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丹陽楊氏源流考

丹陽楊氏源流考

楊是中國十大姓氏之壹,也是丹陽最流行的姓氏。據1992出版的《丹陽縣誌》記載,丹陽有“陽”字村67個,直接稱為、楊莊、楊家、楊家、楊家莊的有29個,可見陽族在該市的興盛。據《丹陽古今》記載,截至2000年5月8日,全市登記在冊的楊姓成員有14906人,排名13。

據史料記載,中國楊姓的來源主要有三種。首先是出自姬姓。周武公之子伯喬,封為陽侯,後人以夷為氏,是正宗的陽,是中國陽的主流。第二個是從給定的姓氏。據《中國文博會》記載,三國時期,諸葛亮為夷(遼國湘黔分支)守喪後,給當地少數民族賜姓趙、張、楊、李。第三,他家改姓楊。《舒威管氏誌》記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政策,北方壹個主要的三字姓“莫呼魯”改為“楊”。東晉縣(今甘肅成縣西北洛古鎮)地人中也有姓楊的人。陽在廣東梅州的壹支,原名福建寧化林,後遷至梅州時改為陽。據《北史》記載,本名尉遲,後改楊,諸如此類。

弘農郡、天水、河內是中國楊姓的主要郡,其中以弘農郡最為著名。

丹陽什麽時候有楊姓?很難證明。據《乾隆丹陽縣誌》、《光緒丹陽縣誌》等地方誌記載,明初地方誌中有姓楊的人。由此看來,楊很有可能在宋元時期就已經進入這座城市,或許更早,而且來源多樣。筆者最近在城南十裏廟研究楊甲《雲陽楊氏族譜》後證實了這壹點。早在南宋時期,楊氏家族就從金壇遷到了。

楊家,十裏廟,位於丹陽以南十裏,故名壹原土地廟。《光緒丹陽縣誌》說:“十裏寺在縣城南十裏。明朝初年,隱士楊貫壹在此歇息,建為寺廟。”村子四周綠水環繞,風景秀麗,居民大多姓楊。該村族譜尚有兩卷,木刻版長30.3厘米,寬19.2厘米。內頁豎邊印有“楊氏宗譜”字樣,宗譜首題雲陽楊氏宗譜。據村裏86歲的老人楊鎖本回憶,該譜是民國二十二年(1933)楊家所編《四知堂》重新編輯的,共印了五套原譜,分別由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收藏。在這兩卷中,有譜系圖、譜系圖、譜系圖,相當清晰地反映了楊在雲陽的傳承與遷徙,彌足珍貴。

據譜,雲陽陽源於姬姓,遠祖為伯喬。春秋時,周武公的次子叫伯喬,被封為楊侯,是楊姓的始祖。孫貴,第五伯橋,晉平公著名政治家,因功被封為陽世邑(今山西洪洞縣東南)。其子,以易為氏,稱楊。公元前514年,金朝滅齊、強族,食我後裔,逃至華山仙姑,居華陰(今陜西),稱陽。後來在全國各地興起,成為楊的主流,史稱正宗。是給山西楊的。因華陰漢屬弘農郡,故又稱弘農陽。傳到東漢時,弘農楊氏族譜中出現了壹個重要人物,即楊震(?——124)。關西指潼關以西,故為華陰陽。

楊真,本名,是伯的第二十三個孫子。年輕時從太常玉環收書《歐陽尚書》,學經講學二十余年,被萬千遊客稱為“關西大師”。50歲時,他在周閑縣做官,與大將軍鄧尉設蔡瑁,遷居荊州做巡撫,後調任涿縣太守。元四年(117)稱仆。永寧元年(120),任司徒。嚴光二年(123),任太尉。被鐘昌的仆人馮帆誣告後,罷官返郡,死於途中。他為官清廉節儉,剛正不阿,是東漢著名人物之壹。就任東萊縣令時,途經昌邑縣(今山東省金鄉縣西北)。為了報答他的推薦,縣令王米晚上送給他十斤黃金,說天黑,沒人知道。楊震曰:“天知,地知,我知,我知。什麽叫我不知道?”王米羞愧地退了出來。楊真拒賄的故事成為千古佳話,這也是他的後人大多采用的“四知堂”的堂號典故。

自楊鎮創立弘農楊以來,壹直是漢室名門。傳到北周,有楊堅建立隋朝,結束南北朝對峙,傳到三皇,統治天下37年。隋文帝,阿揚,是楊震長子楊牧的後代。到了唐朝,楊弘農有11個宰相,在唐朝的政治舞臺上舉足輕重。他們是楊震長子楊牧和第五子楊奉的孫子。雖然門閥制度在唐代並沒有逐漸消失,但傳統的弘農楊世家,以其重義輕財、清正好學的家風,在宋明時期依然興盛。北宋以楊曄為代表的楊家將就是其中的代表。此外,南方還有壹位福建的著名學者。他就是被楊雲陽尊為始祖的楊儀(974-1020)。

楊震第三十二孫楊儀,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年少聰明,七歲就能寫字,十壹歲時,號召試詩試賦,他就寫了,給了秘書省正字。春華中了秀才第壹名,直奔集賢院。真宗即位,拜左,參與編纂《太宗實錄》,還與王欽若合作編纂《元規》。官至翰林學士,戶部侍郎。宋朝與、劉勾結奪權。他和寇準找太子監國,結果輸了。仁宗時代,他追求“文”。他剛剛被介紹給誠實和坦率,他是誠實的。政治上支持宰相寇準抗遼,反對建真宗,求祀神靈。我壹生好學,知識面廣,記憶力強,擅長歷史和法規制度。李商隱是壹位工程詩和詩論家,他用詞華麗,有“昆西體”的綽號。和王丹、劉軍、謝強交朋友。著有《武夷新集》、《楊文公談園集》、《昆西酬唱集》。其中,《武夷新集》被收入《四庫全書》。

