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中藥片劑有什麽作用?妳還有其他別名嗎?

中藥片劑有什麽作用?妳還有其他別名嗎?

臺灣片是烏藥,浙江天臺的烏藥最好。切成碎片,所以又叫天臺烏藥片。又叫烏藥別名:龐奇、昆玉、矮樟樹、香樟、白葉柴、吹粉、竹香、前仙柴、前柴頭、鹹魚子柴。

辛辣,性質溫和。歸脾、肺、腎、膀胱經。

具有理氣解郁、散寒止痛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氣逆所致的胸脘脹痛、消化不良、惡心嘔吐、寒疝、腳氣、尿頻等癥。用法用量:口服:煎服,1.5 ~ 3元;研磨果汁或將其制成藥丸和粉末。

忌:氣虛內熱者忌服。

附:

(1)治風襲四肢,關節疼痛,全身頑麻,頭目眩暈;癱瘓、口齒不清和肌肉痙攣;腳氣走路困難,膝蓋發軟;女子血風、老人空調、襲胸、兩側刺痛、心口脹痛、吐瀉:麻黃(去根關節)、陳皮(去髓)、烏藥(去木)、僵蠶(去絲、口炒)、川芎、枳殼(麩炒)、甘草(去木)。細粉末放在上面。取三錢、壹杯水、三片姜和壹顆棗,煎至七分鐘。熱情地接受它。(《方菊》五藥順氣散)

②治寒氣、血氣、脂肪氣、燒心、浮梁氣、豚氣、焦慮、冷汗、喘不過氣:天臺烏藥(小壹顆,酒浸壹夜,炒)、茴香(炒)、青皮(焯水,炒)、高良姜(炒)。等於末了,溫酒,小兒便。(《衛生員的寶藏》)

③心氣痛的治療:烏藥、水磨稠汁壹杯、陳皮壹片、蘇葉壹片,水煎服。(《湖畔集簡方》)

④治療七情引起的脹滿充血:天臺烏藥、香附、沈香、砂仁、橙子、半夏。每次兩元,燈心湯混著喝。(沂水朱軒烏藥順氣散)

⑤治身腫痛,氣滯血瘀:香附(鹽、酒、糞、醋四分制),烏藥,* * *細粉,飲後四五分服。(《神宅遺書》祥符粉)

⑥治七情,喘口氣,防煩悶:人參,檳榔,沈香,天臺烏藥。將藥用水研末,做七杯,煎三五次,溫服。(《方繼生》四磨湯)

⑦治氣厥頭痛、婦人氣盛頭痛、產後頭痛:川芎、烏藥平分,為末。每次兩元,蔥和茶都有調整。(概要)

⑧治療產後惡氣、食滯、脹痛:陳皮、藿香、枳殼各半,厚樸壹元,澤瀉、烏藥、香附各二元,木香七分至壹元,煎服。(《沈氏尊聖書》竭飲)

⑨治療孕前後血氣不和,脘腹脹痛:三錢烏藥、香附、當歸、川芎(均用酒煎)。用水煎服。(本草綱目)

⑩治療產後腹痛:天臺烏藥、當歸末,豆角灌酒。(朱驗醫方五藥散)

⑾小腸疝氣用的Linderah藥壹兩,升麻八錢。清水兩分鐘,油炸壹分鐘,暴曬壹夜,取空心熱服。(《孫良方》)

⑿治幹濕腳氣的烏藥壹兩,蒔蘿壹個(兩味煎黃)。最後,溫酒要兩美元。如果是幹性腳氣,用壹粒印楝籽加壹升柏木漿水,煎至五倍,調好。(《博濟方》烏藥散)

(13)治療腳氣,初期需用烏藥,不違鐵制工具,用布擦去泥土,用瓷片刮去碎屑,用好酒浸泡壹晚,第壹時間在空氣中服用,瀝幹後立即治愈,特別是加壹點麝香。對於腹部疼痛者,用烏藥和雞蛋,放在瓦罐裏煮壹天,取出雞蛋,切片蘸湯食用。(《永遠的力量》)

14.治腎經虛寒,小便滑白濁等癥:天臺烏藥(細銼)、益智仁(大壹個,去皮炒)。分成等份,就是結局。不要和山藥壹起炒,直到它變黃。做糊丸,比如梧桐樹,曝光晾幹。每次服用50粒,嚼幾十粒茴香,用鹽湯或鹽酒沖服。(《魏氏家藏方》為固丸,即《婦善方》縮春丸)

⒂治療小兒慢休克、嗜睡或抽搐:將烏藥用水研末,灌服。(《紀集賢方》)

⒃治小兒疳積:天臺烏藥、雞內金、蟲谷均分,加青黛5%(如烏藥壹兩散,青黛5分)。* * *研成細粉,混勻。每天早上空腹用溫開水送去三錢,堅持壹個月。(《浙江中醫雜誌》烏金散。

