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選取了38塊秦漢時期的著名刻石,可以與讀者聯系起來,整理原文,標點造句並在今天進行註釋和翻譯。文章中的所有軼事都闡明了其來源於古籍。凡是漢代以前的五經、四書、“前三史”、諸子百家、字書等古代文獻都信手拈來、信手拈來。而且在碑文中,不時提出新的想法,所有的錯誤都被壹壹糾正。例如,肥碑的開頭有兩個“孟”字。以前所有的學者都將其描述為“崩潰”,而這本書得到了充分的證據證實,以解決理解問題。另壹個例子是《校官碑》,其中“敘事文的前半部分據說是假的,後半部分據說是敘事的”,阿清王朝的翁方綱對此感到困惑。在這方面,壹百多年來沒有人管它。這本書有壹個很好的理由來改變斷句,所以這個疑問就解決了。像這樣的,不壹而足。腹部絞痛的豐富和深厚的學習和修養在今天的年輕人和中年人中聞所未聞。這本書的出版使許多學者受益。任何研究漢代以前重大歷史事件、意識形態、思想信仰、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的人都可以在這裏獲得信息。它的影響不僅限於文字的變化和書法藝術。
鄒城作為原始儒學的發源地,民族知識非常豐富。李偉,鄒人,可謂人傑。我祝賀李俊的博學和這本書的出版。
——摘自王學仲的《李衛自序》。(王學仲,天津大學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組成員、中國書協顧問、天津市書協主席。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二、三屆副主席。)
當《讀七方堂題記》手稿放在我的辦公桌上時,我不禁有些擔憂:壹個書法家寫這樣壹本書是否離我的專業太遠了?盡管如此,我還是被這份手稿吸引住了,並壹口氣讀完了它。讀它就像讀壹篇歷史小品壹樣有感染力,就像讀壹篇理論考證文章壹樣有理性和邏輯性,讀起來我感到極大的樂趣。
把這份手稿作為歷史小品來讀很有意思,因為它涉及了從西漢到隋朝統壹這六七百年間的許多歷史人物。其中既有對歷史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名人,也有更多不太出名的人。對這些歷史人物事跡的描寫不像正史傳記那樣沈穩、平淡,而是結合歷史傳記、墓誌銘等筆記,頗有趣味。特別是因為正史以男性為中心,女性隱藏在男性背後,但她們可以成為自己墓誌銘的主人。本書逐壹解讀墓誌銘,在壹些不重要的歷史人物和壹些無足輕重的小女人之間,我們可以看到歷史的另壹面。比如晉惠帝的皇後賈南風就是著名的歷史人物。她的獨斷和愚蠢導致了“八王之亂”,導致了西晉的衰落和滅亡。她的父親賈充是魏晉大臣,是歷史名人,但她的母親郭淮不是歷史名人。本書介紹的賈充妻子郭淮的故事是壹部172字的隸書,配有壹篇簡單的隨筆,其中僅描述了郭淮的生平經歷、生卒年、埋葬地點等。本書作者根據金淑的傳記、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和劉曉對魏徵的引用,集中講述了幾個關於她潑酸醋的小故事。與賈南風的母親郭淮相比,賈南風的奶媽許儀更是微不足道。許儀的墓誌銘描述她是壹個離家出走的女人,被聘為賈南風的奶媽。賈南風對她產生了感情,所以當賈被聘為太子妃時,也跟著進了宮。這位精明的老婦人在賈太後和楊太後的權力鬥爭中做出了貢獻,受到了賈的青睞。62歲時,他成了壹個有才華的人,70歲時,他成了壹個好人,72歲時,他崇拜美女。他78歲了,他死後葬禮非常漂亮。命運的改變真是不可思議。從這裏我們也知道,才人、情人和美女都是宮中女性官員的頭銜,而不是壹個70歲的女人可以成為皇帝的性伴侶。這篇文章解決了非歷史專業人士的壹個永恒誤解。
