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期的書籍形式之壹。在造紙術發明之前,中國的古籍主要是用墨汁寫在竹簡上。人們將竹木切割成狹長的長條,經過刮削、矯正後在上面書寫。單片竹木稱為“簡”,若幹簡本稱為“策”(也稱“書”),這就是1本書的由來。
簡愛在中國的使用起源很早。《尚書·托多斯》記載:“唯殷先人有書錄。尹格夏住。”說明商代先民有簡單的編聯策略,記載了商朝推翻夏朝統治的史實
由於竹木易得,寫筆記比甲骨文、青銅器、玉器更方便,長度也不受限制。編成策略後閱讀和儲存也更方便,所以書籍的制作比過去容易多了。中國先秦時期的古籍,本來就是寫簡單的謀略,流傳下來的。紙發明普及後,簡愛在4世紀東晉基本消失。
擴展數據
考古記錄
考古發現的簡牘中,以戰國至秦漢時期的簡牘為主,數量最多的是漢簡。從古籍記載和考古發現考證,竹簡的寬度壹般在0.5 ~ 1厘米左右,長度視不同用途而定。比如漢代重要儒家經典所用的竹簡,長2尺4寸,其他內容所用的竹簡,長2尺,1尺2寸,1尺,短於1尺。
根據對大量出土簡牘的分析,有時同壹時間、同壹性質出土的簡牘長度並不完全相同。木簡在古代常被稱為劄。簡最初可能指竹簡,後來可能指木簡。
簡易攻略壹般用絲繩或麻繩編織,繩的編織隨簡易攻略的長短而異,從2根到5根不等,編織2根或3根是常見的。壹般簡編都是先組合成策略再寫,有的是先寫後編。
竹簡是用毛筆和墨水書寫的,古書上有“漆書”之說,編織繩是用皮革做的。但在考古發掘中,並沒有發現簡單的用漆書寫,用皮繩編織的策略。簡牘上寫錯的字要用刀削掉,所以古人常用“刀和筆”壹起提。
百度百科-簡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