楊儀不僅被雲陽人楊視為始祖,而且被鎮江人楊視為始祖。民國七年(1918)重修的丹徒縣西灣村楊氏族譜,在四年前的《嘉慶潤南西灣村楊氏續家譜序》中,列明乾隆二十年(1755)、嘉慶四年(1799)、光緒十八年(1892)...直到大眾棄官,拒絕做官。在常山旅遊,看到了它秀美的山川,美麗的風景,還有千千萬萬我舍不得走的標誌,有家的感覺。也是西灣楊的始祖。”其堂號亦為“四知堂”。該譜還記錄了移民的情況。楊儀,本禹之孫,五代至千五代,南渡高宗後,先後在金沙(今金壇)楊橋、商鞅、二十橋、五幹、鶴鄉、向洋、鹿城等地定居。《譜》中《考弘農楊賦居裏》說:“潤州丹陽五室”都是漢太尉第五子龔振做了公仆後,宋翰林學士的後代。這種記載與雲陽楊氏譜有較大出入,但楊儀後裔在高宗杜南之後的遷徙大致相同,很多地名相同。

楊儀的後人是怎麽來到丹陽的?雲陽楊氏族譜有非常清晰明確的記載。楊易壹家從曾祖父楊紹冠《尚書》開始遷居福建浦城,直到楊易之孫楊本禹,壹家住了六代。因為本禹做官,從蒲城遷到安徽鳳陽。本玉川五世至錢武公,由於南方金兵的大規模入侵,其家隨宋高宗南遷,住在金沙(金壇縣別稱)樓中。另有1004人遷居錢乙寧國,三錢遷居高淳,錢乙遷居金沙縣五幹。此外,還有壹些族人遷居到商鞅、二石橋、鶴鄉等地。吳倩的曾孫有八個,他們帶著妻兒從婁莊遷到金沙楊橋。正八有壹子,名賢三,嫁於,生九子,其中二、三兩兄弟,遷居丹陽。高二搬到了“雲陽十裏廟”,高三搬到了“二嶺向洋巷”(現李莊鎮)。從此,楊這兩個農民在丹陽興盛起來,逐漸成為城裏的名門望族。

高二,楊任,本名樂山,家住金沙楊橋。1242-1310年生,居住在宋理宗和元武宗,是楊儀的第十三個孫子。他“才學兼優,德善”。因為痛恨南宋朝廷的腐敗,所以“屢招屢敗”。後來由於元朝大亂,他越來越立誌做官,帶領兒子遷居丹陽以南十裏,建呂布居,後遷居祖上為楊甲。楊任有三個兒子:關彜、關二和關武。長子關彜出生於1266-1330。據縣誌記載,十裏廟是隱士楊貫壹在此歇息而建,可見楊貫壹是當時著名的隱士。當遷到丹陽,傳到第六代的時候,已經是楊儀的第十九代了,階級字是“氣”。楊家揚開始分配五個房間,即大房齊三,二房,三房甄,四房齊二十五,五房齊十。時間大概是明成化、嘉靖的時候。五間房的分布,讓楊家村初具規模。到了鐘子代(楊儀三十代),大房裏有鐘白,鐘山和鐘山搬到了有尊嚴的地方,另壹個搬到了鄰村曹莊。如今,楊家村有65,438+000多戶人家,人口超過350人。

楊任的弟弟高三公,遷居向洋,東鄰二陵,建府布居,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成為向洋村的原始始祖。至今楊家有220多戶,600多口人,比城南的楊家都大。以前分六個生產隊,真的很紅火。村裏以前有個祠堂,堂號也是“四識”,分四間,供高三等先人牌位,可惜如今已不存在。楊在村也分了五間房。由於人口眾多,幾個支系外遷,形成新的楊村。例如,陵鎮南佐墓橋楊家、李莊謝佳橋楊家等。,都是從裏搬出來的楊家所居住的村落。

幾年過去了,星星變了。這兩個年輕人在丹陽生活發展了700多年,瓜生生不息,枝繁葉茂。時至今日,大部分都是楊儀的32-35代。他們大多安居樂業,堅守祖祖輩輩的傳統,或務農或求學,或打工或打工。

楊丹陽也是名人。明代有個文學家楊誌達,名叫二程,為人寬厚,消極賢惠。著有《劉茜外集》、《連山集》和《安樓先生傳》。清代有壹位詩人楊嘉樹,名叫顧青,天資聰穎,身手敏捷,遇事俠義。同村的人,如荊紹武、盧吉、蔡等。其詩傲視群雄,直逼淩渡,在賈島中極受歡迎。當代著名畫家羊(楊勤),工筆書法、篆刻、指畫作品,創作“金石團”焦水墨畫,著有《羊畫集》、《羊篆刻選》、《題跋》等。還有楊超,正規畫院院長,高級畫師。他的作品多次在國內展出並獲獎,包括楊超的《美術作品集》和楊超的《百鵝作品集》。羊父子楊超來自楊莊巷,是高三公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