這本書裏也有壹些不知名的女性,她們背後隱藏著許多著名的男性。例如,在王浚的妻子方化的墓誌銘中,方化只是壹個活了37年的貴族婦女。她死於戰爭,歷史上無人知曉。但她的曾祖父是華歆,他是曹魏篡漢時起草禪宗文件的“筆桿子”。她的公公王詵也是司馬師篡魏過程中的壹個重要人物。他發動政變殺死魏國貴族鄉官曹茂,為司馬師立下汗馬功勞。方化是其丈夫王浚的第三任再婚妻子,也是王浚的第二任再婚妻子魏氏,魏氏出生於河東書法世家,是吉煒的孫女和魏觀的侄女。這對於從事書法的人來說是非常有趣的。墓誌銘中提到的這些人顯然比主人方化要重得多。
《報德紀念碑》描述了壹個名叫李祖娥的可憐女人。她的命運可以說是從九天攬月跌入了墳墓,這就更加傳奇了。她的丈夫是高楊,高歡的第二個兒子,他取代東魏成為皇帝並建立了北齊。因為她是漢人,大臣們認為做鮮卑人的母親不合適,主張廢除她。但是她的丈夫高楊壹直愛著她,並封她為王後。作為壹個女人,她此時是幸福的。高楊死後,她的兒子印稿繼位,她成了皇太後。僅僅壹年後,兒子的皇位就被高歡的第六子奪走了。更不用說她失去了地位,壹年後,高燕去世,皇位傳給了高歡的第九個兒子高湛。誰能想到她的第九個哥哥不知怎的喜歡上了徐娘年過半百的第二個嫂子,並威脅她的第二個兒子的生命,迫使她屈服?在無聊了很長壹段時間後,我把她打死了,並把她扔進了水裏。她奇跡般地在水中醒來,被送到了尼姑庵。她實際上忍受了北齊的滅亡和隋朝的統壹,最終以壹個普通人的身份回到了家鄉。她的壹生是整個北齊歷史的見證者。如果有人寫長篇歷史小說,她可以成為穿針引線的人物。
這本書裏有很多這樣的故事。幾乎每個墓誌銘都有壹個故事,而且很多故事都是相互關聯的。雖然其中涉及許多歷史人物和事件,但作者可以有條不紊地生動描述它們。雖然墓誌銘是壹個單獨的章節,但沒有雜亂感。普通年輕讀者都讀過,既增長了歷史知識,又滿足了好奇心。
我們在研究墓誌銘的書法時,總是希望盡可能多地了解與墓誌銘有關的信息,但墓誌銘所講述的信息是有限的,這就需要我們借助壹些文獻來豐富這些墓誌銘的信息。這本書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
據說這部手稿像文學作品壹樣吸引人,因為它用精美的文學語言敘述了情節並描繪了人物。例如,在賈充妻子郭淮的故事中,描述了郭淮的丈夫賈充擁有帝國當局賦予的西方域名香。在衙門裏,他突然聞到了家人韓壽的特殊香味,於是懷疑家人與韓壽有染。他悄悄回家,發現有外人翻墻的痕跡。最後,我終於發現了韓壽晚上跳進醫院和他的小女兒吳晗有染的事實。此時,他做了壹個意想不到的決定,把女兒送給了韓壽。這生動地描繪了壹個老謀深算但靈活開明的老官僚的形象。又如高柏年夫婦的墓誌銘。墓主人高柏年是北齊皇帝小昭的兒子。他的第九個叔叔高湛繼承了他的王位,並拒絕讓他離開。他被傳喚到皇宮秘密處死。文章描寫了高柏年被召入宮時的心理活動,以及被追捕時的哀痛和哀求,深刻地表現了壹個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掙紮的早熟而軟弱的貴族少年的性格。作者寫這些地方,筆下充滿了同情。不僅對高柏年夫婦,而且對所有的弱勢人物,如被冤死的北魏皇後高瑛、十大小姐、蒲臺元年被屠殺的九個年輕人以及東魏被冤死的李顯祖、孫三代都很同情,因此能打動讀者的心。