⒄治瀉血痢:烏藥量不多,炭火持之,搗之為終,老粟飯丸之大如梧桐。每次吃30片,喝米飯。(《生肌宗錄》烏金丸)

⒅治跌打損傷(特別是背傷):烏藥壹兩,威靈仙五元。用水煎服。(江西草藥)

絕招風濕麻痹。用烏藥120,沈香520,人參320,甘草420,研成粉末。每次半塊錢,空心衣服,姜鹽湯。這個方子叫“五參湯”。

⒇壹切都很痛。將烏藥(用酒浸泡壹夜再炒)、茴香(炒)、陳皮(焯水炒)、高良姜(炒)分成粉末,用溫酒和小兒便混合。

(21)幾種常見疾病。用香附、烏藥,均分為粉,每次壹至兩元。不吃就送姜棗湯。瘧疾,幹姜白鹽湯;肚子裏有蟲,檳榔湯送下來;頭風腫,茶湯送下;女人空調,米湯送下來;產後血襲心脾疼。孩子會被送下來;女人血海痛,男人疝氣痛,茴香湯送下來。

(22)小腸疝氣。用烏藥壹兩,升麻八錢,加兩碗水,煎成壹碗,暴曬壹夜,文火煨,空心服用。

(23)腳氣疼。用烏藥刮去碎屑,用酒浸泡壹夜,第二天早上在空氣中服用。最好引流。最好加壹點麝香。

(24)血痢。用烏藥燒,磨成粉,加陳米做成擦邊球,有五子那麽大。每次吃30粒,米湯送來。

(25)喉嚨痛。用生烏藥,加兩碗酸醋,煎成壹碗,先咽下去,吐出來就痊愈了。

臨床應用:

1.天臺烏藥散(“醫藥發明”)具有行氣舒肝、散寒止痛的作用,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小腸疝氣、小腹不足所致的睪丸梗阻疼痛、跌打腫痛、痛經等癥。

2.溫肝湯用於肝腎陰寒、腹痛、疝氣等。

3.四磨湯(濟生方),行氣減不良反應,寬胸散結,治七情所傷。肝氣郁結,使胸膈煩悶,上半部呼吸困難,下半部心口脹滿,飲食不足。

4.烏藥順氣散(“赤水朱軒”),行氣寬胸,治療七情六欲引起的痞滿證。

5.通氣飲(申氏尊方勝),行氣消積,治產後不利氣,食滯疼痛。

6.縮春丸(《婦人良方》)用於溫腎散寒,縮尿止遺。主要用於下元虛寒、尿頻、小兒遺尿。

7.五磨飲(《醫方集解》),和氣滯。

8.劉墨湯(辨證論治標準)調理氣滯,調理肝脾,緩解便秘,治療情誌不和。肝脾氣滯導致便秘,想不開就不開,頻繁打嗝導致胸脅脹滿,腹脹疼痛,食量減少。

9.膈逐瘀湯(林逸蓋厝)能化瘀軟堅,調理脾胃,治療氣血凝滯,脈絡不通,瘀血所致的脘腹痞塊,硬痛,消瘦,納差,乏力,有時寒熱,月事。

臨床應用:

(1)理氣散寒止痛:與香附、延胡索同用於治療胃脘痛、脘腹脹滿。

(2)溫腎縮尿:用於下焦虛寒的小便頻數常配益智仁等。[2]

(3)治療腎、膀胱結石引起的絞痛,烏藥30克,金錢草90克,海金沙20克,芒硝4克,雞內金9克,甘草5克,分20劑服用,有解痙排石作用,屢有顯著效果。

(4)烏藥、香附與“香附散”(神宅遺書)同名,對腫痛、氣滯血瘀的人有很好的療效,因為烏藥能中和血液,香附善於行氣活血,兩者相輔相成更好。

(5)烏藥合川芎治療婦女因暈厥引起的頭痛及產後頭痛非常有效(《本草綱目》)。

(6)武夷知仁、山藥為“蘇荃丸”(《女方》)。

(7)治療腎經虛寒,小便滑的名方,對老年人尿頻,小兒遺尿,偏陽虛者,有溫腎散寒,止小便的作用。因為它有溫陽固本的功效。

(8)對於治療肺寒或腎陽虛,或咽部流涎的流涕,在辨證論治方中加入武夷知仁、山藥三味藥,可大大提高療效,這是異病同治的原則。

(9)治體虛,微患感冒,即打噴嚏頻繁,水汪汪,綿綿不絕,頭暈乏力,頗苦。苔薄而輕,脈細而柔。這是肺腎陽不足,固攝不足。治療應該是溫肺益腎,止哭。配方為炙黃芪20克,炒白術10克,山藥、烏藥、益智仁、蒼耳子、辛夷、茯苓、甘草4克。[3]

(10)治療寒濕痹痛;冷疝氣痛;宮寒不孕;痛經閉經;產後瘀滯兒童的枕痛。配以肉桂、川芎、延胡索、烏藥、沒藥、吳茱萸,具有散寒止痛、活血通經的功效。林達電影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