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知識:
嵩山:
1介紹
五嶽之“鐘嶽”嵩山是秦嶺山脈系東延的余脈,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地理坐標為北緯34° 23′31″-34° 35′53″,東經112° 56′07″-65437″。
它西起洛陽龍門東側,逐漸轉向東北延伸至新密北部,東西綿延近100公裏,南北長約20公裏。
自西向東依次為萬安山、安坡山、馬鞍山、五佛山、當陽山、玉寨山、嵩山主峰(季峻峰)、吳之淩山和尖山。嵩山的主要山脈是太石山和少室山。嵩山有72座山峰,太石山有36座山峰,少室山有36座山峰。季峻峰是主峰,海拔1492米。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處,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處,文物6700余處。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嵩山歷史建築包括8處歷史建築,共11。
2.地質結構
在數十億年的地質演化過程中,嵩山地區不僅形成了各種沈積巖、巖漿侵入巖和噴出巖組合,而且受到多次地殼運動的改造。
在地質歷史的不同階段,不同地方的地理位置和環境不同,巖石或地層的構造變形特征也不同,導致松山地區地質構造多樣,變形內容豐富,形成了復雜的構造圖像。
宏觀上以松山地區“中嶽運動”界面為標誌,可分為基底構造和蓋層構造。
“中嶽運動”界面之下是松山地區的強變質基巖(巖),構造線主要分布在近南北方向。構造變形主要是地殼中深構造層次到中淺構造層次的塑性流變、韌性剪切和強烈褶皺的復雜變形構造類型。
界面之上是嵩山地區的沈積蓋層,受燕山運動的影響發生了褶皺和斷裂。主要構造線的方向近東西向。
因此,“中嶽運動”界面上下地層(巖石)的構造變形不僅反映了構造層次、變形機制和變形程度的差異,而且反映了地殼運動方向的根本差異。
嵩山地區的基本構造格架是燕山運動形成的近東西向構造疊加在“中嶽運動”及其以前的近南北向構造之上,如壹座高架十字橋。嵩山地區蓋層中還存在“少林運動”和“燕山運動”造成的獨特重力滑動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