作為壹種文學體裁,散文的筆法在本書中也得到了展現。例如,曹魏氏的《英名碑》和《禪表》是本書中的兩篇相關文章。作者以客觀、歷史的態度論述了曹魏代漢是歷史上最溫和的壹次政變改朝換代,社會成本最小。這是歷史的評價。至於他們的壹些做法,比如漢獻帝的三次讓步和曹丕的兩句話。他們的節目仍然以調侃的方式制作。特別是這些文字材料都是阿華信寫的,所以他也毫不留情地鞭撻了這個無恥的文人。我不禁想到,在《世說新語》中,關寧在華歆年輕的時候就看穿了他,而“與他坐下來”是有先見之明的。另壹個例子是“張遷碑”和“張萌·貝隆”,它們無疑是古代書法的瑰寶。這本書的作者沒有重復前面作家的高度贊揚,而是從另壹個角度指出這兩座紀念碑都是對活著的地方官員的贊揚。“張遷碑”仍然是對做官的贊美,而“張夢龍紀念碑”只是對現任官員的贊美。這本書的作者從刻印周期指出了它的尷尬,分析得如此透徹,讓人難以信服。其他人,如劉保的虛假簡歷和鄭叔祖故意掩蓋前代不光彩的謚號,都被揭露和嘲笑。
作者不僅取笑他認為負面的人和事,還寫壹些他欣賞的人和事的笑話,例如文喬哄他姑姑和他小表妹結婚的故事。由於其強烈的文學性,讀者不禁愛其所愛,恨其所恨,欣賞其所欣賞,鄙視其所鄙視。
據說這部手稿具有理論考證作品的合理性,這意味著它吸引了巨大的財富,進行了深入的推理,並對書法和石刻歷史上的許多疑點問題發表了中肯的意見。這裏只舉壹個例子:“惠安西表”不是《西廂記》的歌名,這就解決了多年來《西廂記》歌名認定的懸念。這本書的作者受過良好的教育。來子侯刻石是王莽時期刻石,只有35個字。為了說明石刻的用途,引用了《說文》、《周立》、《大戴禮》、《禮記》、《易》等五部古籍中的近十條語錄,並列出了“豐”字的古義。為了論證刻石的出土地點,引用了《進士續修》、《鄒縣續修》等書籍。在古籍劃定的範圍內,通過逐村篩選確定大致方位。作者這樣做的意圖是,前者是為了否認古人的輕率結論,而後者是為了否認現在的錯誤說法。兩人都是至今為止,沒有名字,可見作者的善良。
讀完所有手稿後,我認為以上只是本書的三個主要特點,它還沒有概括本書的整體精神和屬性。總的來說,這本書也應該說是壹本書法專著。這不僅意味著每篇文章都概括了他書法藝術的特點,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本書,它反映了李明軍學習書法的方式和方法。
當我們學習書法時,機械地臨摹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仔細揣摩作品的創作背景、古人的思想意識、政治形勢和文化環境,從而加深對眼前作品的理解。這本書給我們提供的正是許多學習書法的人所缺乏的。
陸遊在教兒子寫詩的經驗時寫了壹首詩,說“學詩之功在詩外”。他告誡兒子,壹個詩人不應該評論詩歌,還應該具備相關的文化和社會知識。所寫作品的質量是由作家的經歷、知識、理解、智力、教育和情操等許多因素決定的。各種藝術都不是孤立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僅是詩歌,寫作也應該有“額外的時間”,繪畫也應該有“額外的時間”。即使妳彈鋼琴和跳芭蕾舞,妳也應該有額外的時間。李的“字外功夫”就足夠了。古代石刻珍品數不勝數,他們的書法藝術各有千秋。壹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壹生的精力不可能用來寫好幾種。而且,改來改去不是好的學習方法,不可能盡可能多的閱讀和琢磨。像李浩俊壹樣,他花了二三十年的時間閱讀古代石刻,他讀得如此用心。這種與歷史、社會文化的結合可以對書法藝術的進步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難怪他的書法如此古雅,與時代不同!這表明他的學習方法是有效的。
民國以前,書法家大多是知識淵博的人。現在很多人都學得很好,卻沒有學好,這讓我們感到遺憾。也有很多人寫得很好,但他們的知識並不好,這無疑會制約書法家的發展。字寫得好、知識淵博的書法家在全國並不多見。李應該算是壹個,難能可貴!
