結構扁平,腳感僵硬,仍保留著強烈的隸書感。雖然曹彰已經成熟,但在隸書即將讓位於楷書的時候,也要求它發展成為與楷書寫法相對應的“現代草”。而行書則剛剛萌芽,書寫方法遠未成熟,地位也不足以與篆隸曹凱相提並論。
項皇帝的文武百官之職,以及鐘繇的申報表
王羲之六七歲開始學習書法,在表妹魏夫人的指導下學習鐘繇的楷書。後來,他參與了壹批學者,在楷書之外,廣泛研究和捍衛曹彰,並趕上了張芝,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從唐代對其伯母帖的摹仿可以看出,他早期的書法端莊扁平,繼承了魏晉以前的質樸美感。
由於受到老莊玄學風格的影響,再加上金代官宦家庭生活條件的富裕,當時社會的審美趣味已經由古樸逐漸轉變為韻味。王羲之對當時書法用筆笨重笨拙的狀況越來越不滿。到了中老年,他開始嘗試改變書法風格。
王羲之首先從實(範)書改革入手。魏晉以來為了擺脫真書的“古風”,在結體、標點、書體狀態等方面進行了變革,使楷書的結體趨於對稱美觀,標點的細微之處蘊含變化,高大多彩。創作此草是為了刪除曹彰帶有隸書意味的波浪,加強用筆,使轉折處的筆法連續流暢,充滿韻味。筆法的流暢,讓他的行書相比前輩有了質的飛躍。因為行書比楷書更隨性,不要求筆畫公正嚴謹,而是強調變化,要求字裏行間變化多端。這壹特點決定了前人不可能用工筆寫出高水平的行書。而王羲之則以其婉轉靈動的筆法,寫出了婉約、秀麗、渾厚的行書,從此奠定了行書、篆書的地位。
王羲之書法的壹個重要特點是,他的作品透露出壹種率性而為、從容平和的意境。這與魏晉時期玄理的盛行是分不開的。玄學講順應自然,自由放任自己的感情,“不留於物”。所以,魏晉名士大多鐘情於山川,是“墮落”的,是自滿的。王羲之也不例外。而他把這種崇高的風範,有意無意地融入到自己的書法中。他的筆法富於變化,卻沒有雕琢;筆觸不拘壹格,既不激越,也不渾厚,從容不迫,有壹種晉人特有的韻味。因為筆到了自由奔放的境界,內心的感受自然可以在筆尾流露出來。《蘭亭序》寫於江南晴空萬裏的三月。人們在畫中感受到的是“對安逸和超越的思考”。《樂論·易》講述了名將被讒謗、被禁的故事,間接反映了他政治上的失意。孫說他的點畫是“憂郁的”。“喪亂之職”則是“仰慕的象征”,我幾乎無法落筆。至此,中國的書法終於成為了壹門“達其性情,抒其悲歡”的藝術。
王羲之的書法風格對後世影響很大。尤其是經過唐太宗的大力倡導,他所創造的清麗飄逸的書法風格壹直籠罩著中國書壇。唐宋元明的學者很少聽說沒學過王羲之的。直到清代碑學興起,北派剛健粗獷的風格才被人們重新重視,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