——摘自曾來德《李衛序1》。(曾來德,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書法篆刻院執行院長、院藝委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教育委員會主任。)
李偉先生的《秦漢石刻譯文選》出版後,僅兩年多時間,他的第二部手稿《讀七方堂碑刻》就完成了。而且,與第壹本書相比,這部手稿涵蓋的範圍更廣,知識面更廣,可讀性更強。看完手稿後,我真應該對這位年輕的學者型書法家刮目相看。
《讀七方堂碑刻》這本書是作者根據近二三十年來從古代碑刻中了解到的壹些筆記整理而成的。內容當然是以書法為基礎,但不局限於書法。根據我讀過的碑文的內容和特點,我有時會用幾句話表達壹些感受,或敘述相關的歷史事件,或分析有趣的軼事,或糾正我所遵循的謬誤。例如,我們認為不是假的,的墓誌銘不是真的,“惠安表”是標題而不是標題的西辭狹隘,雲峰山上的銘文暴露了謚號,誰是貶謫的三代鄭,“易”是壹個社會組織和“在異鄉的善良和智慧的支柱”隨處可見,到處開花,豐富多彩,兼收並蓄,有趣的閱讀,而不是平坦和幹燥的學術著作的感覺。
看完這篇稿子,我深深感到它有以下幾個難得的優點。
首先,手稿涉及的知識面很廣,不局限於壹般的文史知識。比如對古文字的解釋、歷代行政區域的劃分和演變、官制和法規制度的變遷等都要有壹定的了解。看來作者的知識儲備可以解決這類問題。例如,作者首先從惠安、安西的地理位置和設立年份充分論證了“惠安西”壹詞與地名無關。其次,從成語“高入雲霄”出發,並引用《尚書》和佛教經典《新銘心》,討論了“表”的壹個現在不常用的含義,即“在外”的含義。這證明了這四個字的意思是“給予西部邊疆(西表)愛,使其和平與安全”說明這是壹個標題,而不是壹個標題的西部頌歌狹隘。這需要壹些技巧。又如《異鄉恩智柱》中對“義”的詮釋。
書中大量歷史人物的碑主和墓誌銘主都與正史進行了比較。碑文和歷史傳記具有相互印證的作用。有差異起到用古跡修正歷史或用歷史修正古跡的作用。也有找不到確切證明確認誰對誰錯的,采取兩次存款的態度。這需要閱讀大量的歷史書籍,工作量相當大。盡管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是支離破碎的,但所有的文章加在壹起仍然可以為某個歷史時代勾勒出壹個大致的輪廓。例如,北魏令狐之亂導致了“河陰之難”和東西魏的分裂。另壹個例子是北齊高氏政權的放蕩、亂倫和屠殺。
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大量的佛教造像等。過去所有的資料都只是空談書法藝術,很少涉及內容。這本書敢於正視其內容,觸及了很多佛教知識。不僅觸及了無常、報應、業輪六大司、三世佛及其護衛、戒定慧關於治貪治愚的“三學”等佛教常識,還深入經典,探討了深奧的佛教哲理。例如,從認識論的角度,對佛教般若派(空宗)和唯識派(祐宗)的理論特征進行了探討和比較。說明作者對佛學沒有壹般的了解,但有深厚的佛學理論功底。這在年輕的書法界是非常罕見的。
其次,手稿體現了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懷。這個問題只有兩點。首先是特別關註有關古代經濟史的信息和反映古代人民生活狀況的信息。如楊亮買山、賴子厚刻石、妲己買山、石老人買田石券、張敬藻土牛碑、西浦書碑等,反映了當時土地所有制的變化,或反映了當時農民的經濟狀況和稅收負擔。又如反映交通情況,從“開通褒匝道”到“石門明”。對於這些石刻,作者經常描述經濟狀況而不是它們的書法和石刻藝術價值。第二,我們對弱勢群體給予了深切的關懷和同情。例如,蒲臺元年楊被殺九人的墓誌銘,的墓誌銘中的李三代都是被冤枉的,十夫人的墓誌銘中的這些被奴役壹生的可憐婦女。書中看似客觀的記述,實際上作者的同情之情溢於言表特別是,高柏年夫婦的墓誌銘指責這對無辜的夫婦被屠殺。這壹切都體現了作者的正義感和對弱者的同情。
這部手稿的第三個優點是使用的語言是壹種優雅而公平的白話文書面語。沒有雕刻,但很有表現力。有時在平淡的敘事中,又表現出“含褒不褒,不含善惡”的“春秋筆法”。有時它透露出幽默和逗趣的筆法。限於篇幅,這裏舉例不多。這壹切都表明作者掌握語言的能力很強,這贏得了古代筆記寫作的精髓。許多章節以文言文感嘆詞結尾。比如“它是學術上的胡說八道,不僅是對今天的人”!“如果妳詳細討論它,妳會被那些善於改變它的人所誤解!”!“學者仍趨之若鶩,何以為之”?適可而止地流露出壹些情緒,不僅不會給人以文白混雜的違和感,反而使文章更加飄逸搖曳。結合與明末文言文風格非常相似的卷首語“齊放唐吉”,作者在寫文言文方面也有壹些功夫。
在這篇序言的開頭,我把這本書的作者定位為“學者型書法家”。按照常理來說,這種說法有些多余。因為所有的書法家都應該是學者,不是學者的作家只能算是作家。但事實上,由於近代文化斷層的出現,書法家中鮮有文人。李偉先生勤奮好學,他的道路無疑是正確的。我希望他會走這條路。他正值壯年,將來會有更輝煌的學術成就。
——摘自王魯湘《李偉自序二》(王魯湘,著名學者,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中國總策劃、世紀大講堂主持人、文化大觀園總策劃、主持人。)
古德的平板電腦在人們中很受歡迎,但他們之間沒有任何痕跡。蓋齊溯本,史相為壹;因此,時間和空間是獨特的,自足的和悠閑的。落筆是征,思浮雲也在外。所以,百年也不算完,各有千秋;為今天樹立榜樣,與時俱進。
屍體似乎是世界上最好的,誰想像鋼琴壹樣優雅和饑餓。唉,墨水是用來形成的,思想是藏起來的。無論是為了利益還是為了名聲。壹晚上的假工作,壹點點巡邏;千裏之外,硯淺魚腥。窮人強壯而死,權力緩慢而神聖;我不認為這很尷尬,我是壹座城市。
我能怎麽做呢?我不知道還有漢人,更不知道魏晉。繼承天意是非正式的,很難掌握整個系統。當世界明朗時,很容易發現;夯實基礎很難培養人的才能。《永樂貢雲》:“書家有心法。”如果妳不培養自己的知識,妳怎麽能清楚呢?除非我們知道停滯的原因,否則我們如何擺脫停滯?
三年前,我是個窮和尚。仰望四山,到處都是文人墨客,他們如此安靜優雅,令人忍不住拍手稱快!唉,春風始於七方塘。
明英宗封李為國君,鄒城舊縣人才濟濟。天性優雅,富有胸襟,善於養浩然之氣,負為英雄之資。俯仰世界,標記文壇;吐蓮花,奇花在宜山。
使君主善於書,尤其是在官方世界中,中立和誠實,無意和暴力,以及不同的人。蓋齊對學問的投入贏得了孟子的“良知”理論和《大學》中“親民”的宗旨,他義無反顧。他自滿嗎?
縱觀他積累的作品《讀七方堂碑文》,博大精深,清晰精準。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所有石刻,包括碑刻、墓誌和造像,都有較大規模的涉及;特別是在文字、人物、法規、制度、民俗、倫理等方面。,隨機分析,多庶人也;或以石為正史,或以史為正史。
所謂“佛系有緣人。”即使妳精通儒學,竭盡全力,也不是每個人都會同意;然而,如果妳喜歡公眾,妳會被那些認識妳的人記住。蓋,陛下寫了壹本書,並不出名,他談到了學者的本性。
如果妳像七子和藍芳壹樣美麗,妳將享受世界的美妙芳香,妳真的沒有什麽可要求的。嗯,沒有古名筆很難安排壞空間的規律;讓陛下優雅,永遠保持袁亨利的貞潔。
我很高興得知“讀七方堂碑文”將在幾天內被鐫刻,傳播到四面八方,並將在來世持續下去。為那些有意願的人禱告,但要引導他們的心,將心比心。那麽,向君主學習之道不會消亡,後仁之樂就會到來。
——節選自吳登《李衛序3》。吳登大師原名張培源,是中華國學會創始人、香港書法出版社第三任社長、香港書法學院院長、中國書法研究會會長。)